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本地特色,深入挖掘人文精神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gaih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肯定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前提下,第一次高举起“人文性”大旗。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厚的人文精神。立足于农村中学现状,教师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积极开拓各种渠道来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进行语文课人文精神的挖掘,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课 人文精神 课程资源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先进的思想、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优良的传统美德、高尚的情操、善良的心灵、坚强的性格、平衡的心态。这些仅仅靠科学知识的硬性灌输是达不到的,所以我们必须呼唤人文教育,发扬人文精神。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整个教育注重关怀人的成长、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这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次高举语文教育“人文性”大旗的伟大意义所在。
  对农村中学而言,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在深入挖掘人文精神时必然会面临诸多困难,但我们如果能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积极开拓各种渠道来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进行语文课人文精神的挖掘,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一、立足课本资源,深入挖掘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课程自身所固有的许多特点被完全忽视,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学也简单地等同于一般文章的教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深邃的情感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深广的人文内涵被肤浅化和庸俗化,从而极大地削弱了作品的美育价值;在教学方法上更是以说教的方式取代了学生对作品的细细品味,严重削弱了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独特体验。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名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朴实无华,有真情。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但是在讲课过程中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在这里作简单的讲述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过于空泛、笼统,学生不易从抽象的说教中领悟。情必须有所依附,如果从作者独特的视角入手,设想当时特定的环境,从背后用饱含泪水的眼光来凝视父亲,刻画背影,让父亲上月台时“蹒跚地走到”、“慢慢探身”、“穿过”、“爬上”、“攀”、“缩”、“倾”一系列动作“映入”学生眼帘,构成鲜明的印象,让学生沉浸在父子之间真实含蓄的感情中,体味浓浓的亲情,就能使学生实现情感体验上的一次升华,感受浓郁的人文情怀。
  二、联系校本教材,开拓视野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马利坦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学生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我校语文组教师集体编写了校本教材《阅读与鉴赏》,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来充分展示本地区的人文特点和经济特色,打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武威涌现出了诸多杰出的文学家,其中以唐代诗人李益(字君虞,陇西姑臧人,即今甘肃武威人)为最高成就代表者。我们在校本教材中精选了他的名篇《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通过这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学生不仅体会到诗中的白描手法,感受到中唐社会人生聚散中真挚的至亲情谊,而且牢记了李益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增强了对本地深厚的人文资源的长久记忆。
  三、联系当地资源,增加自豪感
  相比城市学校而言,农村中学在利用本地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能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深入挖掘本地资源,让学生能亲身体会本地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和优美雅致的自然风光资源,就会激起他们对家乡和人民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例如,在古浪有块人人皆知的“甘州石”。它在古浪峡南行十五里,其色青白,其质坚硬,其形凹凸不规则。据《古浪县志》记载,此石原名“酸酒石”,后由明朝恤刑郎中陈棐更名为“甘酒石”。“甘州石”的名称附会着神异的传说。传说此石原在甘州,得天地之精,遂具灵性,夜间腾飞往东到古浪造福于民,行至古浪峡,有甘州客商识出本邑异石,道破机关,于是灵性顿失,訇然落地。查《甘肃名胜古迹辞典》:“甘酒石……系一天然大陨石。《新唐书·太宗记》贞观十七年十一月,凉州获瑞石,赦凉州。此瑞石即指今甘酒石。”自古以来,甘酒石就为古浪峡一个奇异景观,因而有很多咏颂诗文。
  陈棐有《甘酒石颂》。他认为:“酸在酒也,因石而得甘。是甘者,石之功也,乃更名甘酒石。”并写“甘酒石”三大字刻于石上。
  清朝陕西学使许荪荃的《甘酒石》一诗,就石吟石,直抒情怀:“片石巍然峙道边,易名作颂到今传。葡萄酿熟浑无恙,此物真宜近酒泉。”“易名作颂”指陈棐为石更名作颂一事。后二句对民间传说故意认真,意思说以甘酒石之屑酿成的葡萄酒简直好得没办法说,甘酒石真该在酒泉边上,如此,酒泉之水可能就将甘醇如美酒了。
  我们在引导学生了解“甘州石”时,适时引用上述资料,既使学生牢记了民间丰富的神话传说,又让学生开拓了视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活动情境,重视品德修养
  以往以讲授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倾向埋没了语文课程自身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导致学生片面地重视语文知识点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各种活动中的道德感染力量。新课标明确要求“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新课标主张让学生在广泛参与各种有益活动中“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古浪县城西南巴家湖有座小巧玲珑的公园,叫做龙泉公园。公园内龙泉吐绿,小桥流水,置身园中顿觉神清气爽,舒畅惬意。在龙泉公园旁边,矗立着一座西路军烈士纪念碑。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红九军等部队奉命挺进河西走廊。11月中旬,西路红军九军和马匪部队在古浪进行了惨烈的战斗。古浪人民为了纪念长眠在这里的烈士英灵,修建了西路军烈士纪念碑。每年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西路军纪念碑前扫墓,让广大师生用心去感悟烈士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的伟大爱国情怀。
  马路滩林场地处腾格里大沙漠南缘,沙漠化土地面积247万多亩,风沙线长达132千米,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2001年4月,央视开播中国生态安全系列节目,其开篇之作《生态的警告》就聚焦马路滩。时隔8年,马路滩已由一个风沙肆虐、草木难生的沙窝窝,变成一个林密草盛、鸟语花香的沙漠绿洲。沙碛变绿洲,荒滩成桑田,倾注了一代马路滩人的心血和汗水。每年的植树节前后,古浪一中也会组织师生去马路滩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不仅增强了他们和风沙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而且锻炼了他们勇于面对困难的优秀品质。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本地特色,深入挖掘人文精神,就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修养,培养出祖国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葛剑雄,朱永刚.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杜时忠.人文教育的理念[J].山西: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
  [5]张奋武.古浪诗话[J].甘肃:新华网甘肃频道,2005.
其他文献
《圆明园》以宏大绝美的历史场景和精彩纷呈、令人叹息的历史故事给观众美妙的视听享受。文章从声画结合的角度解码纪录电影《圆明园》的语言形式,从声音的角度出发,对解说词创作的诗意气质、配音朗诵中的情感升华和影视配乐中的情绪渲染进行了分析。从画面的角度出发,文章则侧重研究其诗意浪漫的画面风格和动画镜头描绘空间意境。  一、纪录片《圆明园》:一部国家历史的诗篇  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圆明园被誉为“万
摘要:校园应该是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地方,如何通过活动课程,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懂得爱自己,更应该爱别人,要团结互助地相处,从源头制止校园欺凌的苗头?文章介绍了“创建活动课程,统一欺凌认识”“建立年级课程,分阶段反欺凌”“开展课程教育,从源头断绝”“活动课程加强家校联动”这四种有效的反欺凌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活动课程;反欺凌;家校合作  2018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
摘要 随着涂鸦在网络上的发展,参与涂鸦的群体越来越壮大,投身其中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涂鸦者技术与表现力的升华,涂鸦也更具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可读性也越来越强,而且,其本身的网络因素也为其传播快速,反应热烈奠定了基础。当涂鸦遇到网络,可谓如鱼得水。  关键词 消网络涂鸦 互联网 传播    1、网络涂鸦的产生    网络博客则兴起于21世纪,随着WEB2.O时代的开启,私人博客媒体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传
摘 要: 现代社会,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是人们的共识。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最重要、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发散性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精心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发散性思维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这样写道: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如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思维是
中国电影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电影营销的重要性在电影市场上愈发突显。回顾2013年的国内电影的市场成绩,《人再囧途之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等国产片“小片大卖”的现象令人印象深刻。仔细观察,这些电影都在宣传上大下手笔,并且这些电影在宣传上都是借助微博、空间、豆瓣等社交媒体进行宣传营销,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今年的这些小片的票房惊喜,也让电影人注意到社交媒体的力量,明确了社交媒体在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导致了大众普遍性的心理缺失并使他们有了强烈的精神补偿需要。基于历史剧的一些叙事策略下的历史剧受众常常表现出怀旧、圆满追求、英雄崇拜、欲望宣泄、情爱心理替代性满足等补偿性心理。历史剧可以慰藉人的心灵,给人以精神安慰;但也可以腐蚀人、麻醉人,导致人的心灵失衡,精神异化。对电视大众文化作出正确的价值引导,已成为当
夏俊娜被认为中国最有时代代表性的女画家之一,她以优雅、神秘、轻松、灵动、散发着梦幻般光芒的画面感动观众,她不刻意模仿别人,也很少认真地去研究某家某派,她也曾说一些大师影响过她:比如毕家索、雷偌阿、巴尔蒂斯、弗兰西斯卡……。从许多关于她的评论文章中,很少把她与17世纪荷兰小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维米尔相比较。维米尔擅长营造中产阶级家庭宁静温馨氛围,画面透逸出温婉、平和、沉静的气质,具有永恒的纪念意义。实际
[摘要] 影片《小六》综合运用了边缘题材、民俗展示、文化意蕴几个创作要素,显示了青年导演王焕武不俗的创作潜力——尽管有些许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西安曲江电影双新展的庆典上,《小六》不仅被评为“推介影片”,而且一举囊括了晚会上的三项大奖,我们盼望着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关键词] 边缘题材 民俗展示 文化意蕴    导演是电影艺术创作的中心,他通过诸如文学、画面构图、光、色彩、音乐、戏剧等艺
【摘要】现实主义是历久弥新的议题。取向、语态、现照、批评的暧昧性,是当下现实题材影视剧的基本问题。自反中自足以及开拓球土现实空间的再出发;跨越典型化疆界以及重塑现实主义抱负的涅槃,不仅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而且有助于重塑大叙事,以表达当下中国人的现实与理想、困境与抗争、价值立场与价值追求,从而为人类现实生活议题提供有意义的表达和思考。  【关键词】现实主义 自足与自反 球土现实空间 主题剧    
[摘要] 五年前,康洪雷导演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三十多年跨度内从纵向上反映军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历史大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渲染出动人的怀旧色彩和真挚的人伦亲情和爱情。2007年康洪雷导演的《士兵突击》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在当下这个大部分人过多追求物质利益,理想不再、精神不振的社会现实之中,《士兵突击》所展现的道德精神力量和真诚的战友之情给观众以巨大震撼,它帮助观众放大了信仰,找回了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