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场离别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anCra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个追求简单的人,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和事并不多。也正因此,每场离别于我都声势浩大而郑重。
  从14岁到16岁,在母亲任教的初中,作为教师子女被赋予较高的期待,可我不是学理科的料,而文科常占魁首。数学老师据此认定我懒惰和态度不端正,由于他是班主任,久了,其他老师对我也淡淡的。
  只有语文老师理解我,支持我对文学的喜爱,并在生活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元旦文艺汇演怕我冷,她借自己的棉衣予我;放学后我在办公室等母亲的空当,她剥核桃和橙子给我吃。
  初三的冬日,母亲听了数学老师告状后怒不可遏,在走廊上打了我。是她走过来劝走母亲,什么也没说,只用一只手臂揽着我,另一只手轻抚过我的头顶和面颊,如安慰受伤的困兽。过了很久,她才缓缓松开我,示意我走回教室。
  彩云易散琉璃脆,我读初三的寒假,她诊断出肺癌,已是中晚期,之后不到一年便去世了。我当时不明白她病情的严重,她也以为自己能坚持下去,和我约定过那年寒假见面,却在春节前十几天匆匆离去。
  她离开后,我很长时间被困在这个茧内。有过对命运的抱怨,对人生的极度迷惘和怀疑,和他人交往后发觉无可替代的空落……但我最终说服了自己:人生总有聚有散,离别是相对于相遇而言的,已经享受了美好的过程,接受结局要坦然。
  第二次离别发生在我十八岁,在梦寐以求的学府。
  我们是新高考第二届,英语和选考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我的英语第一次就得了全市第一,政治、历史也接近满分,地理却发挥得很不理想。生涯导师建议我把重心放在数学和地理两门弱科上,冲刺浙大,我也雄心勃勃。再考地理时,发觉试卷太刁钻了,比上一次还少了三分,半年的努力就这样付之东流。
  这时,我接到了山东大学自主招生初审通过的消息。山大文学院是全国排名前五的,这是我最钟情的专业,又能给我降不少分,我决心再战。
  高考结束后,父亲带我去了齐鲁大地。我瞬间爱上了那个校园。小道两旁栽满了高大的梧桐,在雨天里散发着浪漫的气息;校门口是各种温馨的小铺,刚进校门则是创客一条街,其中有一间用来安静地煮文字;在等面试时大家天南地北地聊,轮到我时,周围人都说“加油”。还有山大不远处德国人建的老教堂,从偏门进去,许多信徒在唱颂歌,我的心也像被午后的阳光淘洗过一般,安详、澄澈而明亮。
  几日后,父母欢喜地告诉我,我的面试成绩是前三名。而我不知为何无法喜笑颜开,直觉告诉我,那样的美好仿佛太不真实了,不会轻易属于我。
  高考语、数成绩出来了,语文确是高分,数学却差一分及格。我离山大降分后的分数也正好差这一分。母亲打电话去问过负责人,由于分数线是省教育厅划定的,这一分无法通融,只能是遗憾。
  地板上印着几块长方形的阳光,我想到那个在教堂的午后,阳光很遥远。
  填報志愿时,我不愿选择一般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最终去一所偏远的211院校读了英语。
  这件事也让我怅恨多时,直到后来我想起面试时,主考官老师对我说的“祝你梦想成真”,逐渐选择了释然。
  我相信,暂时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接近。
  初进大学时,遇到博然,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闺蜜。打水、带早饭这样的小事不用说都会考虑彼此,穿衣的小情调和偶尔的小牢骚也是那么相似,我甚至和她说了过去一直不愿提的心底的隐痛。
  当她说她要转专业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她志在当公务员,相关专业也有资源,我当然不能阻拦她的路。只是如果她转成功了,我们平日看不到彼此的人影,最多只能周末小聚,随着时间的流逝难免渐渐疏远。
  她接受考核的那些日子,我要求自己提前做好心理预案,却还是不敢想,暗自希望她留下来就好了。
  那个下午,她发信息给我,说她面试通过了,带着三个感叹号。我的心抽搐了一瞬,还是回复她:“祝贺你呀!”她发给我快乐的表情包,看得出来她非常激动。
  思及早年,白落梅的一段话:“人在旅途,要不断地自我救赎。不是你倦了,就会有温暖的巢穴;不是你渴了,就会有淙淙的山泉;不是你冷了,就会有红泥小火炉。”这山长水远的人生,终究是要自己走下去。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前十个月,我出生在哈尔滨,幸运地成为新中国的同龄人。  记得,读高中时,学校为迎国庆十五周年征文比赛,题目是《我和祖国一起成长》,我得了一等奖,奖品是刚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单行本。也许正是同龄,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扣,有阳光明媚,也有疾风暴雨,国家的转折常常改变个人的命运。回想一生经历,最重大的转折是国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而我在走出校门十年之后,也终于赶上了恢复高考的人生
期刊
一根刺扎进我的手心,当时我并没在意。每天接触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尖锐的,凹凸不平的,难免与其碰撞,导致身体某个部位偶尔疼痛,正常。一般情况,我能熬就熬过去,能挺就挺过去。我常想,生活中的难事并非件件都有解决的办法,而且,越紧张,越难办,更难解决。何况一根小小的刺,远不足以令我惊慌失措、大惊小怪,我打算忽略它。  刺在右手手心,稍稍握拳即有痛感。随着握拳次数的增加,这小小的刺似乎还有往手心深处钻进之
期刊
小时候,吃一块猪肉,记一整年。  现在日子好过了,不缺吃,不缺穿,不缺钱花,想吃什么都买得起,想穿什么都买得到,只要你想到的,市场上都有。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极度满足,但心里却总是特别怀念小时候那些平凡的岁月。那样的岁月,简单、艰难,但却始终留存在心底,挥之不去。我想,大概越是平凡的日子越见生活真味,越是简单的快乐越显人性的纯粹,越是遥远的故乡越是心中的牵挂。越是远离家乡,那些挥之不去的乡愁反而越发
期刊
我在外工作,弟弟在家务农。弟弟说是务农,其实对农活儿一窍不通,这是他的副业。他的主业,是养牛。  弟弟养牛随缘。刚开始,他买来一头小牛犊养着玩,不想小牛犊长大后竟怀上了,且一肚子下了3头牛崽,就这样弟弟顺水推舟当起了养牛倌,高峰时,成牛加牛犊有十几头。  弟弟养牛也很随意,白天把牛从牛栏牵出来往河边一赶就不管了,傍晚再牵回来。牛好养,枯叶嫩草皆可,晴天雨天不嫌,再说这年头也不用犁地耕田,个个体壮膘
期刊
我的父亲没有文化,一直没有离开海,扦网张虾、打鱼养虾,几十年的盈盈亏亏,勉强地供我们兄妹三个上学。  因为父业的缘故,父亲常走的去往海边的路,我也来来回回走了十几年。这条路,一小半是山道,宽度只够一辆手拉车通过。山道先是贴着山脚,到一条溪谷处弯向山腹,攀到山顶,这是一条非常冷清的小径,只有想赶捷径的人才会经过。  一个清晨,我带着母亲交给的任务,磨磨蹭蹭地上了路,脑子里全都是一个孩子贪玩的念头。除
期刊
水,是惠州的灵魂。  “查莲子,子连天,查到观音脚面前(观音:西湖旧时有观音庙,也叫摸仔庙),水渺渺,入茶壶,茶灯盏,水瓜葫,左手弯弯转,右手到河源,河源到水口(水口:地名),水口到木棉(木棉:地名),木棉树下撒金钱,撒一百,撒一千,问下雷公劈奈边(奈边:哪里),十字将军擎起手,古灵精怪奈殊边(奈殊:哪个、哪里、谁人)。”这首童谣《查莲子》,我祖父的祖父那代人已开始传唱,可能诞生于前清,甚至更早。
期刊
“胡萝卜儿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真好耍,胡萝卜儿炒嘎嘎!”每次到食堂吃饭,看到胡萝卜炒回锅肉,就不由得想起了这首童年的儿歌。  胡萝卜的“胡”,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胡”。“胡人”,是我国古代对北方以及西北部游牧民族的泛称。胡萝卜原产于亚洲西南部的高原干旱地区,相传两千多年前的阿富汗就已成功培育出第一代胡萝卜,约在公元13世纪的元朝末期,才从伊朗沿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引入
期刊
她五岁时,父亲被劳教,母亲离家出走。爷爷奶奶几乎靠着半乞讨供她读到五年级才辍学。十一岁开始跟爷爷放羊,呆坐在山坡上看那些不解人间风情的闲云飘来飘去,听爷爷讲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爷爷奶奶是她最亲的人,爷爷奶奶去世后,她就成了一个爪娃子,常常一个人坐在山坡上,和羊说话,拿鞭子抽风撒气。  十八岁那年,舅舅带她到河西去寻生活。说河西张掖不愁吃,不愁穿,要啥有啥。对她来说,活命比啥都重要,她像一只羔羊般被
期刊
今年初,我迁到一个新的小区居住。一天早上骑摩托车上班的时候,在一个巷口被一位老妇人拦住。她张开双手拦在我面前,一个劲地问:“你认得我吗,你认得我吗?”我定睛一看,连忙停车:“认得,认得,您是玉贞姨!”她见到我很高兴,就像见到自己久别的儿子一样,拉着我的手上下打量。我又何尝不像遇到了自己久别的亲人?聊了一会儿家常之后,她指着巷尾一栋美丽的楼房说:“那就是我家,你一定要带你母亲来。”  辞别玉贞姨后,
期刊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个老房子,薄薄的木板,围成四堵墙,一扇小木门,门左边有一扇用皮纸糊的小窗户,它颤巍巍地立在一个斜坡边。  寒冷的冬天,凛冽的西北风肆无忌惮地穿透木板缝隙,穿着单薄衣裳的我们就像钻进了无处藏身的“冷柜”里。  厨房与客厅连在一起,只用一大块竹篾子隔开,中间还断了一大截,就像一个穷酸孩子裤腿上的大破洞。每当烧饭灶火猛烈时,客厅里的人都能感觉到那炽热。厨房边上是猪圈,老房子就像搭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