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众多哲人穷其一生来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自然观。人化自然的自然观,不仅是对前人思想的总结,也是对他们思想的升华,它脱胎于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抽象唯物主义自然观,却让黑格尔“倒过来”,让费尔巴哈“动起来”。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自然观,充分体现了他的唯物论和人的社会实践观等思想。在马克思看来,人首先依赖自然而存在,并且在一定的尺度上通过实践来改造自然,最终将自然客体化为劳动产品。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思想,具有客观性、实践性、辩证同一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自然观脱胎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的抽象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这两种自然观,对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影响,马克思的自然观就对这两种自然观的“扬弃”。
一、人化自然的理论渊源
(一)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影响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不遗余力地表达了他对自然哲学的看法。黑格尔将他的“绝对精神”披上了自然的外衣,变成“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结果。但是黑格尔实际上仍旧把自然当作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分有”了理念的一部分,是短暂而不真实的存在。因此,在黑格尔看来,唯一可靠的还是人的精神,人不仅可以通过感性能力体悟自身,还可以通过理性认识能力来把握大自然,主宰大自然。然而这在马克思看来,这从根本上颠倒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费尔巴哈抽象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影响
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就是人在生活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对象,是并且只是人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与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是完全分离的。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思想,一方面,肯定他将精神与物质分开,坚定得相信自然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不满他将自然与人的关系看作静止不变,和他对人对自然的反作用的忽略。
二、人化自然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界是人生存和生产活动的基础
自然界起始于46亿年前地球产生之时,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植物到动物,从单细胞的浮游生物到丰富的海洋生物,再从鱼类到灵长类,直到5000万年之前人类的原始形态出现时,自然界都以自在自然的形式存在并且演变着。自然界为所有的动物提供了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人也不例外。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长时间并且持续不断地从自然中获取能量和物质。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人对自然有长久的依赖性,因此马克思说:“自然界,就他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2這说明,马克思认为人类劳动的原始材料来自于自然界,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与自然界也是息息相关。
(二)人化自然是人与自然相交互的结果
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单独存在,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人是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是自然界中消费者的一部分,与生产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整个自然界。在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动物只能单方面的接受自然的馈赠或灾难,人却可以主动的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来化解灾难或是更好的得到自然赋予的馈赠。与此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可以通过理性来把握自然的一般规律,从而将自然界最大限度地改造成符合自己观念的东西,而这一部分被改造过的自然,就是人化的自然。但是,这种改造并不是肆意的改变,它与自然本身的条件息息相关,如果人类想获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还必须把握其中的尺度,在尺度之中的自然与人相互统一,在尺度之外的人与自然相互对立。
(三)实践是人与自然的中介
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可以熟练的利用工具来进行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对象就是客观存在的外在的自然界,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人可以将自在自然的一部分转化为人的生活资料。因此,实践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了一起,使人化自然从自在自然中分离成为可能。如果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只能是一个单一向的化学方程,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化学平衡方程,既有正向的自然的人化,也有逆向的人化的自然。这也就是说,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双向实现的过程。而实践,就是连接这两个部分的桥梁,使这个平衡成为可能。
三、人化自然的主要特征
(一)人化自然的实践性
人化自然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将它与自在自然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人化自然具有实践性。从钻木取火开始,人就已然与其他的动物不一样,不仅具有生命属性,并且具有自由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人化自然产生于人在社会中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思维、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统一。实践性将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彻底与费尔巴哈的旧自然观区分开来,否定了机械自然观的孤立性和片面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马克思认为,虽然人的肉体的外在属性和其他动物并无不同,受制于自然,但是人的实践可以将自然变化为自己的劳动对象,从而改造自然。这样一来,与费尔巴哈只能用客观和直观感觉去理解自然不一样,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可以让人类用实践观念去理解自然,并且这个自然不是人类存在之前的自在自然,而是进入人类社会实践中的人化自然。
(二)人化自然的辩证统一性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辩证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世界是在矛盾中联系与发展的,是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不断演化的。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分化为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属人世界包括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人化自然作为属人世界的一部分,具有与属人世界一样的规律。属人世界与自在世界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具有同一性与斗争性。同一性体现在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属人世界的存在发展是以自在世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的,并且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共同组成了自然界,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的斗争性体现在,他们之间相互限制、彼此制约。“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征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他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他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利,因为这是对自然界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意识。”3在马克思看来,人为了生存,要不断与自然抗争,在一开始就是对立的。之后人通过自觉的实践性,才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形成了属人世界。不可否认,人通过认识与实践加速了人利用自然的效率与程度。人通过实践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创造出更好的人化的自然,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异化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破坏,并且随着破坏程度的不断加深,自然最终会倒过来对人类实行报复,这样作为劳动的客体的自然开始与人相分离相对立。
(三)人化自然的客观性
自在自然毋庸置疑是客观的,因为它先于人而存在,本身具有其发展规律。与此同时,被人实践所改造的人化自然,因为并不被归结于为精神的本源,也并非是神所创造的,所以也是客观存在的。既然自然是物质的,那么必定也是客观存在的。即使人化自然大多来自于人的实践所创造,但是其物质基础终究是来自于自在自然,是不属于人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础。虽然,通过实践,人创造出了一些自在自然所没有的东西,改变了物质原有的属性,但是依旧要服从自在自然的物质的规律。
(四)人化自然的社会历史性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因为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4人類生产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这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的关系的前提。人通过对物质资料的占有,使产品成为具有价值的商品,这样自然物便成为人与人交流的中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能够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从而决定了人化自然的程度。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而人类社会是具有历史性的,因此人化自然也具有历史性。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的能力和内容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的劳动方式在不断变化,从农耕到机械化,人类的劳动方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而得到发展。作为人类劳动的对象的自然,转化为人类物质资料的程度也随之变化。
四、人化自然的理论意义
首先,人化自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只有完全理解了人化自然的概念,才能准确的把握马克思的整个的哲学体系。通过理解人化自然的概念,我们才能从中琢磨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到底在哪里,才能理解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旧唯物观时所说的:“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当我们理解人化自然的同时,也同时从根本上扬弃了费尔巴哈的这种观点。
其次,在我们理解了人化自然的观点之后,我们就会注意到,人化自然的观点其实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观点,这也正好印证了马克思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的观点。
最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自然观,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愈来愈恶劣的环境问题,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它旨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理论上,更从实践上来保护自然资源,以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利用自然,回馈自然。(作者单位为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自然观脱胎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的抽象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这两种自然观,对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影响,马克思的自然观就对这两种自然观的“扬弃”。
一、人化自然的理论渊源
(一)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影响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不遗余力地表达了他对自然哲学的看法。黑格尔将他的“绝对精神”披上了自然的外衣,变成“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结果。但是黑格尔实际上仍旧把自然当作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分有”了理念的一部分,是短暂而不真实的存在。因此,在黑格尔看来,唯一可靠的还是人的精神,人不仅可以通过感性能力体悟自身,还可以通过理性认识能力来把握大自然,主宰大自然。然而这在马克思看来,这从根本上颠倒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费尔巴哈抽象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影响
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就是人在生活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对象,是并且只是人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与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是完全分离的。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思想,一方面,肯定他将精神与物质分开,坚定得相信自然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不满他将自然与人的关系看作静止不变,和他对人对自然的反作用的忽略。
二、人化自然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界是人生存和生产活动的基础
自然界起始于46亿年前地球产生之时,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植物到动物,从单细胞的浮游生物到丰富的海洋生物,再从鱼类到灵长类,直到5000万年之前人类的原始形态出现时,自然界都以自在自然的形式存在并且演变着。自然界为所有的动物提供了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人也不例外。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长时间并且持续不断地从自然中获取能量和物质。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人对自然有长久的依赖性,因此马克思说:“自然界,就他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2這说明,马克思认为人类劳动的原始材料来自于自然界,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与自然界也是息息相关。
(二)人化自然是人与自然相交互的结果
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单独存在,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人是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是自然界中消费者的一部分,与生产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整个自然界。在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动物只能单方面的接受自然的馈赠或灾难,人却可以主动的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来化解灾难或是更好的得到自然赋予的馈赠。与此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可以通过理性来把握自然的一般规律,从而将自然界最大限度地改造成符合自己观念的东西,而这一部分被改造过的自然,就是人化的自然。但是,这种改造并不是肆意的改变,它与自然本身的条件息息相关,如果人类想获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还必须把握其中的尺度,在尺度之中的自然与人相互统一,在尺度之外的人与自然相互对立。
(三)实践是人与自然的中介
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可以熟练的利用工具来进行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对象就是客观存在的外在的自然界,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人可以将自在自然的一部分转化为人的生活资料。因此,实践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了一起,使人化自然从自在自然中分离成为可能。如果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只能是一个单一向的化学方程,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化学平衡方程,既有正向的自然的人化,也有逆向的人化的自然。这也就是说,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双向实现的过程。而实践,就是连接这两个部分的桥梁,使这个平衡成为可能。
三、人化自然的主要特征
(一)人化自然的实践性
人化自然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将它与自在自然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人化自然具有实践性。从钻木取火开始,人就已然与其他的动物不一样,不仅具有生命属性,并且具有自由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人化自然产生于人在社会中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思维、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统一。实践性将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彻底与费尔巴哈的旧自然观区分开来,否定了机械自然观的孤立性和片面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马克思认为,虽然人的肉体的外在属性和其他动物并无不同,受制于自然,但是人的实践可以将自然变化为自己的劳动对象,从而改造自然。这样一来,与费尔巴哈只能用客观和直观感觉去理解自然不一样,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可以让人类用实践观念去理解自然,并且这个自然不是人类存在之前的自在自然,而是进入人类社会实践中的人化自然。
(二)人化自然的辩证统一性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辩证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世界是在矛盾中联系与发展的,是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不断演化的。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分化为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属人世界包括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人化自然作为属人世界的一部分,具有与属人世界一样的规律。属人世界与自在世界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具有同一性与斗争性。同一性体现在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属人世界的存在发展是以自在世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的,并且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共同组成了自然界,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的斗争性体现在,他们之间相互限制、彼此制约。“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征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他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他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利,因为这是对自然界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意识。”3在马克思看来,人为了生存,要不断与自然抗争,在一开始就是对立的。之后人通过自觉的实践性,才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形成了属人世界。不可否认,人通过认识与实践加速了人利用自然的效率与程度。人通过实践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创造出更好的人化的自然,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异化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破坏,并且随着破坏程度的不断加深,自然最终会倒过来对人类实行报复,这样作为劳动的客体的自然开始与人相分离相对立。
(三)人化自然的客观性
自在自然毋庸置疑是客观的,因为它先于人而存在,本身具有其发展规律。与此同时,被人实践所改造的人化自然,因为并不被归结于为精神的本源,也并非是神所创造的,所以也是客观存在的。既然自然是物质的,那么必定也是客观存在的。即使人化自然大多来自于人的实践所创造,但是其物质基础终究是来自于自在自然,是不属于人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础。虽然,通过实践,人创造出了一些自在自然所没有的东西,改变了物质原有的属性,但是依旧要服从自在自然的物质的规律。
(四)人化自然的社会历史性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因为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4人類生产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这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的关系的前提。人通过对物质资料的占有,使产品成为具有价值的商品,这样自然物便成为人与人交流的中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能够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从而决定了人化自然的程度。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而人类社会是具有历史性的,因此人化自然也具有历史性。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的能力和内容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的劳动方式在不断变化,从农耕到机械化,人类的劳动方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而得到发展。作为人类劳动的对象的自然,转化为人类物质资料的程度也随之变化。
四、人化自然的理论意义
首先,人化自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只有完全理解了人化自然的概念,才能准确的把握马克思的整个的哲学体系。通过理解人化自然的概念,我们才能从中琢磨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到底在哪里,才能理解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旧唯物观时所说的:“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当我们理解人化自然的同时,也同时从根本上扬弃了费尔巴哈的这种观点。
其次,在我们理解了人化自然的观点之后,我们就会注意到,人化自然的观点其实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观点,这也正好印证了马克思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的观点。
最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自然观,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愈来愈恶劣的环境问题,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它旨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理论上,更从实践上来保护自然资源,以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利用自然,回馈自然。(作者单位为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