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hx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具体而丰富的学习材料,创造适于思维、想象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课文内容形成相似的、和谐的共振。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儿童化的语言学习情境,多方调动学生的美感情绪,激发学生想象和创造,是引导学生感知体验、感悟词义、体会意境的绝佳选择。
  下面我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识字6》为例,浅谈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以及教学实际环境,积极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吸引学生注意,奠定情感基调
  《识字6》是第五单元第二篇词串识字,全文共12个词语分四行排列,分别展现了我国四个典型区域的特色风光。词串内涵丰富,情境生动,读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东、南、西、北各地不同的风情及气候特征,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课前休息时间,我利用教室里的网络在线播放了歌曲《大中华》,使得学生纷纷驻足欣赏。上课铃一响,我由此导入新课,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图。
  正所谓:课未始,趣已生。一曲《大中华》,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为课堂教学奠定了的情感基调,而一幅中华大地的版图则把无限的空间浓缩到了教学的视野。
  ●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填补认知空白,解除思维障碍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相对缺乏,所以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许多学生对文中高原、塞北、江南、海岛这四个地理概念感到难以理解。
  就在课堂疑云密布、学生认知疑窦丛生时,多媒体课件闪亮登场,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在教师对照地图清晰的讲解中,迎刃而解。
  随着教师的讲解,高原、江南、塞北、海岛四个词语依次出现在地图上各自对应的地域,直观、形象,同时,“岛、塞”两个生字也得以展现,在运用多媒体解疑时适当进行了生字教学。
  ●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创设活动情境,感悟词串意境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对课文形式也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他们普遍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够持久,所以独立理解和感悟词语还存在一定困难,对词串所描述的画面及意境也难以体会。即使学生大多生于江南,也很少能留心捕捉江南的景致,更不用说海岛、塞北、高原等许多学生未曾“涉足”过的地方。所以,在教学时,适时利用图片、音响、视频等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活想象。
  例如,在第二课时品味词串、感悟词情时,我创设了带领学生旅游的教学情境,此时,多媒体课件呈现的是课文四幅画面及相对应的词串,单击其中任何一幅插图,都可进入相关专题的学习,非常灵活方便。
  教学“牦牛、冰雪、高原”这一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一段《青藏高原》的视频,然后让他们说一说高原给他们的感觉。而在教学“椰树、骄阳、海岛”时,则让学生先谈一谈朗读后的感受,再到词串中寻找感觉来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拘泥于千篇一律。现将部分教学实录摘抄如下。
  生:呀,这里的山好高啊。冰天雪地的,感觉真冷。
  生:这里的人似乎很少,我感觉这里很安静。
  生:这里的天很蓝,云很白,我觉得很美丽。
  师:谁能用朗读把自己看到的高原景象描绘出来?
  学生朗读。
  师:祖国的西部地区是一片雪域高原,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这里地势险要,空气稀薄,可是有一种动物却在这冰天雪地中悠闲而快乐地生活着,他们就是——牦牛。你们知道牦牛吗?谁来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牦牛。
  师:听完小朋友的介绍,牦牛迫不及待要来和你们见面了(出示牦牛的图片),谁来和它打个招呼吧?
  生:你好,牦牛。你能在冰天雪地里生活,你真勇敢。
  生:牦牛,听说你是高原之舟,我真佩服你。
  生:你身上的毛好长啊,难怪你叫牦牛了。我好想摸一摸你呢。
  ……
  一曲高亢、空旷的《青藏高原》,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神秘的雪域之国;在塞北草原,一段万马奔腾的合成音响,则令学生的朗读豪情万丈;南国海疆,那高大挺拔的椰子树带领他们陶醉于旖旎的海岛风光;一幅水墨江南画,一曲清幽古琴声,令他们仿佛回到了三月时光,纷纷描述起自己在细雨中嬉戏的情景。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拓展延伸,深化主题感受
  多么奇妙呀。当江南水乡春暖花开时,塞北地区已然秋风瑟瑟,而海南岛上却是骄阳似火,更让人惊讶的是青藏高原已是白雪皑皑。这是为什么呢?当教学走向总结阶段时,多媒体课件切入了冀教版的一首小诗,在悠扬的伴奏音乐《我和我的祖国》中,教师以充沛的感情范读,学生在诵读中深化着对主题的感受。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可把知识问题简单化、生活化,把抽象词语形象化、生动化。这样,学习过程就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成为一种游戏,这也就是教学的最高意境:师生和乐相处,共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探索,在语文的天地中驰骋、创造。
其他文献
抗战胜利65周年之际,本刊记者一线报道日本人是如何纠结于历史并看待未来的    “仇恨是一种束缚的感觉,它无法被定义。”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曾无奈地说道。但仇恨无疑是一剂让人麻醉的“毒品”,能够达成某种平衡的廉价“砝码”。这一“砝码”是一种人类内心世界“不满足”的补偿品,失衡越多,仇恨越大。  许多年之后,面对1945年8月15日这个遥远的日期,历史学家们依然会为它本身所渗透出的那种晦暗和矛盾性
作为移民岛国,“和”成为日本社会维系其存在的纽带,加以长久以来的生存危机促成团结精神,变成为赖肖尔口中日本人的“岛国根性”。    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国外,包括日本和韩国。相反,日本人对中国和对世界的了解却非常透彻。  世界上最了解日本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代表西方的美国驻日大使赖肖尔,另外一个是代表东方的国民党右派戴季陶。    日本的“根性”    日本总想证明自己是自古独立存在的国家,这成了日
致 生 活  生活的十字架上,只有你  可以死在上面,又從那里  复活;而我只是去赴一场盛宴  但可能随时抽身  成为旁观者  万里长空,任何一抹白的出现  都是意外。只有所有的蓝连缀起来,天衣   无缝  才能确切无疑地称之为神圣  我们曾经目睹  巨浪起波于平静的海面  在熟视无睹的奴役里  所有的选择都是纵身一跃  它激起的波澜经久不息  图 书 馆  纵使在深夜,漆黑一团  也必有一丝颤
在一個红色的早晨  打开泛黄的信筏  一枝莲  淡淡的清香  弥散着岁月的足迹  遥远的记忆  萧索在一枝莲上  它与月光与水都属上天的恩赐  想蜻蜒玉立时  又是另一个轮回  (青园摘自中国诗歌网)
● 课程背景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沟通理论与实践、课本与生活,阅读与写作以及不同学科、不同交流方式的桥梁,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及沟通、表达等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活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课本中的活动常常与单元内容相关,不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不利于学生持续学习。由此,我们思考设计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能够完成上述目标,还可以贯穿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纪录片导演李缨前往日本。90年代初期,李缨开始通过打工等方式自筹资金在日本拍片。李缨于1997年开始拍摄纪录片《靖国神社》,该片于2008年在日本公映前,便遭遇极大波折。  在未有禁映制度的日本,部分政治势力启动政治压力,阻挠这部“反日”电影与观众见面,迫使许多影院撤消了《靖国神社》的放映预定。这不但在日本电影史上前所未有,并且显然违背了日本宪法。在另一种声音的支持下,该片
记者发现,印度实际上到处都有中国货,但这些商品绝对不能有:中国制造:的字样。    在印度的一些大城市,如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的大街上,遇见中国人的概率犹如中了百万彩票一样低,偶尔看见一张黄皮肤亚洲人的脸就会备感亲切,有一种想上前攀谈的冲动。  《世界博览》特约记者曾在孟买一家酒店里住了十几天,偶然碰到了两位来自广州的同胞,便自然聊起来。他们操一口标准的广东普通话,是美的公司驻印度代表。一个销售
孙思邈为便于推广自己的养生经验,在总结养生理论和实践时,嵌入了一定规律的数字。既便于诵记,又能方便实施,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兹分述于下:  养生诀中的“十二不”与“十六不”孙思邈认为,养生必须抛弃日常生活中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方式。讲究生理卫生,他提出了十二“不”:“是以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立,立不至疲,卧不至懻,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
我是华南地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因而对余甘子有特殊又温暖的好感。这种好感一源于自小便对它古怪味道的适应,二缘于远离故乡后,它已逐渐升华为我心目中乡情的象征物之一。  余甘子,乃叶下珠科、叶下珠属成员。果实为小圆球状,熟时呈黄绿色。在广东,余甘子亦称“油甘子”,它的种子可榨油,供制肥皂。作为一款特定区域的乡土水果,“余甘子”一名更能传达它带给人舌尖上的奇妙体验:初食味酸涩,良久乃甘,余味沁心。品新鲜余
如今,美国的高收入阶层也开始为还房贷月供头疼了。    美国硅谷,一个IT公司的老板没在自己的办公室处理文件,却坐自家厨房的餐桌旁边,皱着眉头在电脑上计算怎么样才能解决烦心的债务问题。在过去的13年里,这栋别墅已经“吃”掉了他上百万美元,但是两周以后,他就不能再住在里面了。半年前生意上的重大失败让他已经吃不消每个月9000美元的月供,别墅因为房贷违约即将被拍卖。    富人也还不起贷款    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