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香港的“通识” ,他们怎么说?
通识1
退而求其次选择赴港求学
在内地教育制度不断被质疑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内地人将西方教育模式奉为圭臬。相比费用、门槛都很高的欧美院校,同样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有更高名次,且申请费、学费都更为低廉的香港院校,就成为很多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Elizabeth(香港理工大学,工程商业管理专业 研究生)
在深圳,我的同学们都两手准备,但我们总首选香港,其次才是英国和澳洲。因为香港可以留下来。现在申请香港院校的竞争非常激烈,我在英国申请到约克的管理、兰卡斯特的金融数学、谢菲尔德的金融,但申请香港的前五差点申请不上。我个人感觉在HR心中,就美、英、澳、港而言,留学招牌最好是美国,最次是澳洲,英国跟香港则要看学校,排前三的香港学校肯定有优势。
通识2
语言是最难的那一关
很多报道都提到内地生的“语言难关”。虽然在英语考试中都是能手,但真正面对一堂两小时全英文课程,很多内地生需要时间适应。而学习粤语,对很多人来说更是挑战,也是“受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胡慧盈(香港中文大学,会计专业 本科)
语言是第一关,香港院校的自由程度极高,对于习惯了“填鸭”的人,无疑是更大的挑战。在我看来,这才是香港院校最大的不同。大多数人来了香港就生物钟倒转了——注意,并不是因为学业压力哦。自由从来都是把双刃剑。香港是个天堂,但不是所有人的。
通识3
你所看到的都是真相么?
一段时间里,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退学港大、香港媒体称内地人为“蝗虫”等新闻时常出现在大众视野。然而,我们知道的就是真相么?
@严飞(《纵横周刊》香港文化研究员、著有《我要的香港》等书)
现在,内地媒体在某一些层面会对香港的问题进行放大式解读,生活中的一些公共讨论上也少见理性的思维和有远见的反思,这些都一定程度激化了内地和香港在教育方面的问题,这是我的担心。
生活有时就是一根弹簧
@Elizabeth(香港理工大学,工程商业管理专业 研究生)
“之前我抱着他大哭了一场,他跟我说:你回去吧,香港不适合你这样的女孩子。你不甘于平淡的生活,但却无法忍受勾心斗角,内心只渴望单纯的日子。”—这是Elizabeth在2013年末一篇日记中的情节。
2013年3月,她和男友一起到香港读书,这个对生活品质颇有要求的女生,从一开始就对香港生活有诸多不习惯。
最开始,三千五百多港币租一个床位。“凌晨两三点才会静下来,夏天味道很差,就算开空调也很恐怖……”回忆这段经历,Elizabeth至今愤慨,“很多人不喜欢香港,我觉得和这个有非常大的关联。”
后来,会粤语的Elizabeth自己调查房价、直接找到房东租下了现在的房子。交通便利、环境很好,虽然房租比之前高了500港币,但在她看来很值得。“这个选择如果让其他人来做,相信也会有很多人愿意的,但很多人没有做出这样的努力,在我看来,他们是不想麻烦、得过且过。”Elizabeth说,“对我们这些内地学生来说,信息确实不对称,这就更要自己找资源、去调节。找下会粤语的朋友,其实就可以帮到忙。”
吃不惯香港的“重口味”,去超市买东西又贵,Elizabeth就每天去街市买菜做饭;健身房对于学生而言太贵,湿气重却一定要运动,Elizabeth就买了Wii在家做体感游戏健身;香港外出旅游非常方便,她就去台湾、泰国,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视野……
在香港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她似乎已游刃有余,但有些事更难一点。“香港人对内地人有时确实是不大欢迎的,我有些朋友经常会遭遇服务人员的黑脸。刚来香港时我买饭排错队,被人家说,‘小姐,你第一次来呀?’过个海关也会被后面的人催,‘快点啦,后面很多人啦’……”女孩子脸皮薄,Elizabeth和男友抱怨,怎么香港人这么难相处?“后来才知道每个香港人都很爱念,并不是针对我,心里才接受了,现在我有时也会学他们叨叨几句。”
“这个环境希望每个人都独立、自律,但又摆脱不了香港人的市井和精明……所以整个社会环境真的有很多不同。”Elizabeth说,“但如果你觉得自己有理,有纠纷完全可以报警。现在再遇到那些情况,我已经可以大方地回过去了,其实,生活就是一根弹簧。”
从那一刻起我重拾自信
@胡慧盈(香港中文大学,会计专业 本科)
2010年的高考中,胡慧盈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每年豁免学费并获发45000元港币的生活费。中大为所有内地生提供四年住宿,学校发的生活费,每年扣除宿费大概还有30000元,基本开销都够了。像我这样的学生,每年内地大概有100个,每个招生省份文理各两个名额。但每年政策都在变。”
拿全奖的学生,也与大多数人一样,要先过语言大关。她记忆最深的是一门通识课,“通过读哲学经典探讨什么是道德。我当时英语真的很差,满腹见解无法直言真的很纠结。”第一次写论文时,她先用中文写,之后翻着牛津字典,反复推敲译成英文,用了整整一周时间。“我永远忘不了那位外国老教授,他透过我蹩脚的英文看到了我对课程的理解,给了我很高的评价。我想,就是从那一刻起我重新找到了自信,让我相信无论在哪里,无论起点多低,只要努力就有人看得到。”从那以后她就不太怕英文写作和讨论了。“无论是英语还是粤语,都算是一种一次性投入吧,第一年过后就一劳永逸了。”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她这样。“到香港后无所适从,很难、更不想融入,觉得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之后就休学、退学……这样的学弟学妹越来越多。”
事实上,为了帮助内地生尽快融入,香港的院校一般都有相应的辅导,比如香港中文大学就有很多粤语工作坊,还推出内地生在香港同学家过年等活动……“只要你寻求帮助,绝对不会石沉大海。”在胡慧盈看来,这些问题的根源,更在于他们没有想好自己真的想要什么,或者香港可以给他们什么。
赴港求学之前,她就已经决定要七年后变成永久居民,如今四年过去,香港已经是她真正的“第二故乡”。“带着很不切实际的幻想来,经历了梦碎、再筑梦、梦圆的过程。我不再去纠结留在香港值不值得,不再去比较我的付出与收获。因为我看到了全面真实的香港,它的开放与闭塞,它的激进与守旧……对它的归属感与日俱增。”
踏进门槛才能拥有“我城”
@严飞:《纵横周刊》香港文化研究员、《独立阅读》撰稿人、媒体书评专栏作家,著有《还君明珠香港琐谈》《门槛上的香港》《我要的香港》。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将自己形容为“门槛上的人”,将自己观察香港的视角形容为“门槛上的视角”,这套用了天津作家冯骥才的说法:评说一个地方,最好是跨在“门槛”上,一只脚踏在里边,一只脚踏在外边。倘若两脚都站在“门槛”外,隔墙说三道四,难免胡说;两脚都在里边,往往身陷其中,道不出要害。只有身在其中又在其外,既是某个事件的亲历者又是观察者,才能拥有双重批评特权,在兼容“本土”“外地”的基础上,更好地观人所不察的细节,发人所不觉的忧思。
但“门槛上的人”也各有不同。2005年初我刚到香港工作时,和所有其他进入香港的内地朋友一样,我把这座城市当作自己的跳板,香港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份优厚的薪水,更为我提供了继续前进的平台。我把自己定位为内地在港的精英,每个周末流连于大型购物商城和食肆酒楼,时不时拿着港币到深圳去消费一番。我甚至拒绝学粤语,坚持在所有场合说普通话或英文,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
直到今天,很多从英美名校毕业来到香港的朋友,或在香港本土大学求学再留在香港的内地人,保留的,还是类似思维。他们多从事投资金融行业,活动范围在中环、金钟;他们有自己的“港漂圈”,每周末会组织游艇出海,或内部举办“非诚勿扰”之类的相亲活动……他们中的很多人极少去深水埠、新界,更不用说天水围这样的地方,至于菜园村的抗争活动、反国教的集会游行,更是与他们的生活圈没有交集。作为一种“门槛上的人”,他们有时还有意识地将那只踏在“门槛”里的脚收回来,将自己隔离于城市之外。
当我们处于这种生活状态时,我们仅是这座城市的匆匆过客,贪享着香港身份所赋予的种种便利。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希望内地在港的精英们应视香港为家,主动将自己与香港本土社会联系起来,去学习粤语,走出中环、金钟,去深水埠这些地方认真地了解一下香港。
今天的香港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2017年的特首普选就要到来,在这一历史机遇面前,我也希望“门槛上的人”们,关心现实,多多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投入到这场改变历史的时代潮流中去。而如果我们都选择把自己的脚踏在外面,整个社会的勇气中位线就难以凝聚在一起进而得到提升,每一座城市也将因此无法升华为“我城”。
想要的就自己去争取
@池何熠(香港浸会大学,大众传播系研究生)
在国内某著名媒体公司任职三年多后,觉得自己“没什么突破了”的池何熠,抱着想“换个文化环境”的愿望去往香港。可没想到,“在香港读全日制研究生的基本都是内地生”(大多数香港本地学生都不是全日制,而是晚上上课,白天工作)。
这样的现实多少让人有些失望,但池何熠还是很快感受到了不同。“我们思维方式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最简单的例子是,教授的问题,内地生第一反应往往是:我要去哪里找正确答案?而香港学生会跳过这一步,直接按照自己的思路研究。“之前十几年的教育会给我们造成一个本能反应:向权威寻找正确答案,但也许所有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
另一方面,“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学生身上,内地生会趋向于忍气吞声,或找关系摆平,但香港学生就会直接抗议游行。每个大学的民主墙都是各种声音吵吵吵,学校也是用开放的态度对待所有学生,不怕闹事。刚开始我觉得他们挺夸张,后来就觉得真的是思维不同。”她说,自己也开始慢慢有种意识:就是可以为想要的东西去争取。
香港对她影响更多的,其实还是在课堂之外,比如,去参与讲座、论坛等活动。“香港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城市,我会了解大家关于自由、权利的谈论。”这些经历,让她更想要有自己的想法、尊重自己。香港社会推崇个人的努力,大家普遍认可这样一种取向—“付出多少,收获多少”。这也是池何熠喜欢它的原因。
前些日子她和同学去维多利亚港拍夜景,她说,觉得这个城市真的很繁华,“但还不知道能和自己有什么关系”。香港是否适合自己?她觉得现在不适合下结论,但正像她的QQ签名,“过程就是奖励”,她说,“现在经历的一切,以后都有‘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