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留心底,韵味悠长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ang1982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寻“香”质疑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非常喜欢——?(桂花)
  2、知道他为什么喜欢桂花吗?请再读读第一自然段,准备用这样的句式告诉我们。
  出示:作者喜欢桂花,不是因为______,也不是因为______,而是因为______。
  3、桂花就是桂花,怎么又叫桂花雨了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出示: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谁来读这一句?读后评评读得怎样。(要读出惊,要读出喜)
  摇下的桂花落在竹席上,也落得我们满头满身,真像下雨。
  你们喜欢淋雨吗?
  那你们喜欢淋桂花雨吗?(来,一起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桂花纷纷落下,真像下雨,好惊喜呀!好香的雨呀,你们见过吗?
  
  二、索因寻“香”
  
  1、好香的桂花雨呀,你们闻到了吗?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然后告诉我们,你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出了桂花的“香气”。
  2、交流。
  句子一: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桂(花的香气如何迷人,引导学生读下文理解品味)
  句子二: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解义:“浸”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用“浸”?
  引导想象:花香真浓啊,浓得就像——
  谈体验。同学们,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哪个同学说说你感受到桂花的香味是怎样的?(学生说)
  我们吸一口气能闻到花香,抬一下胳膊能碰到花香,来,我们女同学把“浸”的感觉读出来。(还读这一句)
  桂花是香,作者说“香飘十里”是真的吗?为什么这么说?
  俗话说“桂子开花,十里飘香”——所以课文中说“香飘十里”。
  句子三: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作者离别家乡多年,无法忘记的难道仅仅就是桂花的香味吗?那作者永远抹不掉的还有什么?(摇花乐)
  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解“老是”,指导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体会“我”迫不及待的心情)
  作者如此迫切地想摇桂花,当母亲一声令下,可以摇桂花时,她是怎么做的?读出表达“我”心情的句子(这下我可乐了),还有从“我”的动作词中感受我内心的兴奋、喜悦。(抓住“帮着、铺、抱、使劲儿”体会)
  读出“我”摇的兴奋。男同学来一次,使劲点!
  摇桂花如此快乐,女同学也加入吧,我们一起摇
  也许我们都没有摇过桂花,但是我们走进文字里,也去摇一摇桂花。自由读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我觉得摇花是______的,因为作者在文中是这么介绍“______”
  这样的快乐是不是只作者一个人有呢?引导学生学习父亲点香吟诗的场景,体会全家人收桂花的快乐。母亲洗手、父亲点香以示对收桂花的重视。(读父亲的诗,体会父亲也乐在其中,想象一家人收获桂花时其乐融融的场景)
  句子四:“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全年”说明什么?(花香时间长,比如桂花和在茶叶里,只要一喝茶就能品味到它的香,做成糕饼的……)“整个村子”说明什么?(花香范围广。一年四季,享受着桂花的奉献,香泽四季,香润心田)
  这一场场的桂花雨啊!下遍了春夏秋冬,下遍了角角落落,香了人们的身,更香了人们的心,所以作者说——(集体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三、“香”归故里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妈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读读这句,你能知道妈妈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出示:因为______,所以妈妈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进行填空。“母亲思念家乡”“母亲思念青年日千代的家庭生活”“母亲老了,想到叶落归根”……)
  是的,这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记录着我们一家太多的情结、太多的牵挂。所以作者最后说,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人们常常借助一种事物或一种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牵挂和思念。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臾少一人。
  千百年来,像这样借物寄情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再回过头读读作家琦君香浓的《桂花雨》,体验她童年的摇花乐。(集体读出示桂花“香”的句子)
  
  四、课后留“香”
  
  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样子,选择一种事物来表达你的一种情感,可以是对某个人的怀念,对某件事的纪念……想好后就写在课外作业上。
其他文献
传言很久以前,外国人在绘制中国地图的时候,可以不标明任何城市,却唯独不能没有瓷都——景德镇。这是一座既简单又复杂的城市,是一座有酒、有诗人、有画家、有泥土的城市。  都说瓷器是景德镇的灵魂,那么收藏了众多古代名窑的古窑民俗博物馆,便是景德镇最重要的地方。博物馆内处处都有瓷的痕迹,瓷铺的小路,瓷片砌成的小桥,甚至连垃圾桶也做成了瓷器状。如果你想要见识最炉火纯青的制瓷古法,便要去寻访博物馆里的制瓷老师
一、什么是“寄于形”的隐含义素  隐含义素是指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而未进入释义系统的附带义素,是“那些在共识前提下被暂时放弃的、潜在的、反映事物次要特征及其主观认识的义素”。不同类别的隐含义素有不同的探求方法:对于“寓于音”的深层隐含义(即核心义素),“语音线索是我们认识和研究词的深层隐含义的重要途径”,即根据同源词之间“音近义通”的规律,以语音为线索归纳同源词的共同核义素;对于“依于义”的隐含义素
女性文学在英美文学世界里具有无可取代的历史意义和思想价值。女性文学常常能反映出人们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和向往,对于当下倡导女性独立的社会现实也具有积极的意义。19 世纪以来,英美文坛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通过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与细致入微的笔触创作出诸多广受好评的作品,塑造出无数个性鲜明、富有魅力、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从而奠定了她们在整个英美文坛甚至世界文坛中的重要地位。  王红丽著的《英美女性
在当前如火如荼的课改浪潮中,地方课程像一股清冽的清泉,涤荡着传统教学理念和运作方式,为传统教学吹进了缕缕春风。地方课程是一种独特的课程形态,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在课堂上可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方课程的兴趣,让课堂精彩起来呢?笔者通过收集和探访,悟得点滴启发,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小学地方课程。本文从以下三个
如何构建核心概念是近年来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要知道一系列的科学事实,更重要的是要围绕核心概念构建知识体系和模型,并广泛运用科学概念解释自然现象”[1]。而围绕着核心概念设计和实施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澄清所学生物学事实、一般概念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并能在新情境中实现对概念的迁移应用;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形成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为此,《
2013年1月8日,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召开了“教育政策研究成果交流暨国家教育政策重大选题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国家督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于安教授,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袁本涛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岳昌君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突破这个重点难点的方法,关键在于培养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那么,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从哪里来呢?在笔者看来,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教师的鼓励与表扬,二是来自学生对写作技能的掌握,三是来自学生写出好文章后的荣誉感成就感。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兴趣;鼓励;技巧;荣誉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教师的我们都知道,小学
郑书廷  女,1945年10月生,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宋夏庄人,初中学历。1963—1972年于宋夏庄小学任教,1972—2000年于小章村任教。1986年以前为小学民办教师,1986年转为国办教师。1993年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2000年退休。  历史的拥有不应仅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伟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故事。追忆往事,那些不经意间走过的漫漫长路或许会成为后人永远珍藏的精神
1    是的,阮锦姬就是我。我就是关林生所说的那个臭名昭著的阮锦姬。四年前的一个早晨,他把我从梦乡中揪出来,有些落寞地说:今天我生日。  我揉了揉眼睛,望着被窗帘挡在外面的阳光说生日快乐。他却突然抱起我,像在黑夜里害怕独自行走的小孩,情急之下,抱住了妈妈的腿。在26岁生日的早晨,他突然失去了一贯的坚毅与落拓。  我摸了摸他坚硬的脑袋,飞快地盘算,怎样让这个早晨与众不同。  我去了厨房,要知道,我
2018年12月2日晚,湖南省沅江市一名年仅12岁的小学生(以下简称“少年”)因对母亲的管教积怨已久,在被母亲责打之后,愤而将其砍死。由于少年未满14周岁,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故不能对其进行刑事处罚。警方遂将少年从派出所释放,要求监护人对其进行看护。面对“你把你妈杀了,你认为错了没有”的疑问,少年答曰:“错了,但是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当进一步被追问“以后怎么办”时,少年反问道:“学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