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疑问,有效教学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eDongDaShaB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的起点,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导火線。教师通过在关键处巧妙设置合适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完成不同的问题任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教学任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笔者试以高中信息技术(选修1)《条件语句》一课为例,来探讨如何巧妙设疑、有效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只有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老师的上课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在新课导入时如何设置有趣、有吸引力的问题尤为重要。在新课导入中,通过小游戏“我爱我校.exe”来询问学生我校于哪年创建?让学生通过不同数据的输入观察电脑反馈来认识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游戏对于学生有巨大的魔力,如果告诉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就可以自己制作类似的小游戏,无疑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很大的吸引力,能自己编写小游戏,会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调动起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处于探索问题的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状态。
  合作探究,培养分析能力
  条件语句最难的地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执行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地把格式、功能和流程图记下来。笔者精心设计一个小组合作题,在VB6编程环境针对求A的绝对值的语句,让学生两位同学一小组探究利用F8单步执行过程,走进程序幕后,观察当A=-9时程序的走向,说出当A=-9时哪条语句未被执行(Then Print "Y="; A 还是Else Print "Y="; -A未被执行?)对比教师的讲授,学生自己动手,更能探究出为什么程序会对我们的输入进行判断,输出正确的结果。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具体情况。有些学生F8不熟练,所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否则会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本题引导学生从执行过程来理解条件语句的格式与功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对比设疑,关注学习过程
  许多问题都有可能存在多种可能的结果,也可能多种途径得到的相同的结果。在设置任务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全面地考虑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讲解完执行过程后,以为学生对于格式和执行过程就完全理解,其实不然,能否读懂条件语句成为师生易忽略的问题。在此处,笔者设计两题分别从不同分支执行的两个程序,学生先填写其口算的结果,再填写执行结果,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对比自己口算和程序运行的结果,观察是否真的能读懂程序。并对比口算与运行结果的差异,找到阅读程序时要注意的问题。程序1是考虑条件不成立的情况,而程序2则考虑条件成立的情况。完成两题后,学生对于条件语句的两种可能情况也就理解了。要培养学生能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对问题的分析要全面。
  实践练习,提高信息素养
  实践练习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会部置的任务。但是,如何让题目本身既能巩固本节课的新知,又能从各方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这就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精心选材,认真备课。编程是一个枯燥的内容。如果能结合实际生产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觉得编程就在身边,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条件语句的综合实践题,笔者选取“买苹果的付款机的设计”。此题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题目的理解方面不用花太多时间,在完成程序后测试程序时易口算,最后在完成程序后会评选出最佳程序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质疑能力
  卢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能力。”教师要能抓住学生好奇心,加以引导,重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在编程中学生最重视就是程序本身的能否运行。如果出现红色的字就会紧张,知道自己解答无法正常运行。但是,学生很少会在编程后去测试自己的程序,能否输出正确结果,对自己的程序质疑。所以,在学生提交程序后,课堂上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作业,结合条件语句在编程最后有几种情况要测试。以一位同学作业为例:If X > 2 Then Print "m="; 0.8 * X * 10 Else Print "m="; X。提出问题:输入5,输出40。得到的答案是正确的,那老师是否就要给这会同学满分?引导学生对这个程序提出疑问,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输入1时输出1,探究测试数据还要考虑条件不成立,接着再举例另两位同学的作业(能反应不同角度的问题),让学生分析掌握测试数据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在条件语句中测试程序要考虑条件成立、条件不成立和临界点。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对自己的作业,对其他同学的作答提出疑问,做出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充分挖掘教材,对教材的内容反复推敲,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可行的问题和任务,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善于运用多角度的观察问题的方法,层层深入、不断调整直至解决问题,进而有效完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所谓神童,准确说是超常儿童。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神童,是通常意义的智力超常儿童。当然,在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等大赛中崭露头角的,也是专门领域的神童。神童并非是存在于准爸妈心头梦间的不可知,以及现爸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不确定,而是切切实实的客观存在。这个道理不难理解。  不少国家的超常儿童教育已趋于系统规范。美国和新加坡直截了当叫做天才儿童培训中心、天才教育计划,韩国的描述为:针对科学领域中有天赋的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兼任中国海商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深圳赛格集团公司高级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和仲裁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北京市进出口企业协会顾问,北京国际商务学院名誉院长等职。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教科书被评为全国经贸行业和高校优秀教材,获得多个重量级奖项,迄今为止再版5次,从1994年以来累计发行2
“书声琅琅”一词是用金石相击的声音来形容读书的声音很响亮,可见朗读与五行脱不了关系。小学低段学生教学必须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和陶冶情感。笔者认为,在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时,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即进入课文的情境,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再用情读文,即把作者叙事时的感受恰当地读出来,最后达到与文章融为一体,真正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正确读,如
北方的原野,到了六月份是明亮的,风吹麦浪,壮观辉煌,在这辉煌的时刻,学校迎来了毕业季。  那天,我正思考给这一届的毕业生写点儿什么,节奏适中的敲门声响起。  “请进。”我说。  “校长好!”一位穿着九年级校服的学生进来了。  声音洪亮,精神抖擞,体魄强健,这是哪个学生呢?我觉得眼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看到这情形,他连忙自报家门:“校长,您不记得我了吧,我是一年前您教的学生,同学都叫我阿宝呢。” 
教育家陶行知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他提倡的“爱满天下”,引导一代又一代教师践行“爱的教育”。在21世纪的今天,当代教师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对“爱的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  杨仁义:萌生深深的悔意  2016年春节后,沈阳八十三中的教师杨仁义向15年前教过的一位女学生发出了道歉。2001年高考前不久,因一位女学生题没答对,杨仁义把她赶出教室。后来这位女生高考落榜,而班上的其他同
作为一名中学校长,如何看待校长这一称谓?是职务,是职业,还是事业,关系甚大。笔者以为,这三种认知与校长自身从事教育的出发点与追求密切相关。为此,本文主要分析持三种认知者的区别,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校长,如何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不懈追求。  职务、职业与事业的区别  职务、职业与事业的内涵不同 职务是各行各业职位的称呼,主要介绍做何种工作;然而,在现实使用中多是代指工作中的地位
一所有文化底蕴的学校,必然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踏进学校,不需要导游,根据这些符号,就能读懂这所学校的文化,读出学校文化所蕴含的“美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指出:美感就是内在自然的人化,它包含着两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的;另一方面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具有功利性的。它是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东西累积沉淀成了一种个体的、感性的、直观的东西,是通过“自
一般认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音体美难以存身;只有真正重视素质教育,艺术课才能有声有色。但是在真正有追求的艺术教师看来,对艺术教学的追求,是素质教育的必备因素——素质教育大环境和做好素质教育的决心,他们有自己的坚持。  刘一:会讲故事的音乐教师  刘一是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的音乐教师。曾获“重庆市十佳故事大王”称号的刘一也会发挥所长,将课本上的儿歌编成音乐小故事,给学生们表演,使他们不仅会唱,还
一、由一般到特殊。引导学生分割图形  在解决一些图形面积的题中,常常需要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或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基本图形。一般情况下,学生对特殊图形的面积计算是熟悉的,如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把一般化的图形分割为特殊的、可计算的图形。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接知如接枝”。  例1如图,在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所在的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德星小学自2012年起尝试以“德润家校,智慧育人”的研究与实践,并在2014年申请立项为广东省德育课题,2015年获广东省创新成果奖。学校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道德精髓为抓手,以“学经典-明道-提要求-重践行”为校本培训,以践行明德修身为目标,通过“育人、育心、育艺”等途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教师和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