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它是一种融机械、自动控制、软件编程、自动控制等多门技术的系统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机电一体化是未来世界机械制造业和工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我国正处于高速经济发展时期,机械制造业正不断升级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现在十分紧缺。我省五年制高职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的设置不科学
虽然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机电一体化课程有了很大的改革,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课程的体系仍然没有跳出原来体系的束缚。造成了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到了企业不能很好地完成企业的工作。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众多的高技术,知识的涵盖面很广,包括机械和电子两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很短的时间里去让学生把这两门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很好地运用十分不现实。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都比较差,学起来比较困难。五年制高职,有两年多的时间去学习高中的文化课,剩下的时间才会去学习专业知识,时间显得有些紧张。而且很多学校在授课时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往往造成学生对机械知识掌握的一般,对电子知识也是一知半解。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即只对机械或电子掌握的比较好,而其他的掌握的比较差,偏离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本来目标。
2.课程知识跟不上形势
随着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和电子产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机电产业正发展为以高科技为依托的产业,机电设备正逐步呈现自动化、微型化、精密化、复杂化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领域里的很多技术如传感测算技术、传动技术(液压技术、电机技术、气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设备自动控制技术(PLC技术、小型控制器技术)都取得了迅速发展,技术不断革新。在授课时这些最近的技术成果应该及时地体现,但很多学校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授课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及时地更新教学设施和教学理论,同当今技术的发展相比十分落后。一些学校甚至仍然主要讲授传统的机械技术,忽视电子技术的教学。严重地脱离了当今机电一体化这一学科的发展趋势,教学十分不科学。
3.教学内容缺乏生产实践
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制造类企业、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能进行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制造及装配调试、运行操作、维护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课程教学必须理论学习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会具有形象思维特征的智力类型。要适应这一智力特征,在教学中显然必须加强生产实践课程。但这些恰恰是很多高职院校所不具备的,很多职业院校缺乏相应的实习场地和设施,平时很少安排学生实习。在操作课上只是让学生平时简单地练习学校陈旧的设备。在学生毕业前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简单的实践学习,不但时间短而且安排的企业一般也都是小企业,学生在实践中根本不能进行系统的实践学习,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求职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精品课程策略实施思路
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只有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坚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重点,把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造成适应机电专业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的课程。这样才能使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1.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安排时,把教学目标进行分解,贯穿到每一个教学单元模块。明确每个教学单模块的任务,针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操作的能力,在教学环节中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实践教学相配套。每一个教学模块的主干课程必须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学模块之间重复和相交叉的知识要进行科学的处理,如采用“讲练式”教学法,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练习。也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对相互交叉的知识相互融合。把专业课程分为综合系统知识课程和专门模块化课程两个部分。其中综合系统知识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电脑绘图、机械制图、基础机械制造学、控制工程学、遥感控制技术等主干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具备基本操作能力。专业模块化教学要依据设立的专门化方向,安排专项学生小组去进行具体操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子课题的开发。子课题的设置应该按照其性质分为三类,设计开发型、加工制造型、设计制造综合型。加工制造型的子课题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设计,进行零件加工和组装以及最后的调试工作。对于开发设计型的课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当的设计任务,或者制作一个控制系统的电路,也可以编制一个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制造综合型子课题安排学生对一个简单的机电产品完成设计与制造的全过程。在模块化教学中应该重视设计制造性子课题的设置,这样能够全面地锻炼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
2.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对传统的方法利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用生动形象的图像、图形以及视频把各种以前只能依靠单纯的画图讲授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络把各种最新的技术成果带给学生,让他们把握机电一体化专业最新的发展动向。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度地使用多媒体。传统的教学手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手段。运用“理实一体”和“任务型”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发挥其主动性,改变以往单纯那种灌输型的是知识传授方式,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加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锻炼综合实践能力。
3.加强校外实习环节教学
面对五年制高职的课程设置中校外实践环节缺失的情况,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十分重视这个环节。除了让学生进行传统的电机实践操作,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到不同的生产厂家(如电机和变压器厂)进行实践。让学生提高对设备构造和生产流程的认识。学校还应该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到校外进行实习,开展定期的入厂参观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检验已有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五年制高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和长期的系统工作,在进行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和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紧随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把机电一体化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好。
参考文献:
[1]李文鹏.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4).
[2]肖宏志,刘一兵.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的设置不科学
虽然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机电一体化课程有了很大的改革,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课程的体系仍然没有跳出原来体系的束缚。造成了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到了企业不能很好地完成企业的工作。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众多的高技术,知识的涵盖面很广,包括机械和电子两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很短的时间里去让学生把这两门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很好地运用十分不现实。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都比较差,学起来比较困难。五年制高职,有两年多的时间去学习高中的文化课,剩下的时间才会去学习专业知识,时间显得有些紧张。而且很多学校在授课时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往往造成学生对机械知识掌握的一般,对电子知识也是一知半解。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即只对机械或电子掌握的比较好,而其他的掌握的比较差,偏离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本来目标。
2.课程知识跟不上形势
随着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和电子产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机电产业正发展为以高科技为依托的产业,机电设备正逐步呈现自动化、微型化、精密化、复杂化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领域里的很多技术如传感测算技术、传动技术(液压技术、电机技术、气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设备自动控制技术(PLC技术、小型控制器技术)都取得了迅速发展,技术不断革新。在授课时这些最近的技术成果应该及时地体现,但很多学校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授课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及时地更新教学设施和教学理论,同当今技术的发展相比十分落后。一些学校甚至仍然主要讲授传统的机械技术,忽视电子技术的教学。严重地脱离了当今机电一体化这一学科的发展趋势,教学十分不科学。
3.教学内容缺乏生产实践
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制造类企业、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能进行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制造及装配调试、运行操作、维护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课程教学必须理论学习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会具有形象思维特征的智力类型。要适应这一智力特征,在教学中显然必须加强生产实践课程。但这些恰恰是很多高职院校所不具备的,很多职业院校缺乏相应的实习场地和设施,平时很少安排学生实习。在操作课上只是让学生平时简单地练习学校陈旧的设备。在学生毕业前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简单的实践学习,不但时间短而且安排的企业一般也都是小企业,学生在实践中根本不能进行系统的实践学习,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求职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精品课程策略实施思路
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只有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坚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重点,把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造成适应机电专业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的课程。这样才能使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1.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安排时,把教学目标进行分解,贯穿到每一个教学单元模块。明确每个教学单模块的任务,针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操作的能力,在教学环节中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实践教学相配套。每一个教学模块的主干课程必须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学模块之间重复和相交叉的知识要进行科学的处理,如采用“讲练式”教学法,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练习。也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对相互交叉的知识相互融合。把专业课程分为综合系统知识课程和专门模块化课程两个部分。其中综合系统知识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电脑绘图、机械制图、基础机械制造学、控制工程学、遥感控制技术等主干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具备基本操作能力。专业模块化教学要依据设立的专门化方向,安排专项学生小组去进行具体操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子课题的开发。子课题的设置应该按照其性质分为三类,设计开发型、加工制造型、设计制造综合型。加工制造型的子课题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设计,进行零件加工和组装以及最后的调试工作。对于开发设计型的课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当的设计任务,或者制作一个控制系统的电路,也可以编制一个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制造综合型子课题安排学生对一个简单的机电产品完成设计与制造的全过程。在模块化教学中应该重视设计制造性子课题的设置,这样能够全面地锻炼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
2.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对传统的方法利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用生动形象的图像、图形以及视频把各种以前只能依靠单纯的画图讲授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络把各种最新的技术成果带给学生,让他们把握机电一体化专业最新的发展动向。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度地使用多媒体。传统的教学手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手段。运用“理实一体”和“任务型”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发挥其主动性,改变以往单纯那种灌输型的是知识传授方式,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加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锻炼综合实践能力。
3.加强校外实习环节教学
面对五年制高职的课程设置中校外实践环节缺失的情况,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十分重视这个环节。除了让学生进行传统的电机实践操作,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到不同的生产厂家(如电机和变压器厂)进行实践。让学生提高对设备构造和生产流程的认识。学校还应该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到校外进行实习,开展定期的入厂参观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检验已有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五年制高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和长期的系统工作,在进行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和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紧随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把机电一体化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好。
参考文献:
[1]李文鹏.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4).
[2]肖宏志,刘一兵.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一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