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文学作品中成语翻译探讨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w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语是承载丰富情感与语言文化的交流工具。而在成语翻译中,仍面临着翻译失效、译语表达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文学作品中成语翻译的质量。本文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文学翻译中成语翻译的基本形式展开分析。经研究,本文认为成语翻译实践中,翻译者只有深入把握生态翻译学理念,灵活应用环境补建、适应译本生态等技巧,才能优化文学作品内的成语翻译流程,保障文学作品中的成语翻译效果。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文学作品;成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1-0054-02
  成语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特色要素,但在文学作品对外传播中,翻译者还需结合文学作品中成语所处的生态语境,明确成语翻译要点。生态翻译学在实际应用中,对成语翻译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翻译者应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完善成语翻译过程,确保文学作品中成语翻译后句意、结构具有生态美。
  一、生态翻译学相关概述
  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翻译是围绕翻译人员及其选择、对作品的适应能力等元素循环交互的基本过程,强调在翻译期间,重视翻译者与文学作品衍生环境的生态理性、生态美学、动态与平衡、整体与关联是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
  首先,生态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影响且相互联系的。所以在生态学翻译中,翻译者应重视文学作品中句子、场景的关联性,即全面分析翻译生态中的相关元素,了解其作用机理,评估各元素对生态环境的塑造功能[1]。比如在翻译生态中,翻译者所受的教育、翻译工作监督与管理、翻译市场等均属于翻译生态中的主要元素,各元素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其在融合后可形成完整的翻译生态。
  其次,生态系统并非时刻处于静止状态,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在不同环节中,能量分配和能量输出时,都会使生态系统自动运行。因此,在生态翻译学中,翻译者需要维持翻译系统的动态与平衡,使系统的输出、输入更为稳定,在此期间,各平台的翻译资源可视为能量输入,而翻译者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可作为系统的输出。
  最后,自然界对生态美的创作同样是生态翻译学强调的内容,翻译者需要结合生态系统对各类美学、艺术元素的搭配与设计,丰富自然界内的美学体验。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发动灵感,在翻译中追求形、意境中的美,挖掘文学作品结构、语句、风格中的美学价值,寻找文学作品翻译的生态美[2]。
  二、文学翻译中成语翻译的基本形式
  其一,直译。直译使用其他事物替代文学作品中的事物,并在翻译后保留该句子的原有结构,包其括词语含义、修辞手法。比如翻译“同舟共济”时,译者会将翻译为“to sail in the same boat”,使读者能够理解成语的整体含义,感知文学作品的句意。
  其二,意译。中西文化有较大差异,所以在成语翻译中,意译的效果更为明显。意译期间,译者会更为强调翻译后文字对作品文化背景、民族特征的体现,整体翻译效果尤为突出[3]。比如在翻译“望子成龙”时,“龙”在我国文化体系中为正面形象,可代表国民美好愿望,但在翻译中若将其直接翻译为“hoping one’s child become dragon one day”,则会影响读者对该成语的理解。因此,在意译时,译者需要按照作品输出方的文化背景,灵活地翻译该成语。在西方文化体系中,“龙”的形象较为负面,所以在意译时,译者可将这个词翻译为“hold high hopes for one’s child”。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文学作品中的成语翻译方法
  (一)环境补建
  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成语均带有较为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风俗、政治文化、神话传说等要素的联系性较强,所以在翻译后读者对成语的理解较为困难。若翻译者采用直接、固定翻译的方式,虽然能够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使读者感知成语特色,保持新鲜感[4],但翻译的核心在于让读者理解作品句意、核心精神,所以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翻译者需要通過环境补建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成语含义,从而全面地感知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在《红楼梦》中,湘云与宝琴猜拳的场景中,有成语“请君入瓮”,译者在翻译时需要体会出该成语所表达的“自作自受”“以彼之道还治彼身”的深层含义。某汉学家为帮助读者理解,将该语段翻译为“You know what LaiJun-chen said when he showed Zhou Xing the fiery fur-nace that Zhou Xing himself had designed,said Bao-qin:‘Please step inside!’I think that’s what I should say to you now. Why don’t you do the forfeit that you designed for Bao-yu?”通过对该成语的补译,重构成语翻译中的生态环境,读者可在文化信息缺损的基础上,理解该成语的含义,使得语句中文学作品原有生态与翻译后的生态环境维持平衡,确保读者能够在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交流中感知该作品中的艺术美[5]。
  具体来说,运用生态学翻译理论翻译文学作品内四字成语时,译者应重视“语境”的补建与重构,即根据原文中四字成语主观使用者的经历、情绪、身份地位等因素,分析原文“语境”的可覆盖范围,继而在翻译过程中总结原文会影响语境的文本因素、非文本因素,重构文章中的语言环境,让译文方的读者理解该成语的含义。因此,在对四字成语进行“环境补建”时,译者需要避免语境受原文生态环境的限制,应结合译文语言环境的变化重新建构语境,选择读者可理解的最佳译语。
  (二)适应译本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者同样需要在翻译期间高度适应文学作品的生态环境,使文学作品在翻译后依然能实现读者对成语的理解。比如某译者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将《学问与趣味》中的“学无止境”翻译为“There is no limit to learning.”,使读者在阅读后可领悟“学习没有尽头”的含义。除此之外,部分译者在翻译该成语时,联系上下文的情境,将其翻译为“Art is long.”,借此通过译语方文化背景中的著名作品,帮助读者理解[6]。其中“Art is long.”出自外国Henry Longfellow,该诗句中的原文为“Art is long,and Time is fleeting”。译者在翻译成语时,利用该诗句维持译语生态平衡,是为使读者联系该诗句中对人自我超越、不断前进的内涵,理解该语句的含义,从而在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前提下,使翻译后的文学作品与译本输出国的文化背景一致,增强该译文的文学性。   “适应译本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核心理念,其在具体实施时,译者应保障四字成语与译文所处社会环境的契合度。即在翻译成语本身含义的前提下,结合译文社会背景,灵活选用翻译方法,使读者在熟悉的文本情境、生态语境中领悟四字成语的情感表达,体会原本意境、情感意象。一方面,译者在翻译前期,应提前了解译文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从翻译方的文学作品中积累翻译素材,随后在解释、说明某四字成语时,按照素材库中的语境、情感表达相似的句子或词语翻译该成语,使文学作品的整体翻译适应译本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译者可结合译本输出国的文化体系,出于译文的文学性考虑,重新运用输出国读者可理解、易于接受的文化创作思路,传达四字成语的含义,使其与译文形成统一的、符合输出国文化体系的文学风格。
  (三)多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理论在具体实践中的“多维转换”,是翻译文学作品中成语的重要翻译手段。其中,“多维转换”的实质,在于综合分析文学作品内语句、文章段落、文章结构后,避免使用单一、固有的翻譯维度进行翻译工作,而是结合文学作品核心精神、表达的意愿、艺术美学、文化语言等维度,将文学作品中的成语转换为能够与译语生态保持平衡的译文[7]。比如在翻译《儒林外史》中的“狐假虎威”时,译者需结合对话者对“翟家奴才”的形容,以及“狐假虎威”前后语句、对话者情绪情感,将其翻译为“Bully people by flaunt-ing one’s powerful connections”,若采用直译方式,将其翻译为“The fox assuming the majesty of the tiger”,则会导致语言维度转换固化,无法满足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中成语意境的联想需求,无法全面感知该成语表达的阴险、狡诈意义。
  另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老虎代表力量、权力、尊贵,属于勇猛有力的森林之王形象,而在西方国家中,百兽之王则为狮子,代表能够让人惧怕且强有力的国家与人。因此,在翻译《儒林外史》中的原句时,可直接使用“powerful”代替“tiger”,同时根据中西方文化差异,利用“donkey”形容“翟家奴才”,使读者领悟文中对话者语气中的责备之情,体会该成语表达的真实含义。再者,国外文学作品,即《披着狮皮的驴子》与该成语的故事情境较为相似。翻译者可在翻译“狐假虎威”时,联系西方国家语言、文化等翻译维度,将该成语翻译为“He goes down to the village 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从而利用相似的译语生态表达原语生态,显示翻译中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维持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语生态”“原语生态”的和谐关系[8]。
  四、结语
  生态翻译学理论在实践中,要求翻译者强调文学翻译中的生态美学、注重各要素的整体与关联,而我国文学作品中成语的运用,使得翻译难度增加,需要译者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引导下,明确成语翻译要点,保障文学作品翻译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姝惠.生态翻译视角下文学翻译教学研究———评《翻译教学原理及其文学应用研究》[J].高教探索,2019(09):138-139.
  [2]赵静.现代文学作品翻译的理论与实践探究———评《文学与翻译》[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156-158.
  [3]张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译者主体视角———汉学家,翻译家蓝诗玲访谈录[J].外语学刊,2019(01):110-115.
  [4]程福干,毛忠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翻译生态研究[J].上海翻译,2018(03):85-88.
  [5]张晓静.从语境角度谈文学翻译———评《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J].中国教育学刊,2017(06):166-167.
  [6]黄忠廉,方仪力.基于翻译本质的理论翻译学构建[J].中国翻译,2017(06):5-10.
  [7]亓昱.从翻译对等理论视角来看亚洲两国成语翻译[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9(11):273-275.
  [8]许诗焱,张杰. 21世纪文学翻译研究的三大转向:认知·过程·方法[J].江苏社会科学,2020(03):159-166.
  (荐稿人:孙艳,淮南师范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胡甜甜)
其他文献
如何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真正的情感认同,并将其作为行为习惯的指导思想,是当今高校思政宣传工作的突破口。本文通过SWOT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摘要:旅游外宣翻译是地区旅游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让旅游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吉林的冰雪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关注。瑞典瓦萨历史悠久,长春净月魅力独特,二者融合诞生了体育、旅游和文化于一体的中国长春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然而,如此大型的国际滑雪盛事对外宣传明显不足,在国际外宣上,瓦萨国际滑雪节没有恰当的英文宣传译本,导致吉林冰雪文化的传播受阻,国际知名度不够。本文将立足于功能翻译理论,对比分
摘要:湖湘文化在历史流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淬炼精神内核,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地域文化,兼具地方特色与普世价值。提升湖湘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前提是建立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高校方面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湖湘文化融入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培养具有湖湘文化传承与传播意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可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采取不同的路径为湖湘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赋能。  关键词:湖湘文化;国际影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的编纂是我国法治进程的重大事件。思政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思政教学中嵌入民法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是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根据高职学情的现状和特点,在维持现行高职思政课程基本架构的基础上,高校应推动《民法典》“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需要与教材、与专业、与实践实现“三结合”,形成教材升级和教法创新双引擎,重塑思路,结合时事
摘要:在网络新兴技术不断发展并渗透生活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线下犯罪开始向线上发展。黑恶势力犯罪也借由网络从现实生活中的“毒瘤”演化成网络世界中的“顽疾”,并依靠网络发展的迅捷与现实立法规制滞后的矛盾不断演化出新的特点,挑战传统刑法概念对其的规制。本文从黑恶势力的定义及特征入手,分析目前立法司法实践中对网络黑恶势力犯罪规制中存在的问题,对网络黑恶势力犯罪的概念性质和行为手法进行厘清,并通过比较刑法对传
摘要:校长是学校的主要领导者,校长的角色作用直接影响着学校各方面发展。本文在分析校长战略领导角色和课程领导角色内涵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校长战略领导角色和课程领导角色的路径,并为校长正确处理校内外人际关系提出意见,期望能为新时期背景下重新定位校长角色提供有利参考,以推动学校、教师、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校长;领导角色;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