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是语文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显现在语文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主要是通过文学来体现的。文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文学给学生打开了认识人生和自然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文学即人学。文学不仅是语文学科知识传递的苑囿,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我们只有真诚地拥抱文学,让语文教育贯穿文学教育,关注人的文化构建和人格养成,才能实现人的精神价值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学;文学教育;精神构建
文学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人生命里最美丽的花朵。文学是语文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关于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陶行知先生用一个颇有诗意的比喻作了形象的概括:“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这里的“水仙花”便是诗,便是文学。文学的价值凸显为对人的心灵的抚慰,对人的个性与价值的张扬,对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运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做人境界,形成健全的人格。文学即人学。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真诚地拥抱文学,是构建好语文精神殿堂的不变主题。
一、文学是语文教育的根脉
文学是母语教育的根基。文学教育的起源历史悠久,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文学都是母语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教育一直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而受到较高的重视。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教育目的是使人的一切自然禀赋得到和谐发展,实现人生的诸种幸福和美德,最终达到智慧理性的教育的观点。古希腊与罗马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音乐、唱歌和朗诵诗歌。文艺复兴开始之后的几百年之间,文学教育和情感熏陶是欧洲母语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我国,文学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周朝是我国最早施行“诗”教的朝代。先秦时期, “四书五经”成为必修科目,而这些文献典籍許多都是优秀的诗歌与散文。唐代科举制考试的内容主要是经义策略和诗赋文章,尤其是诗赋文章更受统治者重视。关于文学的作用,宋代的周敦颐提出了“文以载道”的口号,《毛诗序》对文学的功用有清晰的阐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充分说明了文学(诗)具有自慰和熏陶性情的作用,而“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愿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则指出了文学(诗)具有清明政治、教化民众的功用,同时也指出了在思想品德和社会道德、伦理观念方面对人的引导和教化作用。
二、文学是语文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文学给学生打开了认识人生和自然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就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实践证明,语文课本里最有生命力的就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就语文教育的载体——教材来看,世界各国母语教育都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几乎无一例外。我国百年语文课本中一般有一半以上的课文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内容覆盖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代表作,现代主义代表作。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影视文学,中学语文还设置了选修这一环节,分为六大系列,包括“诗歌和散文”系列,“小说和戏剧”系列,“新闻与传记”系列,“语言文字应用”系列以及“文化论著”系列,语文教材“选文”文学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学生通过文学来学习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思想。优美的写景散文在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和文笔构思美的同时,更应让学生领悟的是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更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抒情散文往往用最动人的故事感动人,用最真诚的情感感染人;在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浓浓的情愫里使学生体会生活的喜怒哀乐,思索人生的哲理境界。小说是生活的影子,更是思想的宝库。在这里,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到古今中外不同社会时代的缩影,挖掘到成千上万的思想珍宝。
三、语文教学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文学的特点
文学贯串了语文教学的始终,是语文教育的主旋律。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必然包容文学教育。真正的语文教学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文学的特点。《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的过程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语文的低级阶段主要的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文学则是更高级阶段的语文,随着语文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不断提升,它的文学特性也会越来越强。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语言表达规范性的基础上,它更讲究语言修辞和篇章结构布局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并不断追求创新性。朱绍禹先生说:“文学教育如果离开语言训练,不满足语言教育的普遍性要求,不管文字和词句,都不能达到文学鉴赏的目的。事实上,伴随着文学鉴赏而进行的语言教育,其效果会更加显著。”因此,加强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领悟,无疑更有利于提高语言文字表达和写作的技能。
四、文学是人精神生成的养分
语文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教育的根本,就是一种主体精神的教育,是精神经验教育;是一种人化教育,人的教育,是关涉语言学习者精神成长的教育。”人不是机器,人是情感的存在,抹煞了人的情感,人就变成了纯粹的智能机器。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二十一世纪的语文教育正面对着如何快速走上现代化道路的问题。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9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学生阶段是人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便要求语文教育不仅要智育,还要密切关注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使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语文课必须表现对文学的追求。选入語文教科书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来自于作者的深厚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感悟,不但包涵着优美的文学欣赏色彩,更充满着对自然、社会、人生、自我、人类的关爱与思考,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只要用心去阅读和体悟,就能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滋养。文学就其内容来看,无不体现着鲁迅先生所说的“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这个基本立场,具有滋润性灵、怡养品德、升华人生的审美效应。文学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文学的深刻认识会使人们对人的认识也深刻起来。文学具有天然的人文特性,为青少年一生的发展提供精神养料。语文教学如果舍弃文学的诗意的陶冶,就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出苍白孱弱的面貌。所以,于漪指出,“文”与“人”有着天然的联系,不可分割。教学生文学的东西,也就是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含着学生所需的人格行为,可以点燃人生理想,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感知力、思考力和创造力,锻炼意志,铸造他们符合时代精神的道德准则。
五、扩展文学学习的空间
2001年8月,我国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八(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在“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又指出: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提法,结束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为文学应当进入语文打开了通道,使语文课的内涵和外延都更加丰富了。但我认为,在新《标准》的指导下,课堂和课文只是将学生引入更辉煌文学世界的一盏明灯,是开启学生更广阔精神世界的一扇窗户,它起到的是“桥梁”和“指引”的作用。语文教学应站在文学的立足点上,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学生体味课文,进而一步步进入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学殿堂,汲取更多的精神财富,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文学应当进入语文应该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将文学作品选入课文和进入课堂教学,其二是指语文教育中应当开辟更大的空间,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然而事实上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学仅限于课本,仅限于语文知识技能,学生的文学阅读太少,并且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而丰富的、良性的文学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雨果曾说过:“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课内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倘若我们仅仅着眼于狭隘的语文学习目的,即只顾强化语言知识技能,而忽视通过丰富的文学阅读来开启心智,忽视人的心灵情感、人生感悟的丰富性,那么,即便再好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技能对于人的成长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
六、提高教师文学素养是构建好语文精神殿堂的关键
对于语文的学习,它的综合性程度很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而丰厚的文学修养,是语文教师素质的精华所在。语文教师要不断地跟文学艺术打交道,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才能承担起建构语文精神殿堂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韩军,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2] 毛萍钰,中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的本原探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第1期 。
[3] 朱绍禹,文学教育值得重视,《语文学习》,1998年10。
[4] 韩军,教育精神,《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关键词:文学;文学教育;精神构建
文学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人生命里最美丽的花朵。文学是语文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关于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陶行知先生用一个颇有诗意的比喻作了形象的概括:“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这里的“水仙花”便是诗,便是文学。文学的价值凸显为对人的心灵的抚慰,对人的个性与价值的张扬,对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运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做人境界,形成健全的人格。文学即人学。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真诚地拥抱文学,是构建好语文精神殿堂的不变主题。
一、文学是语文教育的根脉
文学是母语教育的根基。文学教育的起源历史悠久,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文学都是母语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教育一直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而受到较高的重视。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教育目的是使人的一切自然禀赋得到和谐发展,实现人生的诸种幸福和美德,最终达到智慧理性的教育的观点。古希腊与罗马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音乐、唱歌和朗诵诗歌。文艺复兴开始之后的几百年之间,文学教育和情感熏陶是欧洲母语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我国,文学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周朝是我国最早施行“诗”教的朝代。先秦时期, “四书五经”成为必修科目,而这些文献典籍許多都是优秀的诗歌与散文。唐代科举制考试的内容主要是经义策略和诗赋文章,尤其是诗赋文章更受统治者重视。关于文学的作用,宋代的周敦颐提出了“文以载道”的口号,《毛诗序》对文学的功用有清晰的阐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充分说明了文学(诗)具有自慰和熏陶性情的作用,而“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愿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则指出了文学(诗)具有清明政治、教化民众的功用,同时也指出了在思想品德和社会道德、伦理观念方面对人的引导和教化作用。
二、文学是语文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文学给学生打开了认识人生和自然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就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实践证明,语文课本里最有生命力的就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就语文教育的载体——教材来看,世界各国母语教育都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几乎无一例外。我国百年语文课本中一般有一半以上的课文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内容覆盖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代表作,现代主义代表作。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影视文学,中学语文还设置了选修这一环节,分为六大系列,包括“诗歌和散文”系列,“小说和戏剧”系列,“新闻与传记”系列,“语言文字应用”系列以及“文化论著”系列,语文教材“选文”文学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学生通过文学来学习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思想。优美的写景散文在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和文笔构思美的同时,更应让学生领悟的是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更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抒情散文往往用最动人的故事感动人,用最真诚的情感感染人;在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浓浓的情愫里使学生体会生活的喜怒哀乐,思索人生的哲理境界。小说是生活的影子,更是思想的宝库。在这里,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到古今中外不同社会时代的缩影,挖掘到成千上万的思想珍宝。
三、语文教学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文学的特点
文学贯串了语文教学的始终,是语文教育的主旋律。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必然包容文学教育。真正的语文教学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文学的特点。《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的过程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语文的低级阶段主要的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文学则是更高级阶段的语文,随着语文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不断提升,它的文学特性也会越来越强。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语言表达规范性的基础上,它更讲究语言修辞和篇章结构布局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并不断追求创新性。朱绍禹先生说:“文学教育如果离开语言训练,不满足语言教育的普遍性要求,不管文字和词句,都不能达到文学鉴赏的目的。事实上,伴随着文学鉴赏而进行的语言教育,其效果会更加显著。”因此,加强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领悟,无疑更有利于提高语言文字表达和写作的技能。
四、文学是人精神生成的养分
语文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教育的根本,就是一种主体精神的教育,是精神经验教育;是一种人化教育,人的教育,是关涉语言学习者精神成长的教育。”人不是机器,人是情感的存在,抹煞了人的情感,人就变成了纯粹的智能机器。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二十一世纪的语文教育正面对着如何快速走上现代化道路的问题。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9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学生阶段是人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便要求语文教育不仅要智育,还要密切关注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使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语文课必须表现对文学的追求。选入語文教科书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来自于作者的深厚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感悟,不但包涵着优美的文学欣赏色彩,更充满着对自然、社会、人生、自我、人类的关爱与思考,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只要用心去阅读和体悟,就能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滋养。文学就其内容来看,无不体现着鲁迅先生所说的“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这个基本立场,具有滋润性灵、怡养品德、升华人生的审美效应。文学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文学的深刻认识会使人们对人的认识也深刻起来。文学具有天然的人文特性,为青少年一生的发展提供精神养料。语文教学如果舍弃文学的诗意的陶冶,就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出苍白孱弱的面貌。所以,于漪指出,“文”与“人”有着天然的联系,不可分割。教学生文学的东西,也就是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含着学生所需的人格行为,可以点燃人生理想,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感知力、思考力和创造力,锻炼意志,铸造他们符合时代精神的道德准则。
五、扩展文学学习的空间
2001年8月,我国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八(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在“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又指出: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提法,结束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为文学应当进入语文打开了通道,使语文课的内涵和外延都更加丰富了。但我认为,在新《标准》的指导下,课堂和课文只是将学生引入更辉煌文学世界的一盏明灯,是开启学生更广阔精神世界的一扇窗户,它起到的是“桥梁”和“指引”的作用。语文教学应站在文学的立足点上,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学生体味课文,进而一步步进入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学殿堂,汲取更多的精神财富,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文学应当进入语文应该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将文学作品选入课文和进入课堂教学,其二是指语文教育中应当开辟更大的空间,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然而事实上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学仅限于课本,仅限于语文知识技能,学生的文学阅读太少,并且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而丰富的、良性的文学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雨果曾说过:“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课内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倘若我们仅仅着眼于狭隘的语文学习目的,即只顾强化语言知识技能,而忽视通过丰富的文学阅读来开启心智,忽视人的心灵情感、人生感悟的丰富性,那么,即便再好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技能对于人的成长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
六、提高教师文学素养是构建好语文精神殿堂的关键
对于语文的学习,它的综合性程度很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而丰厚的文学修养,是语文教师素质的精华所在。语文教师要不断地跟文学艺术打交道,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才能承担起建构语文精神殿堂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韩军,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2] 毛萍钰,中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的本原探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第1期 。
[3] 朱绍禹,文学教育值得重视,《语文学习》,1998年10。
[4] 韩军,教育精神,《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