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1月26日,那是一个暖冬的清晨,一群有教育情怀的石岐教育人踏上了江苏省南京市教育考察之旅。为期五天的学习,我们走访了南京市浦口区浦口三中、南京汉开学院、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学校、南京市浦口区大桥中学、南京市浦口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这是一次心灵之旅,一次发现之旅,一次成长之旅,一次幸福之旅。
净化心灵:不忘初心,持之以恒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著名教育家杨瑞清校长的专题讲座《三十六载行知路 一路艰辛一路歌》如一曲动听的音乐,又如一部感人的电影。讲座中,杨校长幽默风趣,将过往娓娓道来:三十六载风雨,三十六载坎坷,三十六载坚持,三十六载收获与成长。在三十六载的办学生涯中,杨校长一步一个脚印,把行知小学从一所偏远的无人知晓的乡村小学办成全国,甚至全世界有名的教育集团。这其中需要的就是一份坚持,一份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杨校长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诠释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坚持的路上,改变不了现状,他便不停地追问自己:我还能改变什么?在不断的追问中,让自己迅速成长。把一件对的事情坚持到底做到极致就必有收获。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乡愁》一诗道出了老人一生的坚守。从大陆离开时带着一张残缺的地图的顽童,以他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对故土的眷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保持着写文章和写诗的习惯,愁绪在文字间萦绕,一份赤子之心永藏心间。
回顾自己二十年的教学历程,从一名新教师到学校骨干教师,再到区骨干教师、中层行政干部,一直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我想这也是一份努力、一份坚持的成绩吧。余光中老人的翘首以盼,杨瑞清校长牢记初心,与教师、学生并肩走在行知路上,携手创造更精彩的人生,再次净化了我的心灵。为了实现教育梦想,请牢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铸牢我们的教育之魂,扬帆起航,讓教育之路走得更宽更远,一路繁花、持久弥香。
幸福根本:坚守一线,善育英才
走进南京市浦口区大桥中学,扑鼻而来的是乡村郊野气息。几座小平房,淳朴的师生,开放的课堂,扎实的教学,尽显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农村的孩子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有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农村的学生同城里的学生一样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大桥中学为我们开放了所有的常态课堂,令我为之震撼。走进一位年纪稍大的“最美教师”的语文课堂,老师用一支粉笔、一张卷子讲完了一节课。课堂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生动的课件,但可以看出老师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准确。一名教师,往往从课堂上获得职业的自尊和自豪,感受到工作的意义重大,领悟到教育带来的伟大价值。“课比天大”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镌刻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
于永正老先生于2017年12月8日与世长辞,他一生坚守讲台为教师、学生作课,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用他的文字延续他的教育,这让我无比佩服,再次坚定教育的使命。
作为一名中层行政干部,处理学校的事务较为繁杂,为老师服务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身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对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检测等教学环节从不马虎。面对学生,我坚持少些期许,多些等待;少些功利,多些指引;少些强迫,多些乐趣。处处有教材,处处可积累。在教学中,我努力上好课,带领学生阅经典、听名著,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使学生勤于表达,尽力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沉浸在琅琅的书声中,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享受基础教育的幸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坚守一线,作育英才,是教师职业幸福之根本!
惊喜发现:推及教研,惠己及人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国民。在杰出的教师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国家的传统,也能看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南京市浦口三中校长认为,师德不是天生的,名师不是天生的,成功不是天生的。浦口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徐校长认为,有人才能干事。是的,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学校,有好的老师才能教好每一个学生。
近年来,石岐张溪郑二小学随着班额的增多,新进校的教师也在逐渐增加。学校校本培训抓住这一契机,建立了教师结对子机制、骨干教师指导机制、新教师培训机制。学校邀请专家进校指导,开展推门听课活动、新教师过关课展示活动、校内互听互评课活动,参加区域性交流活动等一系列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激起老教师再学习的热情,帮助新教师迅速成长。而这一过程恰恰也是我作为一名中层行政干部进步的过程。组织校内交流、区域性交流,指导老师上课、说课,给老师们评课,与新教师进行心灵交流、教育教法交流,一系列的活动之后,我们又陷入“云里雾里”,教育工作多烦扰。此时,会想起中山市科研部冯继有部长常说的“我研故我在”“我思故我行”,读论著、多思量、遗憾之中辨得失便会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一番追寻,加上“深反省、多寻觅”,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不断前行,在前行中找到新的方向,如此循环,缓缓上升,推及教研,惠己及人,那是多么美好的教育境地!
悄然生长:重整戎装,不懈追求
走在南京的街道上,金黄的银杏叶随风摇曳,不时化作金蝶翩翩起舞;火红的枫叶娇艳无比,似热情的主人向客人招手问好;街上穿着大衣的人们匆匆的脚步声催促着我们加紧自己的步伐……南京的冬天冷,夏天热,春天一日仿如四季,秋天短暂转眼即逝,总让人为生命的力量而感动。走进南京的校园,我们看到了不同学校办学条件不一,不同校长办学理念不一,不同教师学校发展不一,不同学生努力方向不一,但他们都有共同的心态:乐观进取、实事求是、本真务实。每一所学校都在关注人的教育,关注生命的教育,努力让学校成为教育的圣土,为教师的发展铺路,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行走于南京,爱国的情怀、历史的情怀、包容的情怀、追求的情怀、教育的情怀油然而生。一群具有命运共同体情怀,怀着满腔热情的石岐教育人,取经于南京,躬耕于石岐,在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道路上,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目标指引新征程,这幸福之旅的种子已在教育人的内心悄然萌芽,石岐教育人已经重整戎装,为圆梦中华不懈追求,将教育之火燃得更旺。
作为石岐教育人,一名中层行政干部,更是一名耕耘在一线的语文老师,我将不停地叩问自己:我的学问今天进步了吗?我的工作今天进步了吗?我的心态摆正了吗?甘守三尺讲台,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为教育事业奉献力量,不正是立志于教育职业的初心吗?
净化心灵:不忘初心,持之以恒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著名教育家杨瑞清校长的专题讲座《三十六载行知路 一路艰辛一路歌》如一曲动听的音乐,又如一部感人的电影。讲座中,杨校长幽默风趣,将过往娓娓道来:三十六载风雨,三十六载坎坷,三十六载坚持,三十六载收获与成长。在三十六载的办学生涯中,杨校长一步一个脚印,把行知小学从一所偏远的无人知晓的乡村小学办成全国,甚至全世界有名的教育集团。这其中需要的就是一份坚持,一份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杨校长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诠释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坚持的路上,改变不了现状,他便不停地追问自己:我还能改变什么?在不断的追问中,让自己迅速成长。把一件对的事情坚持到底做到极致就必有收获。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乡愁》一诗道出了老人一生的坚守。从大陆离开时带着一张残缺的地图的顽童,以他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对故土的眷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保持着写文章和写诗的习惯,愁绪在文字间萦绕,一份赤子之心永藏心间。
回顾自己二十年的教学历程,从一名新教师到学校骨干教师,再到区骨干教师、中层行政干部,一直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我想这也是一份努力、一份坚持的成绩吧。余光中老人的翘首以盼,杨瑞清校长牢记初心,与教师、学生并肩走在行知路上,携手创造更精彩的人生,再次净化了我的心灵。为了实现教育梦想,请牢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铸牢我们的教育之魂,扬帆起航,讓教育之路走得更宽更远,一路繁花、持久弥香。
幸福根本:坚守一线,善育英才
走进南京市浦口区大桥中学,扑鼻而来的是乡村郊野气息。几座小平房,淳朴的师生,开放的课堂,扎实的教学,尽显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农村的孩子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有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农村的学生同城里的学生一样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大桥中学为我们开放了所有的常态课堂,令我为之震撼。走进一位年纪稍大的“最美教师”的语文课堂,老师用一支粉笔、一张卷子讲完了一节课。课堂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生动的课件,但可以看出老师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准确。一名教师,往往从课堂上获得职业的自尊和自豪,感受到工作的意义重大,领悟到教育带来的伟大价值。“课比天大”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镌刻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
于永正老先生于2017年12月8日与世长辞,他一生坚守讲台为教师、学生作课,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用他的文字延续他的教育,这让我无比佩服,再次坚定教育的使命。
作为一名中层行政干部,处理学校的事务较为繁杂,为老师服务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身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对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检测等教学环节从不马虎。面对学生,我坚持少些期许,多些等待;少些功利,多些指引;少些强迫,多些乐趣。处处有教材,处处可积累。在教学中,我努力上好课,带领学生阅经典、听名著,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使学生勤于表达,尽力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沉浸在琅琅的书声中,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享受基础教育的幸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坚守一线,作育英才,是教师职业幸福之根本!
惊喜发现:推及教研,惠己及人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国民。在杰出的教师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国家的传统,也能看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南京市浦口三中校长认为,师德不是天生的,名师不是天生的,成功不是天生的。浦口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徐校长认为,有人才能干事。是的,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学校,有好的老师才能教好每一个学生。
近年来,石岐张溪郑二小学随着班额的增多,新进校的教师也在逐渐增加。学校校本培训抓住这一契机,建立了教师结对子机制、骨干教师指导机制、新教师培训机制。学校邀请专家进校指导,开展推门听课活动、新教师过关课展示活动、校内互听互评课活动,参加区域性交流活动等一系列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激起老教师再学习的热情,帮助新教师迅速成长。而这一过程恰恰也是我作为一名中层行政干部进步的过程。组织校内交流、区域性交流,指导老师上课、说课,给老师们评课,与新教师进行心灵交流、教育教法交流,一系列的活动之后,我们又陷入“云里雾里”,教育工作多烦扰。此时,会想起中山市科研部冯继有部长常说的“我研故我在”“我思故我行”,读论著、多思量、遗憾之中辨得失便会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一番追寻,加上“深反省、多寻觅”,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不断前行,在前行中找到新的方向,如此循环,缓缓上升,推及教研,惠己及人,那是多么美好的教育境地!
悄然生长:重整戎装,不懈追求
走在南京的街道上,金黄的银杏叶随风摇曳,不时化作金蝶翩翩起舞;火红的枫叶娇艳无比,似热情的主人向客人招手问好;街上穿着大衣的人们匆匆的脚步声催促着我们加紧自己的步伐……南京的冬天冷,夏天热,春天一日仿如四季,秋天短暂转眼即逝,总让人为生命的力量而感动。走进南京的校园,我们看到了不同学校办学条件不一,不同校长办学理念不一,不同教师学校发展不一,不同学生努力方向不一,但他们都有共同的心态:乐观进取、实事求是、本真务实。每一所学校都在关注人的教育,关注生命的教育,努力让学校成为教育的圣土,为教师的发展铺路,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行走于南京,爱国的情怀、历史的情怀、包容的情怀、追求的情怀、教育的情怀油然而生。一群具有命运共同体情怀,怀着满腔热情的石岐教育人,取经于南京,躬耕于石岐,在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道路上,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目标指引新征程,这幸福之旅的种子已在教育人的内心悄然萌芽,石岐教育人已经重整戎装,为圆梦中华不懈追求,将教育之火燃得更旺。
作为石岐教育人,一名中层行政干部,更是一名耕耘在一线的语文老师,我将不停地叩问自己:我的学问今天进步了吗?我的工作今天进步了吗?我的心态摆正了吗?甘守三尺讲台,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为教育事业奉献力量,不正是立志于教育职业的初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