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通脉降糖胶囊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入选的60例DPN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在控制血糖的同时,给予甲钴胺0.5mg,3次/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脉降糖胶囊1.2g,3次/日,治疗5周。结果:通脉降糖胶囊联合甲钴胺可明显改善DPN的症状。结论:通脉降糖胶囊联合甲钴胺治疗DPN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通脉降糖胶囊甲钴胺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9.183【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9-0114-01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和危害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为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或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仅在电生理检查时发现,而一旦发生则往往不可逆转,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研究发现,甲钴胺对DPN有一定疗效,但仍不十分满意。笔者采用通脉降糖胶囊联合甲钴胺治疗DPN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6±6.2)岁;糖尿病平均病程(7.6±3.1)年,DPN平均病程(2.9±1.4)年。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2±5.5)岁,糖尿病平均病程(7.0±3.2)年,DPN平均病程(2.6±1.9)年。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公布的诊断标准[1],DPN采用国内常用标准[2]。糖尿病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可以诊断为DPN:①肢体感觉、运动神经病变表现为麻木、疼痛、蚁行感、发凉、肌无力等;②深浅感觉明显减退,跟、膝腱反射明显减退或消失;③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障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45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40m/s。
1.3排除标准。①妊娠,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②有其他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如增殖性视网膜炎、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波动消失;③糖尿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中风、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等;④慢性酒精中毒、骨质增生、金属中毒、药源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
1.4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使用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在5-7mmol/L之间,餐后血糖6-10mmol/L之间。对照组予甲钴胺(商品名为弥可保,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口服,0.5mg,3次/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通脉降糖胶囊(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1.2g(3粒),3次/日。5周为一个疗程,均连续观察一个疗程。治疗期间2组患者监测血糖,根据血糖调整降糖药物,使血糖保持在较理想水平。
1.5观察项目。全部病例均在治疗前、治疗中及疗程结束后1周分别记录症状、体征、并于治疗前及结束后,测定肌电图(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MNCV及SNCV)、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1.6疗效判定[3]。显效:肢体麻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痛温觉、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有效:肢体麻木、疼痛症状减轻,痛温觉、腱反射较前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小于5m/s;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痛温觉及腱反射无变化,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
1.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临床疗效比较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的计量资料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增加(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除腓总神经组SNCV无显著变化(P>0.05),其余各神经的MNCV、SNCV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比较。治疗5周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脂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脂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0.05)。
2.4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用药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大便隐血等检测指标均正常,用药期间未见过敏、皮肤粘膜及其他部位出血等。
3讨论
DPN起病隐匿,且常为慢性进行性发展,以对称性肢体疼痛、感觉减退、麻木、灼热感或冰凉感为特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证据提示多种因素与其病变发生有关。如山梨醇学说,肌醇减少学说,组织蛋白糖基化学说,血管性缺血缺氧学说等,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及变性坏死,由于发病机制不明,至今尚缺乏特异的治疗措施。
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甲基维生素B12,其通过甲基化的功能参与体内甲基转移作用,参与核酸、蛋白质及卵磷脂的合成,并促进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口服给予甲钴胺治疗DPN 5周后,所测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同时可以改善DPN患者疼痛、灼热、麻木感觉,但治疗效果不十分满意。
DPN属于祖国医学“血痹”范畴,因气阴两虚,气虚运血无力,血行不畅,瘀血阻滞,肌肉、筋脉失养遂致肢体麻木、发凉、疼痛等症,治宜益气活血化瘀,使瘀血去,新血生,气血充足,运行通畅,诸症渐减。而通脉降糖胶囊是由黄芪、玄参、太子参、丹参、黄连、水蛭、绞股蓝、山药、苍术,冬葵果、葛根等药组成,方中黄芪益气健脾,玄参长于清热凉血,滋阴降火,二藥相配,益气滋阴以治本,清除燥热以治标,共为君药。水蛭破血逐瘀,配合太子参、葛根、黄连为臣药,共奏补气、生津、活血之功,丹参养血活血,除烦安神,助水蛭活血祛瘀而兼清热,而为佐药。使药冬葵果利尿通淋,通便利水以助苍术除湿。诸药相伍,益气养阴以治本,清热活血以治标,扶正祛邪,标本兼顾,阴阳并调。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葛根的有效成份葛根素有改善微循环、调节血管内皮细胞舒缩、降糖、降脂等药理作用。同时黄芪、丹参、水蛭等药可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缺氧状态,增加四肢周围神经的供血与营养,促进损伤周围神经的修复,提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本组采用通脉降糖胶囊与甲钴胺联用可以从多方面作用于DPN的病理环节,从而更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脉降糖胶囊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的总有效率、血液流变、血脂及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用甲钴胺组,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惠芬,迟家敏,王瑞萍,等.实用糖尿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6-167
[2]钱肇仁,钟学礼.糖尿病神经病变[J].上海医学,1984,7(7):426
[3]林甲宜.戴伦.徐结桂.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8(5):369-271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通脉降糖胶囊甲钴胺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9.183【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9-0114-01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和危害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为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或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仅在电生理检查时发现,而一旦发生则往往不可逆转,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研究发现,甲钴胺对DPN有一定疗效,但仍不十分满意。笔者采用通脉降糖胶囊联合甲钴胺治疗DPN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6±6.2)岁;糖尿病平均病程(7.6±3.1)年,DPN平均病程(2.9±1.4)年。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2±5.5)岁,糖尿病平均病程(7.0±3.2)年,DPN平均病程(2.6±1.9)年。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公布的诊断标准[1],DPN采用国内常用标准[2]。糖尿病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可以诊断为DPN:①肢体感觉、运动神经病变表现为麻木、疼痛、蚁行感、发凉、肌无力等;②深浅感觉明显减退,跟、膝腱反射明显减退或消失;③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障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45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40m/s。
1.3排除标准。①妊娠,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②有其他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如增殖性视网膜炎、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波动消失;③糖尿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中风、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等;④慢性酒精中毒、骨质增生、金属中毒、药源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
1.4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使用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在5-7mmol/L之间,餐后血糖6-10mmol/L之间。对照组予甲钴胺(商品名为弥可保,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口服,0.5mg,3次/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通脉降糖胶囊(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1.2g(3粒),3次/日。5周为一个疗程,均连续观察一个疗程。治疗期间2组患者监测血糖,根据血糖调整降糖药物,使血糖保持在较理想水平。
1.5观察项目。全部病例均在治疗前、治疗中及疗程结束后1周分别记录症状、体征、并于治疗前及结束后,测定肌电图(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MNCV及SNCV)、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1.6疗效判定[3]。显效:肢体麻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痛温觉、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有效:肢体麻木、疼痛症状减轻,痛温觉、腱反射较前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小于5m/s;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痛温觉及腱反射无变化,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
1.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临床疗效比较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的计量资料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增加(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除腓总神经组SNCV无显著变化(P>0.05),其余各神经的MNCV、SNCV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比较。治疗5周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脂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脂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0.05)。
2.4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用药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大便隐血等检测指标均正常,用药期间未见过敏、皮肤粘膜及其他部位出血等。
3讨论
DPN起病隐匿,且常为慢性进行性发展,以对称性肢体疼痛、感觉减退、麻木、灼热感或冰凉感为特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证据提示多种因素与其病变发生有关。如山梨醇学说,肌醇减少学说,组织蛋白糖基化学说,血管性缺血缺氧学说等,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及变性坏死,由于发病机制不明,至今尚缺乏特异的治疗措施。
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甲基维生素B12,其通过甲基化的功能参与体内甲基转移作用,参与核酸、蛋白质及卵磷脂的合成,并促进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口服给予甲钴胺治疗DPN 5周后,所测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同时可以改善DPN患者疼痛、灼热、麻木感觉,但治疗效果不十分满意。
DPN属于祖国医学“血痹”范畴,因气阴两虚,气虚运血无力,血行不畅,瘀血阻滞,肌肉、筋脉失养遂致肢体麻木、发凉、疼痛等症,治宜益气活血化瘀,使瘀血去,新血生,气血充足,运行通畅,诸症渐减。而通脉降糖胶囊是由黄芪、玄参、太子参、丹参、黄连、水蛭、绞股蓝、山药、苍术,冬葵果、葛根等药组成,方中黄芪益气健脾,玄参长于清热凉血,滋阴降火,二藥相配,益气滋阴以治本,清除燥热以治标,共为君药。水蛭破血逐瘀,配合太子参、葛根、黄连为臣药,共奏补气、生津、活血之功,丹参养血活血,除烦安神,助水蛭活血祛瘀而兼清热,而为佐药。使药冬葵果利尿通淋,通便利水以助苍术除湿。诸药相伍,益气养阴以治本,清热活血以治标,扶正祛邪,标本兼顾,阴阳并调。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葛根的有效成份葛根素有改善微循环、调节血管内皮细胞舒缩、降糖、降脂等药理作用。同时黄芪、丹参、水蛭等药可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缺氧状态,增加四肢周围神经的供血与营养,促进损伤周围神经的修复,提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本组采用通脉降糖胶囊与甲钴胺联用可以从多方面作用于DPN的病理环节,从而更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脉降糖胶囊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的总有效率、血液流变、血脂及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用甲钴胺组,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惠芬,迟家敏,王瑞萍,等.实用糖尿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6-167
[2]钱肇仁,钟学礼.糖尿病神经病变[J].上海医学,1984,7(7):426
[3]林甲宜.戴伦.徐结桂.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8(5):36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