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努力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有效开展、有效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60-1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育学家克林伯格也认为: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可以说,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交往和对话。
语文课堂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学生与文本的精神交流,是两个生命体之间的对话,是心与心的交流和碰撞。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努力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有效开展、有效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怎样架设这道桥梁呢?笔者认为,沟通还得从心开始——
一、创设情境,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例如,《背影》是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纪实散文。它通过作者奔丧完毕,浦口车站父子依依惜别的情景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文章凭借其中所表达的真情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让千千万万读者随着画面的展开、真情的流露流泪再流泪。
笔者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教学体验:上《背影》一文,笔者课前先播放Flash《天下父母心》,课堂上简单导入后,播放《背影》朗读视频。这个视频既有配合文字的画面,朗读也很动情。笔者是每听一遍,每看一遍都要为之动容的。可是同学们尽管听得很认真,很专注,听了课文朗读后,表情却似乎比较漠然。忽然间,笔者感到很失败:这堂课一定有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
课后,读到《语文学习》上朱华坚老师的一篇《未讲〈背影〉先有情》。朱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在让学生听读课文之前先由《游子吟》讲起,再讲到自己的父亲,自己父亲关爱自己的种种细节,讲到动情处,朱老师毫不掩饰,潸然泪下。然后朱老师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父亲。学生们忆着,讲着。一位同学竟也泣不成声,其他同学也为之动容。之后,朱老师才让学生听读课文。我想,毋庸置疑,听读课文之后,朱老师课堂上的孩子们也定然能为“背影”流泪,再流泪。
笔者于是找到了这一堂课失败的原因。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仿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二者间有了桥梁,沟通起来就方便多了。朱老师在学生听读课文之前所做的,其实就是为学生创设情境,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如此这般,上课自然就能“未讲《背影》先有情”了。
二、在课堂上给学生一根拐棍,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进入对话状态,读懂文本,读出自己
以上所说的“创设情境,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还只是语文课堂上较浅层面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较高层次就是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智慧火花的碰撞。这个层次的对话是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联系自己,与文本的思想产生交融,彼此结合,产生情感层面的对话。对于这样一种较高层次的对话,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一根拐棍,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进入对话状态,读懂文本,读出自己。
例如,上《父母的心》这一篇小说,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文中的父母在送不送孩子的问题上一直是处于犹豫和矛盾之中,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来触摸父母的心,倾听父母心灵的絮语。同学们品读时,可以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谈体验,用美妙的语言来描绘你们独到的体验。例如,我们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谈体验:读了“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这一句,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对贫困的父母相互搀扶着一步一回头的离去的场景,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每次周日送我到校然后离去的场面,我感受到了这对贫困的父母在离开自己的亲骨肉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有了这样的拐棍,学生在品读文章的三次送子、换子时,对文中的“父母的心”便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感受。事实上学生又不拘泥于这种形式的拐棍,课堂上又有了很多的创新。例如,有学生在品读“……太难为情了……”“就又哭了”“男的才哭着说”时是这样来谈体验的:大家是否记得,一个唐朝诗人写过这样两句诗“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是因为这对父母过于贫穷了,他们不得不把最心爱的孩子一个一个的送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折磨呢?这样的折磨使这个有泪不轻弹的七尺男儿落泪了,甚至“痛哭失声”,那该是怎样一种痛彻心扉的折磨啊!在品读“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一起好”一句时,有学生是这样谈说他的体验的:何其悲壮,何其无奈!也许送走其中一个孩子,全家人都有了生的希望,可这对父母毅然选择了全家人在一起。是啊,什么是幸福,幸福不在于你拥有多少金钱,不在于你擁有怎样显赫的身份,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就是能和家人在一起相伴到老,能和你爱的人、爱你的人相伴一生!应该说,学生的回答已经超越了我给他们提供的拐棍,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任思想纵横驰骋,与人物进行心贴心的交流,快乐着文本中人物的快乐,忧伤着文本中人物的忧伤,而且学生已将这种表层的对与文本中人物的同情和悲伤上升到一种理性的认识——关于“幸福”的理解!
无论教育理念今后将怎样完善,教学手段将如何先进,教师鼓励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是可以肯定的并实践下去的。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架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记得,沟通从心开始。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60-1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育学家克林伯格也认为: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可以说,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交往和对话。
语文课堂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学生与文本的精神交流,是两个生命体之间的对话,是心与心的交流和碰撞。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努力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有效开展、有效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怎样架设这道桥梁呢?笔者认为,沟通还得从心开始——
一、创设情境,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例如,《背影》是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纪实散文。它通过作者奔丧完毕,浦口车站父子依依惜别的情景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文章凭借其中所表达的真情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让千千万万读者随着画面的展开、真情的流露流泪再流泪。
笔者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教学体验:上《背影》一文,笔者课前先播放Flash《天下父母心》,课堂上简单导入后,播放《背影》朗读视频。这个视频既有配合文字的画面,朗读也很动情。笔者是每听一遍,每看一遍都要为之动容的。可是同学们尽管听得很认真,很专注,听了课文朗读后,表情却似乎比较漠然。忽然间,笔者感到很失败:这堂课一定有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
课后,读到《语文学习》上朱华坚老师的一篇《未讲〈背影〉先有情》。朱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在让学生听读课文之前先由《游子吟》讲起,再讲到自己的父亲,自己父亲关爱自己的种种细节,讲到动情处,朱老师毫不掩饰,潸然泪下。然后朱老师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父亲。学生们忆着,讲着。一位同学竟也泣不成声,其他同学也为之动容。之后,朱老师才让学生听读课文。我想,毋庸置疑,听读课文之后,朱老师课堂上的孩子们也定然能为“背影”流泪,再流泪。
笔者于是找到了这一堂课失败的原因。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仿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二者间有了桥梁,沟通起来就方便多了。朱老师在学生听读课文之前所做的,其实就是为学生创设情境,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如此这般,上课自然就能“未讲《背影》先有情”了。
二、在课堂上给学生一根拐棍,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进入对话状态,读懂文本,读出自己
以上所说的“创设情境,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还只是语文课堂上较浅层面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较高层次就是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智慧火花的碰撞。这个层次的对话是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联系自己,与文本的思想产生交融,彼此结合,产生情感层面的对话。对于这样一种较高层次的对话,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一根拐棍,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进入对话状态,读懂文本,读出自己。
例如,上《父母的心》这一篇小说,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文中的父母在送不送孩子的问题上一直是处于犹豫和矛盾之中,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来触摸父母的心,倾听父母心灵的絮语。同学们品读时,可以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谈体验,用美妙的语言来描绘你们独到的体验。例如,我们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谈体验:读了“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这一句,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对贫困的父母相互搀扶着一步一回头的离去的场景,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每次周日送我到校然后离去的场面,我感受到了这对贫困的父母在离开自己的亲骨肉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有了这样的拐棍,学生在品读文章的三次送子、换子时,对文中的“父母的心”便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感受。事实上学生又不拘泥于这种形式的拐棍,课堂上又有了很多的创新。例如,有学生在品读“……太难为情了……”“就又哭了”“男的才哭着说”时是这样来谈体验的:大家是否记得,一个唐朝诗人写过这样两句诗“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是因为这对父母过于贫穷了,他们不得不把最心爱的孩子一个一个的送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折磨呢?这样的折磨使这个有泪不轻弹的七尺男儿落泪了,甚至“痛哭失声”,那该是怎样一种痛彻心扉的折磨啊!在品读“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一起好”一句时,有学生是这样谈说他的体验的:何其悲壮,何其无奈!也许送走其中一个孩子,全家人都有了生的希望,可这对父母毅然选择了全家人在一起。是啊,什么是幸福,幸福不在于你拥有多少金钱,不在于你擁有怎样显赫的身份,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就是能和家人在一起相伴到老,能和你爱的人、爱你的人相伴一生!应该说,学生的回答已经超越了我给他们提供的拐棍,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任思想纵横驰骋,与人物进行心贴心的交流,快乐着文本中人物的快乐,忧伤着文本中人物的忧伤,而且学生已将这种表层的对与文本中人物的同情和悲伤上升到一种理性的认识——关于“幸福”的理解!
无论教育理念今后将怎样完善,教学手段将如何先进,教师鼓励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是可以肯定的并实践下去的。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架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记得,沟通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