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导图是基于人脑功能的科学研究与人类行为模式的实证探究所获得的科学思维模式,将其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物理学习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就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探究,以期能够提升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思维方式。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物理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而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物理知识的传输,而忽略了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创新意识的培养。思维导图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将其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物理教学中的不足,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生笔记之中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好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产生遗忘。从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这就要求学生在按照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的同时,做好课堂笔记。学生传统的记笔记方法,往往顾此失彼,对老师口述或者板书的内容进行照抄,浪费了大量的听课时间,导致听课效率不高,即使在课后按照笔记进行复习,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而运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
比如在教学“声音的特性”这一部分知识时,由于知识点多且零碎,如果学生依然按照传统的记笔记的方式进行记录,学生很容易只顾着记录,而降低听课的效率。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记录本节课讲解的关键词和重点知识。声音的特性主要包含音调、响度、音色这三个主要特征。学生在记笔记时,便可以以声音的特性作为中心,将音调、响度、音色作为二级标题,然后在相应的二级标题下引出与该特性相关的内容。以“音调”这一特性为例,引出与特性相关的主要内容:概念(声音的高低)、决定性因素(频率)、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而对于频率、超声波、次声波相关的知识点则无须详细记录,在课本上勾画即可。这样,学生便能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听课上面,并在课下根据多记录的内容,结合老师所讲和教材,绘制详细的思维导图,再次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消化,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概念教学之中
列宁曾说:“概念是自然科学的主要成果。”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理解并形成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概念,既是教學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明白了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但是却不知如何将其应用到具体的解题过程和生活实际之中。
以力的概念教学为例,由于涉及内容较为抽象,比如力的概念和力的物理意义、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等都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才能最终得出结论。这时我们便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实验结论绘制在同一个平面内,学生接受起来便会比较容易。在讲述力的三要素时,便可以将“力的三要素”作为中心标题,将大小、方向、作用点作为二级标题。然后将相对应的实验动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作为三级标题。以“力的大小”为例,可以延伸出:实验1:用较小的力推桌面上的课本(现象:课本不动);实验2:用较大的力推课本(现象:课本向前运动)。得出结论:力的大小不同,作用效果不同。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更好的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
三、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章节复习之中
章节复习不仅能够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是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以往的章节复习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的方式,即按照教材顺序完整的讲述一遍。这种复习方式虽然覆盖的知识点较为全面,但是却很难调动学生的思维和镀锡兴趣,进而影响的复习效果。而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复习课之中,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将整个章节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比如在引导学生复习“光现象”这一章节时,教师便可以将“光现象”作为中心,向四周引出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源、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光速、光的反射作为本章节复习思维导图的核心内容。然后根据这些核心内容继续延伸,经过多次发散,最终将本章节的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中清晰的绘制出来。比如“光的直线传播”可以延伸出现象、同种均匀介质,并在现象后将直线传播的实例以图示的方式画出。这样,学生边复习边绘制思维导图,既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再记忆,提升学生的复习效果,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王金爱.逻辑创新的思维模式: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的实践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33):51 55.
[2]刘宇航.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9.
[3]黄万起.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1):76.
作者简介:
陈非凡,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恒兴中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物理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而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物理知识的传输,而忽略了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创新意识的培养。思维导图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将其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物理教学中的不足,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生笔记之中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好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产生遗忘。从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这就要求学生在按照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的同时,做好课堂笔记。学生传统的记笔记方法,往往顾此失彼,对老师口述或者板书的内容进行照抄,浪费了大量的听课时间,导致听课效率不高,即使在课后按照笔记进行复习,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而运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
比如在教学“声音的特性”这一部分知识时,由于知识点多且零碎,如果学生依然按照传统的记笔记的方式进行记录,学生很容易只顾着记录,而降低听课的效率。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记录本节课讲解的关键词和重点知识。声音的特性主要包含音调、响度、音色这三个主要特征。学生在记笔记时,便可以以声音的特性作为中心,将音调、响度、音色作为二级标题,然后在相应的二级标题下引出与该特性相关的内容。以“音调”这一特性为例,引出与特性相关的主要内容:概念(声音的高低)、决定性因素(频率)、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而对于频率、超声波、次声波相关的知识点则无须详细记录,在课本上勾画即可。这样,学生便能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听课上面,并在课下根据多记录的内容,结合老师所讲和教材,绘制详细的思维导图,再次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消化,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概念教学之中
列宁曾说:“概念是自然科学的主要成果。”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理解并形成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概念,既是教學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明白了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但是却不知如何将其应用到具体的解题过程和生活实际之中。
以力的概念教学为例,由于涉及内容较为抽象,比如力的概念和力的物理意义、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等都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才能最终得出结论。这时我们便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实验结论绘制在同一个平面内,学生接受起来便会比较容易。在讲述力的三要素时,便可以将“力的三要素”作为中心标题,将大小、方向、作用点作为二级标题。然后将相对应的实验动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作为三级标题。以“力的大小”为例,可以延伸出:实验1:用较小的力推桌面上的课本(现象:课本不动);实验2:用较大的力推课本(现象:课本向前运动)。得出结论:力的大小不同,作用效果不同。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更好的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
三、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章节复习之中
章节复习不仅能够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是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以往的章节复习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的方式,即按照教材顺序完整的讲述一遍。这种复习方式虽然覆盖的知识点较为全面,但是却很难调动学生的思维和镀锡兴趣,进而影响的复习效果。而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复习课之中,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将整个章节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比如在引导学生复习“光现象”这一章节时,教师便可以将“光现象”作为中心,向四周引出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源、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光速、光的反射作为本章节复习思维导图的核心内容。然后根据这些核心内容继续延伸,经过多次发散,最终将本章节的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中清晰的绘制出来。比如“光的直线传播”可以延伸出现象、同种均匀介质,并在现象后将直线传播的实例以图示的方式画出。这样,学生边复习边绘制思维导图,既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再记忆,提升学生的复习效果,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王金爱.逻辑创新的思维模式: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的实践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33):51 55.
[2]刘宇航.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9.
[3]黄万起.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1):76.
作者简介:
陈非凡,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恒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