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求学,YES or NO?

来源 :女友·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amar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香港的“通识” ,他们怎么说?

通识1
  退而求其次选择赴港求学


  在内地教育制度不断被质疑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内地人将西方教育模式奉为圭臬。相比费用、门槛都很高的欧美院校,同样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有更高名次,且申请费、学费都更为低廉的香港院校,就成为很多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Elizabeth(香港理工大学,工程商业管理专业 研究生)
  在深圳,我的同学们都两手准备,但我们总首选香港,其次才是英国和澳洲。因为香港可以留下来。现在申请香港院校的竞争非常激烈,我在英国申请到约克的管理、兰卡斯特的金融数学、谢菲尔德的金融,但申请香港的前五差点申请不上。我个人感觉在HR心中,就美、英、澳、港而言,留学招牌最好是美国,最次是澳洲,英国跟香港则要看学校,排前三的香港学校肯定有优势。

通识2
  语言是最难的那一关


  很多报道都提到内地生的“语言难关”。虽然在英语考试中都是能手,但真正面对一堂两小时全英文课程,很多内地生需要时间适应。而学习粤语,对很多人来说更是挑战,也是“受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胡慧盈(香港中文大学,会计专业 本科)
  语言是第一关,香港院校的自由程度极高,对于习惯了“填鸭”的人,无疑是更大的挑战。在我看来,这才是香港院校最大的不同。大多数人来了香港就生物钟倒转了——注意,并不是因为学业压力哦。自由从来都是把双刃剑。香港是个天堂,但不是所有人的。

通识3
  你所看到的都是真相么?


  一段时间里,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退学港大、香港媒体称内地人为“蝗虫”等新闻时常出现在大众视野。然而,我们知道的就是真相么?
  @严飞(《纵横周刊》香港文化研究员、著有《我要的香港》等书)
  现在,内地媒体在某一些层面会对香港的问题进行放大式解读,生活中的一些公共讨论上也少见理性的思维和有远见的反思,这些都一定程度激化了内地和香港在教育方面的问题,这是我的担心。

生活有时就是一根弹簧


  @Elizabeth(香港理工大学,工程商业管理专业 研究生)
  “之前我抱着他大哭了一场,他跟我说:你回去吧,香港不适合你这样的女孩子。你不甘于平淡的生活,但却无法忍受勾心斗角,内心只渴望单纯的日子。”—这是Elizabeth在2013年末一篇日记中的情节。
  2013年3月,她和男友一起到香港读书,这个对生活品质颇有要求的女生,从一开始就对香港生活有诸多不习惯。
  最开始,三千五百多港币租一个床位。“凌晨两三点才会静下来,夏天味道很差,就算开空调也很恐怖……”回忆这段经历,Elizabeth至今愤慨,“很多人不喜欢香港,我觉得和这个有非常大的关联。”
  后来,会粤语的Elizabeth自己调查房价、直接找到房东租下了现在的房子。交通便利、环境很好,虽然房租比之前高了500港币,但在她看来很值得。“这个选择如果让其他人来做,相信也会有很多人愿意的,但很多人没有做出这样的努力,在我看来,他们是不想麻烦、得过且过。”Elizabeth说,“对我们这些内地学生来说,信息确实不对称,这就更要自己找资源、去调节。找下会粤语的朋友,其实就可以帮到忙。”
  吃不惯香港的“重口味”,去超市买东西又贵,Elizabeth就每天去街市买菜做饭;健身房对于学生而言太贵,湿气重却一定要运动,Elizabeth就买了Wii在家做体感游戏健身;香港外出旅游非常方便,她就去台湾、泰国,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视野……
  在香港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她似乎已游刃有余,但有些事更难一点。“香港人对内地人有时确实是不大欢迎的,我有些朋友经常会遭遇服务人员的黑脸。刚来香港时我买饭排错队,被人家说,‘小姐,你第一次来呀?’过个海关也会被后面的人催,‘快点啦,后面很多人啦’……”女孩子脸皮薄,Elizabeth和男友抱怨,怎么香港人这么难相处?“后来才知道每个香港人都很爱念,并不是针对我,心里才接受了,现在我有时也会学他们叨叨几句。”
  “这个环境希望每个人都独立、自律,但又摆脱不了香港人的市井和精明……所以整个社会环境真的有很多不同。”Elizabeth说,“但如果你觉得自己有理,有纠纷完全可以报警。现在再遇到那些情况,我已经可以大方地回过去了,其实,生活就是一根弹簧。”

从那一刻起我重拾自信


  @胡慧盈(香港中文大学,会计专业 本科)
  2010年的高考中,胡慧盈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每年豁免学费并获发45000元港币的生活费。中大为所有内地生提供四年住宿,学校发的生活费,每年扣除宿费大概还有30000元,基本开销都够了。像我这样的学生,每年内地大概有100个,每个招生省份文理各两个名额。但每年政策都在变。”
  拿全奖的学生,也与大多数人一样,要先过语言大关。她记忆最深的是一门通识课,“通过读哲学经典探讨什么是道德。我当时英语真的很差,满腹见解无法直言真的很纠结。”第一次写论文时,她先用中文写,之后翻着牛津字典,反复推敲译成英文,用了整整一周时间。“我永远忘不了那位外国老教授,他透过我蹩脚的英文看到了我对课程的理解,给了我很高的评价。我想,就是从那一刻起我重新找到了自信,让我相信无论在哪里,无论起点多低,只要努力就有人看得到。”从那以后她就不太怕英文写作和讨论了。“无论是英语还是粤语,都算是一种一次性投入吧,第一年过后就一劳永逸了。”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她这样。“到香港后无所适从,很难、更不想融入,觉得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之后就休学、退学……这样的学弟学妹越来越多。”
  事实上,为了帮助内地生尽快融入,香港的院校一般都有相应的辅导,比如香港中文大学就有很多粤语工作坊,还推出内地生在香港同学家过年等活动……“只要你寻求帮助,绝对不会石沉大海。”在胡慧盈看来,这些问题的根源,更在于他们没有想好自己真的想要什么,或者香港可以给他们什么。
  赴港求学之前,她就已经决定要七年后变成永久居民,如今四年过去,香港已经是她真正的“第二故乡”。“带着很不切实际的幻想来,经历了梦碎、再筑梦、梦圆的过程。我不再去纠结留在香港值不值得,不再去比较我的付出与收获。因为我看到了全面真实的香港,它的开放与闭塞,它的激进与守旧……对它的归属感与日俱增。”

踏进门槛才能拥有“我城”


  @严飞:《纵横周刊》香港文化研究员、《独立阅读》撰稿人、媒体书评专栏作家,著有《还君明珠香港琐谈》《门槛上的香港》《我要的香港》。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将自己形容为“门槛上的人”,将自己观察香港的视角形容为“门槛上的视角”,这套用了天津作家冯骥才的说法:评说一个地方,最好是跨在“门槛”上,一只脚踏在里边,一只脚踏在外边。倘若两脚都站在“门槛”外,隔墙说三道四,难免胡说;两脚都在里边,往往身陷其中,道不出要害。只有身在其中又在其外,既是某个事件的亲历者又是观察者,才能拥有双重批评特权,在兼容“本土”“外地”的基础上,更好地观人所不察的细节,发人所不觉的忧思。
  但“门槛上的人”也各有不同。2005年初我刚到香港工作时,和所有其他进入香港的内地朋友一样,我把这座城市当作自己的跳板,香港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份优厚的薪水,更为我提供了继续前进的平台。我把自己定位为内地在港的精英,每个周末流连于大型购物商城和食肆酒楼,时不时拿着港币到深圳去消费一番。我甚至拒绝学粤语,坚持在所有场合说普通话或英文,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
  直到今天,很多从英美名校毕业来到香港的朋友,或在香港本土大学求学再留在香港的内地人,保留的,还是类似思维。他们多从事投资金融行业,活动范围在中环、金钟;他们有自己的“港漂圈”,每周末会组织游艇出海,或内部举办“非诚勿扰”之类的相亲活动……他们中的很多人极少去深水埠、新界,更不用说天水围这样的地方,至于菜园村的抗争活动、反国教的集会游行,更是与他们的生活圈没有交集。作为一种“门槛上的人”,他们有时还有意识地将那只踏在“门槛”里的脚收回来,将自己隔离于城市之外。
  当我们处于这种生活状态时,我们仅是这座城市的匆匆过客,贪享着香港身份所赋予的种种便利。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希望内地在港的精英们应视香港为家,主动将自己与香港本土社会联系起来,去学习粤语,走出中环、金钟,去深水埠这些地方认真地了解一下香港。
  今天的香港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2017年的特首普选就要到来,在这一历史机遇面前,我也希望“门槛上的人”们,关心现实,多多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投入到这场改变历史的时代潮流中去。而如果我们都选择把自己的脚踏在外面,整个社会的勇气中位线就难以凝聚在一起进而得到提升,每一座城市也将因此无法升华为“我城”。

想要的就自己去争取


  @池何熠(香港浸会大学,大众传播系研究生)
  在国内某著名媒体公司任职三年多后,觉得自己“没什么突破了”的池何熠,抱着想“换个文化环境”的愿望去往香港。可没想到,“在香港读全日制研究生的基本都是内地生”(大多数香港本地学生都不是全日制,而是晚上上课,白天工作)。
  这样的现实多少让人有些失望,但池何熠还是很快感受到了不同。“我们思维方式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最简单的例子是,教授的问题,内地生第一反应往往是:我要去哪里找正确答案?而香港学生会跳过这一步,直接按照自己的思路研究。“之前十几年的教育会给我们造成一个本能反应:向权威寻找正确答案,但也许所有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
  另一方面,“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学生身上,内地生会趋向于忍气吞声,或找关系摆平,但香港学生就会直接抗议游行。每个大学的民主墙都是各种声音吵吵吵,学校也是用开放的态度对待所有学生,不怕闹事。刚开始我觉得他们挺夸张,后来就觉得真的是思维不同。”她说,自己也开始慢慢有种意识:就是可以为想要的东西去争取。
  香港对她影响更多的,其实还是在课堂之外,比如,去参与讲座、论坛等活动。“香港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城市,我会了解大家关于自由、权利的谈论。”这些经历,让她更想要有自己的想法、尊重自己。香港社会推崇个人的努力,大家普遍认可这样一种取向—“付出多少,收获多少”。这也是池何熠喜欢它的原因。
  前些日子她和同学去维多利亚港拍夜景,她说,觉得这个城市真的很繁华,“但还不知道能和自己有什么关系”。香港是否适合自己?她觉得现在不适合下结论,但正像她的QQ签名,“过程就是奖励”,她说,“现在经历的一切,以后都有‘回报’。”
其他文献
1.清新的纯净气息,带来雅致恬淡的平和与放松  密集补水,优异抗氧化功能,净化肌肤;晶润质地,带来柔软细腻触感,赋予肌肤密集水润呵护。帮助改善肌肤干纹及粗糙,使肌肤更细腻柔润;强化肌肤保湿屏障,日复一日,肌肤如丝般水润光滑;温和更新老废角质,改善黯沉、疲惫肌肤状态,使肌肤展现健康通透光泽。!  ——自然堂雪域精粹密集修护滋润冰肌膜 ¥168/75g2.让肌肤轻松应对十面“霾”伏,立现精致肤色  作
期刊
找回熟悉的新朋友  树影婆娑,阳光斑驳,每一朵小花都萌气十足,每一株小草都充满灵气。这一切都让你快乐驻足,由衷感谢造物的美好。  可是,你注意过它们吗?认识它们吗?你知道它们的名字甚至是它们的故事吗?  禾邻社的“全民植物地图计划”就是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的。禾邻社的志愿者们从自然艺术的起点开始,向人们介绍关于草木的新知旧识,带领人们从观察和了解身边的花花草草开始,体会到自然的无所不在和神奇。  “
期刊
1 肌肤迟来的叛逆期——成人痘  约有56%的女性过了青春期仍要和痘痘进行不懈斗争,环境空气越恶化、竞争越激烈、情绪掌控能力越弱都让成人痘愈演愈烈。成人痘并非过了18岁后长的痘痘,因为它诱因复杂、无规律性,护理起来相当棘手,和成人世界一样同样令我们惴惴不安。成人痘的各种诱因  01 黄体酮  黄体酮是一种女性荷尔蒙,主宰着女性生理周期,仅在生理期才会长成人痘的话多半是黄体酮的原因,而通过药物干预生
期刊
老板是个“香蕉人”  27岁的Jerry高高大大,长得很帅气,不过一开口说话,就能听出他的口音里有外国腔调。Jerry的父母都是天津人,他六岁时随父母去了美国,现在的他是一个地道的“香蕉人”,外表很中国,而内心很美国。他毕业于美国的耶鲁大学,最开始学的是心理学,后来对经济感兴趣,就转了专业。  2009年,Jerry大学毕业后去了伊朗,在一家投资银行工作,2010年的时候开始做战地记者,跑过四五十
期刊
白羊座(3/21—4/20)  作为十二星座之首,白羊座被赋予了更多的开创性、节奏性。由于精力充沛、热情洋溢,在为心中理想奋斗时,没有什么机会去表现出大儿童的一面,往往在事情逐渐有了既定轨道,或整件事完全符合预想中的状况时,他们才开始显露出比较单纯的开心,是那种想着将要达成的目标躺在床上傻笑或躲进无人房间疯狂“耶耶耶耶”的人。  金牛座(4/21—5/20)  为人较为温和沉稳的金牛座比较容易展现
期刊
如果说2013年最火的电视综艺节目是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的话,2014年最火(至少到目前为止)的综艺节目就是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这档以发掘人们大脑潜能、寻找高智商达人为目的的节目造就了几位男神——评委魏坤琳(Doctor 魏)、“魔方天才”贾立平,以及主持人蒋昌建。  其实在这三人中,蒋昌建可谓“资深男神”,1993年就通过国际大专辩论赛舌战狮城一役成名。那个年月还没有“男神”这个称谓,如
期刊
媛媛是豌豆大学时的闺蜜,她虽家境不错,却长相平平,一头蓬蓬的自来卷短发加上瘦皮猴般的身材,再加上两颊的雀斑,活像童话里的长袜子皮皮。  大学毕业后,豌豆留在老家,媛媛到了北京,四年竟从未见面,加上媛媛不玩微博微信朋友圈,工作又忙,联系也不算多。  适逢豌豆出差要去北京,媛媛得知后热情相邀她来自己家住。  下了火车,豌豆死活找不到来接站的媛媛,直到一个留着大波浪的欧美范儿美女过来打招呼,她才大叫一声
期刊
CUTE:《一代枭雄》热播,你和孙红雷合作的感受是什么?  高洋:红雷哥有一种强大的气场,他一来,现场都会鸦雀无声。他很有魅力,很会照顾人,话虽然不多但语出惊人,有点儿冷幽默。我本身就很崇拜那种工作起来很疯狂的人,红雷哥工作时特别认真,有时能研究一场戏长达一个小时,我觉得这很难得,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是负责任的表现,而且他也很会提拔新人,认真的男人最可爱吧。  CUTE:前不久你刚刚拍完《极品新娘
期刊
1 清新薄雾女神  朦胧中带着光晕,这是清晨大地的样子,也是低调干净但又充满魅力的女神的样子。简单的淡妆与大地色的搭配,能让妆容干净气质稳重,非常有气场。  单品推荐:  01. 海肌源莹亮晶透唇彩-炫丽柑橘水晶¥49/13ml  02. POLA宝丽 AC防护修颜霜¥480/30g  03.巴黎欧莱雅LUCENT BB奇幻光感-粉嫩透亮修颜霜¥120/30ml  04.benefit眉梦成真丰眉
期刊
让宝妮转型为“物质女”的契机,要从三年前到小吉家拜访时说起。  遭遇男友劈腿的宝妮不顾亲友劝阻,一气之下辞了老家的安逸工作,投奔在北京工作的闺蜜小吉。在火车上,她望着车窗外刷刷而过的风景,脸上虽一切如常,心里却对自己说了无数遍“宁缺毋滥,下回一定要擦亮眼睛,势必要找到深爱自己的优质男人”。  小吉是热心肠,要宝妮别花钱住旅馆,先到自己的出租屋凑合几月,等工作找好手头宽裕时,再找房也不迟。  宝妮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