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阳光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教学活动 感性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
  但是,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语文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堂让学生听而生厌、恹恹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语文课能产生多大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它不同于一些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也讲:“厚积才能博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了。
  曾听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一位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把自己认为十分重要的段落分解成诸多细小问题,如“找一找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邱少云像一块千斤巨石?”“找一找,哪些地方描写潜伏部队离敌人很近?”“如果邱少云动一动会怎么样……”在五六个问题的指导下,学生从完整的全文中把答案一个一个“抠”出来,一堂课没有让学生完整地读读课文,感受一下邱少云烈火烧身的场面。在最后的书面练习“学了课文,说一说你的心里话”时,学生无话可说,或只有“邱少云你真是一位伟大的战士”等空洞的口号。学生与文本之间没有产生一点共鸣,自然不可能发自内心地对英雄人物产生敬仰。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放一段渲染背景的音乐,在音乐声中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让学生轻声地读读课文,找到自己最为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个体由于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不同,所以汇报的内容自然不尽相同,但每一个人发表的都是他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做的,是给那些体悟还不到位的稍作点拔,让其有豁然开朗之感。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英雄人物、英雄事迹感受相当深刻,有人在朗读时还流下了泪水,这就是学生与文本之前验能可贵的“碰撞”。如果没有亲身去阅读、感悟,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碰撞?
  二、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
  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对于送别场面的感悟,一位老师就采用了“移情体验法”,当时,这个班刚好送走一批贫困山区来做客的孩子,教师就以导语引导学生回忆当时送别的场面,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唤起学生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的送别场面,学生读着读着,仿佛自己成了志愿军战士或送别的小金花,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读得非常好。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教师自己要做有心人,多关住学生的生活。还有一些课文,学生无法产生移情体验,教师可以运用师生对话方式或观看相关的教学录象进行感受。
  三、巧题训练,深化知识
  语文考试很少考现题,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的见识,考查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只给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要他们死记硬背,面对变幻莫测的题山题海,只能束手无策,望卷兴叹。“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学生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自然的旅游”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学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
  还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一些题目,通过实践演习,聚合发散,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整合筛选,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践中摸索出应试的技巧与策略,形成方法论的集合。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
  四、表演再现,加工教材
  中学课本中,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寓言《齐有一妻一妾》、历史故事《鸿门宴》,小说《祥林嫂》、《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的表演是对教材内化后的外在表现,是学生在对作品的认知与自身原有经验的融洽与建构的基础上,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手段来表达情绪,展现自我的方式。在表演过程中,没有对话的,补上了对话,为了更好地表现,还外加一些动作。内心的想法变成了内心独自,这是对教材再创造的结果。
  如教学《石钟山记》时,教师请全班同学当旅游团成员,一人当小导游,戴上帽子,拿上小三角旗。随着课件上的画面一一向大家介绍。此时,当导游的同学,把书上描写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同学们可以以游客身份向导游发问,由导游解答或由扮作“当地村民”的老师解答。这样的表演,为学生创造了内化课文语言的“平台”还充分體现了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此外,教师还要树立“超文本”的大语文教育观,即不要死死拖守教材钻坚仰高,固守一隅,应跳出语文教语文,积极沟通课本内外。 教师要随时针对教学实践得来的反馈信息,思考教学策略。苏霍姆木斯基讲得好:“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显得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的倾诉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
  语文课堂呼唤感性的阳光,也就是在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应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找准启发探索的切入点,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以便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探索 初中数学创新       自主探索學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数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
期刊
苏轼评价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古诗都是经典作品,皆可谓“诗中有画”,若能配上堪称佳作的插图,定会与原作相得益彰,对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乃至培养学生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起到极为有益的作用。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插图存在的疏漏较多,主要问题是再造原作描绘的环境和再塑原作刻画的人物形象时出现了
期刊
摘要:在开卷考试形式的影响下,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与学习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新教育观念、初中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和加强这一学科教育和深化改革的建议,让教师掌握一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祖国历史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历史教学 开卷考试 学生实际 历史教学理念 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期刊
小学科学学科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上好科学启蒙教育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科学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等包罗万象,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此,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小学生一生的学习生活。  学习科学課的过程,是从最初的教师演示实验发展到学生自己进行分组实验,经过形象思想、抽象思维,最后概括
期刊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又是难点之一。不少学生对作文存在着自卑、厌烦、畏难心理。怎样才能扭转学生“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作文”的局面呢?对此,笔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成效,现将自己的收获与体验呈现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用活语文教材,推进作文教学。  我们使用的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可谓是经典之作,我在
期刊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而言,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和兴趣当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知识和能力目标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是整个目标结构中的基础元素,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目前,有不少教师不知道怎样有效地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怎样将学生教会。现在本人就以俞伶俐老师《花钟》一课试谈一谈。  此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通过品句、赏析、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并通过仿写让学生
期刊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  那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呢?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模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
期刊
摘要: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就要转变教学观念,体现新的教学方式,把握教材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积极拓展课外资源,加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上来。  关键词:品德與社会教学 综合性生活性主动参与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宗旨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教师仅在课堂上传授教材中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使学生在
期刊
摘要:情感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样式,给学生尽情表达的,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情感创新评价       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