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u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各高校都在思考与实践如何开展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研究创业个人和团体如何利用学生社团聚集、在学生社团中学习和交流、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积累创业实践经验;作为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和创业指导老师应如何开展引导和指导,创业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活动的设计如何利用社团展开。通过课题研究,能更好指导创业学生团队更快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最终提高创业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关键词:创业教育;社团作用;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8.041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各大高校也纷纷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开展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独立学院的学生,在面对就业竞争中,有更大的挑战,很多学生转型投入到创业就业方向。在大学生阶段,培养创新能力对未来就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创业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依托学生社团,组建社团创业部,建立定期开展创业聚集、创业交流、创业项目实践的组织制度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有一定推动作用。
  1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
  项目组首先在校内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情况的调查。调查采取的是重点调查和随机问卷调查。前一百份主要针对文华学院的社团内部人员进行发放填写,其中包括霍桑管理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心、“挑战杯”比赛团队。后一百份是在文华学院随机选择同学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186分,有效率达93%。
  1.1 大学生创业兴趣较高
  大多数人是“有想法并打算创业”的,已经创业的人则占少数。所有调查者中,“有想法并打算创业”的学生占82%,“已经在创业中”的学生占9%,可见文华学院学生对创业兴趣颇高。
  1.2 大学生加入创业社团意向较高
  在有创业打算的学生中,大多数同学会选择加入创业社团,所以学院有必要筹备针对社团的创建,为同学们指导相关知识。
  前一百份:66.13%参加过相关类似社团的同学都会选择加入,说明类似社团给予了他们一定的帮助使他们希望加入针对性更强的社团。
  后一百份:虽然62%同学选择加入,但是同意的人数和比例略少于前一百份中加入过社团的同学,说明有必要对这些同学进行一定的普及增强他们加入社团的信心。
  1.3 有意向创业的人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没人脉”和“资金不足”成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但是家庭和学校都比较支持学生创业行为。
  前一百份:“缺乏经验”和“资金不足”是放弃创业的两大原因,紧接着是“人脉不足”。
  后一百份:虽然“缺乏经验”和“资金不足”也是主要因素但是调查发现后一百份中选择“失败的后果难以承受”这一原因的人数明显多余前一百份。
  1.4 大学生对于创业类型和创业形式的选择
  在创业类型上,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了“注册公司”和“个体零售”的方式创业。在创业形式上,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以合伙企业的形式进行创业,紧接着是独自创业。
  前一百份:大多数学生选择注册公司和个体零售,网店和加盟店紧随其后。
  后一百份:接受随机调查的同学更倾向于“加盟店”和“个体零售”的方式,之后是注册公司。
  1.5 他人对创业的影响较大
  大多数有创业打算的人都受到了他人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来自于身边朋友、亲人的成功或者经历、电视,广告以及成功的学长学姐们。
  前一百份:有想法并打算创业的人大多数都受到了影响,从性别角度看,男生受到的影响大于女生。
  后一百份:虽然很多人受到了他人的影响,但是仍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并没有受到影响,这其中以女生为主。
  2 大学生社团对创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2.1 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独立院校的学生社团作为一种学生组织,一般是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段组成。而社团的日常活动一般是在相应社团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行组织、自我管理,相对较为自由而又能在活动中进行思维碰撞。社团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社团成员需要集思广益,创造具有特色的社团活动。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2.2 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的创业知识的积累和储备
  创业相关知识是有意愿创业的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所应该具有的创业素质。创业者的知识储备需要包括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以及行业的法律常识。社团成员分布广泛,来自不同学部,专业背景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等等,这些特点有利于发散大学生知识网,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3 社团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大学生社团的运营方式、内部活动可类比现今社会部分公司的状况。同时社团活动的策划制作、组织结构、活动经费预支以及内部管理方式与企业具有很多相似性。在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能够学习如何制作活动策划、如何进行内部成员分工管理、如何掌控活动现场、如何让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等方面的全方位锻炼。
  2.4 社团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独立院校的社团是由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自发组成的群体,受外界环境限制较小。社团活动从策划制作到筹备组织以及最后的活动总结,每个活动环节需要社团成员独立自主的完成。活动的顺利展开依托于社团成员之间的配合,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责任心、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这都对学生未来开展创业活动的心理品质要求做了一定的铺垫。   3 依托独立院校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结论和建议
  3.1 对独立院校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结论
  本次通过对文华学院学生大学生自主创业问卷调查,基本上对学生的创业情况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文华学院学生大多数都抱有创业想法。不仅仅是因为创业成功的金钱社会地位诱惑,更多的在于如今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贬值速率、就业压力的与日渐增以及本身三本的不占优势。但是在此基础上,真正准备付出行动的却只是少数的一部分人。大多数人选择放弃首先是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创业方向以及在创业过程中不知道该怎么做,其次是因为学生们对资金不足的忧虑和难以去承受失败所带来的后果。故此为有打算创业的学生们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例如建立学生创业社团,组建社团创业部,建立定期开展创业聚集、创业交流、创业项目实践的组织制度等等,将为创业团队积累更多的储备。
  在当今社会中,没有一个良好的团队合作和足够多的经验是难以完成好的创业模式的。所以学生们都希望拥有一个全新的有关创业的经验平台,并且能够模拟创业过程或者进行创业比赛。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被迫创业的学生,他们往往能吃苦,但是因为家庭的因素,资金、自信、方向都会成为很大的困扰。创业不应该仅仅是注册公司、个体经营等。良好的公关能力也是创业的一种。
  3.2 关于独立院校更好开展社团创业教育的建议
  3.2.1 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养和基本理论知识
  独立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要逐步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养,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创业风险判断的意识,培养创业技能。如应开设如何发现创业创意的课程,开设团队建设与管理的课程,开设商业计划书撰写、路演与融资的课程,开设初创企业财务课程、开设初创企业营销的课程等等。学生只有有了较为全面的创业知识储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才能更好的进行创业实践。
  3.2.2 提供实战演练平台,模拟创业过程
  本课题研究发现,高校社团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很好的形式。学校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形势,委派专门的指导教师,开展创业实践指导。
  在社团活动中提供实战演练平台如ERP实验或者更与代表性的模拟创业活动,组织学生亲身实践。同时可以形成“经验交流平台”和“行业选择指导”,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发展道路上的引导作用,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市场规则,不盲目创业。学校也可以多加组建适合的平台供有想法的大学生交流从而认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初步的解决人脉问题。在组建社团创业过程中,希望学校能为大学生提供技术性专利性大学生安排专项资金或研究经费。
  3.2.3 组织创业活动,营造创业氛围
  基于学生社团的特性,建议学校提供相应场地作为临时办公场所,在社团创业活动中提供创业模拟实战演练;组织讲座等活动对创业形势分析、国家政策等相关培训;对于较好的创业项目提供大学生创业基金支持。
  开展相关法律知识课程,有专业的相关老师普及法律知识,同时有创业教师开展创业实践指导,利用社团开展创业知识培训,丰富同学们的经营管理相关知识包括创业活动开展过程中专业老师对创业前景的分析、国家政策的分析、就业前景的推导等方向性的问题。
  通过社团活动,搭建创业者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他们互相了解,互相启发,共建创业团队,提升创业能力。
  4 展望
  独立院校创业教育才刚刚开始起步,成熟的课程与实践体系尚未形成,典型的模式往往又难以复制,各高校将根据自己的条件与特色,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将会有更多经验分享,项目组将持续跟进研究。
  参考文献
  [1]陆蓉蓉,王蓉,张文君.基-T-gU业团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4):128.130.
  [2]方正.借助大学生社团开辟大学生创业实践新路径[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8.3.
  [3]丁超.高师院校学生社团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4]王春明.基于专业社团建设提升高职生就业力的实践[J].职教论坛,2010,(11):90.94.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小城市发展用建设用地紧张与农村宅基地使用浪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积极推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宅基地存量是解决新型小城市发展中建设用地紧张的有效途径。现阶段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中要重点解决两大问题:一是“空心村”问题,退出、整理旧宅基地重新规划使用;二是,探索建立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合理退出机制。  关键词:新型小城市;宅基地使用权制
期刊
摘 要:通过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和层次分析法(AH ),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实际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出影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再利用专家对要素的打分,计算各影响因素的综合权重值,得到各因素的重要性程度。从而明确影响用户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知识共享行为的重点因素,进一步为虚拟社区的建设提供建议,以期促进虚拟社区的个性化知识创造和知识共享。 
期刊
摘 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对廊坊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一个体系,两支队伍,三个平台,四方力量构成的“四位一体”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业教育;模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6.116  1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分析  协同发展,是廊坊面临的最
期刊
摘 要:基于大众点评网对上海13家会展场馆22000多条观众评论数据,运用扎根理论分析影响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的因素,构建出场馆硬件设施、场馆配套服务、场馆核心吸引力、配套服务体验和成交收益及观后评价五个维度概念模型,并探讨提升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的对策。  关键词:扎根理论;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上海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
期刊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在人类道德思想发展史上有重要的转折作用。通过回到唯物史观文本的真实语境中,深入探析马克思从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道德观向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观的转变历程,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解读道德思想,并对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作出肯定性评价和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
期刊
摘 要:乳腺癌已经位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疾病的第一位,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迅速崛起,开发用以检测乳腺影像中肿瘤等可疑病灶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并为临床医师提出诊断建议,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为此,用基于B 神经网络的方法对乳腺肿瘤进行辅助诊断,以期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乳腺癌;计算机辅助诊断;
期刊
摘 要:用友ER —U8系统中,供应链管理下的委托代销业务向来是初学者的难点和重点。为此,结合教学实际,举例分别将双方的每一步操作进行详细的介绍,供初学者学习和业内同行参考。  关键词:委托代销;买断;手续费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6.074  1 视同买断方式下委托方受托方的业务操作  案例一:2016年7
期刊
摘 要:构建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协同创新是促进中高职衔接的重要手段。据此,分析了我国中高职旅游专业衔接存在的问题,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从政府、学校和企业三个维度提出了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协同创新;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
期刊
摘要:品质西安建设是西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选择。西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要素间并没有形成合力。在网络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运用各种互联网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享用者之间搭建高效的互动网络平台,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更好地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关键
期刊
摘 要:司法审判,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应当始终保持其独立性与公平性,“让每一个当事人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是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不仅仅是司法改革的价值追求,更是每一名法律人的法律信仰。“对审判活动公开性和独立性的任何一种冲击和干扰,都会打破诉讼活动的基本结构,从而也破坏了司法公正的基础。”因此,如何通过推动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破解司法改革中庭长职能转变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