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研究了学区制改革后,温州大学学生社团发展现状与问题,认为当前社团建设应该更新社团发展理念,加大对学区社团发展支持力度、加强学生社团基础知识教育、加大社团干部及社员“三自”能力的培养力度、引导社团活动品牌化、建设创新型学生社团、加大投入为社团发展提供必要物质支持、加强社团管理制度建设,形成合理有效的社团运行机制。
关键词 高校 学区制 社团
基金项目: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高校学生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方法研究”(Y201432916);2014年温州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学生社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方法创新研究”(WZSZ-2014Z35)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丁强,温州大学团委科创中心副主任、浙江团省委宣传部部长助理,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罗科萍,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处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0-195-03
一、温州大学社团发展的现状
社团通常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宗旨,依照一定的法律,自愿结成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在高校中,学生自愿结成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学生组织。2012年6月温州大学开始了学区制改革试点工作,改革后思政建设、党建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学区。截止2014年10月,温州大学共有55个校级社团,118个院级社团,社团的会员多达12000余人,占在校生的40.2%。另外,据相关统计,在大学期间,温州大学有70%以上的大学生曾先后参加过学生社团。
2014年3月至9月笔者就温州大学社团相关问题在温州大学三大学区随机选取7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溯初350人,步青300人,超豪50人,共获得有效问卷675份,相关调查数据整理如下:
(一)温州大学社团成员构成情况
从社团成员的性别构成来看,此次调查女生较男生多,有438人,占总人数的64%,男生237人,占总人数的35%。社团成员的学历以本、专科生为主体,研究生参与度非常少。从大学生社团成员中年级分布来看,社团成员以一年级的学生占大多数,高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社团的骨干,参加社团活动成员中大一的学生超过了六成。从每个学生参加社团的数量情况来看,温州大学学生参加1到2个社团的居多,分别占到了34%和48%。可以看出温州大学学生更加倾向于参加2个社团。一个社团都不参加的只占总数的6%,表明温州大学学生的社团参与度还是挺高。
(二)学生对加入社团的动机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可以由外部条件引起。对于参加社团的主客观条件,超过34%的同学是由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社团的,超过30%的同学是出于生活需要,23.5%的同学是在同学的建议下参加社团的,另外有12%的同学是觉得现场招聘热闹,没有考虑过就参加了。对于参加社团的目的,34.1%的同学是出于兴趣爱好,想充实自己,23.1%的同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21.4%的同学是为了广交朋友,21.2%的同学是为了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15.4%的同学是为了接触社会,服务他人,另外为了获得荣誉,在综合测评中加分的同学有12.9%。参加社团的类型情况:文体艺术类占34%,学术科技类占37%,动漫娱乐类占10%,公益服务类占19%,社会实践类占20%。
(三)学生对参加社团的满意度
对所参加社团的评价:认为办得很好,很有吸引力,很喜欢的占28%,觉得办得一般,喜欢程度一般的占46%,认为没有太大吸引力,不太理想,仍需改进的占14%,很失望,积极性减退的占12%。对所参加的社团领导人满意度情况:非常不满意有8%,比较不满意有22%,一般有44%,比较满意有26%,非常满意有14%。对所参加的社员关系满意度情况:非常不满意有9%,比较不满意有19%,一般有44%,比较满意有28%,非常满意有8%。对所参加的社团活动满意度情况:非常不满意有10%,比较不满意有20%,一般有40%,比较满意有30%,非常满意有10%。对所参加社团的综合满意度情况:非常不满意有10%,比较不满意有20%,一般有39%,比较满意有31%,非常满意有16%。
(四)社团内部建设情况
认为社团为成员提供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情况:认为非常少的占7%,认为比较少的占18%,认为一般的占33%,认为比较多的占41%,认为非常多的占11%。认为社团组织有价值的活动使成员有所收获情况:认为非常少的占11%,认为比较少的占20%,认为一般的占40%,认为比较多的占29%,认为非常多的占13%。认为社团内部事情对所有成员公开情况:认为非常少的占13%,认为比较少的占26%,认为一般的占34%,认为比较多的占27%,认为非常多的占14%。认为社团保证所有会员在社团发展中平等竞争情况:认为非常少的占13%,认为比较少的占22%,认为一般的占34%,认为比较多的占31%,认为非常多的占20%。社团各项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情况:认为非常不健全的有11%,认为比较不健全的有31%,认为一般的有30%,认为比较健全的有27%,认为非常健全的有15%。
二、当前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社团结构不太合理,层级化趋势比较明显
首先是性别结构不太合理,从上文可知目前温州大学学生社团成员男女比例为35:64。有些社团甚至是清一色的女同学,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导致许多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其次是年级分布不合理,调查显示,当前温州大学学生社团年级划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比例为61:19:16:2,就是低年级的同学经过一年后一大半会脱离社团,而留下来的基本上是作为社团干部而留下来继续开展工作的那一小批同学。经过访谈得知,在好些社团里面按照年级来资排辈的风气十分严重,大多数社团一年级同学为干事或社员,大二作为部长或副部长留任社团到了大三作为理事或者主要负责人留任社团,其他没有留任的同学都将被排除在社团之外。 学生社团组建的目的一是基于大家共同的兴趣爱好,二是基于共同的目标,而当前学生社团的结构设置严重影响到社团设置的初衷,以至于大多数同学在一年级兴致勃勃的加入社团,而一个学期不到的功夫就对社团生活厌烦,甚至开始脱离社团。有的社团到了大二甚至出现没有人愿意待在社团的现象,有些社团因为没有人来维持以至于到大一的同学中拉同学来担任负责人。调查中,受访者认为社员关系一般的超过了43%,对社员关系比较不满意的超过了19%,另外8%的同学对社员关系表示非常不满意。这样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社团的组织非常松散,没有凝聚力。在调查中表示社团办得一般的同学占到了46%,对社团综合满意度为不满和非常不满的超过了30%。由于社团的学生干部交替不经合理,大多数社团成员在一学期后由于近似于官僚化的体制影响都纷纷出走,留下来的学生往往是那种能力不强但较为“听话”的同学,这样导致社团严重缺乏有能力有管理的经验干部。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社团领导人比较不满的占到了22%,认为一般的占到了44%。
(二)社团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为了保证社团的有序、正规、合理运行,有一套健全的制度非常重要。但是我们调查显示,当下许多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和社团性质定位不明确,社团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模糊,非常不利于社团管理和社团长期发展。受访者中认为社团制度比较不健全和非常不健全的超过了42%,认为一般的也占到了30%。另外,校社团管理相关章程有待与学区制改革后的形势与现实相结合以适应学区制下社团发展建设。
社团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合理,就会导致社团结构不均衡或者社团的基本作用不能发挥。在社团中有超过25%的社员表示社团为成员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比较少和非常少。组织有价值的活动比较少和非常少的同学也超过了30%。社团内部结构松散,管理制度规范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使得成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或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团章程和管理制度,但由于流于形式,制度无法有效实施,团队执行力不足。
(三)社团创新性不足,品牌特色欠缺
目前温州大学学生社团种类较多,活动内容较为丰富,活动类型也较广,但真正被广泛认可的高水平活动数量并不多,加之部分活动跟风等原因,活动质量水平有限,活动吸引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下降,导致社团品牌特色不足。目前,社团活动虽然较多,既有学术型,也有娱乐型的,当然,有参与度较高的,但也有较冷门的活动。但总体而言,各个社团的差异化太明显,许多校级社团还可以有一些特色活动、品牌活动。但是到了院级社团,基本上是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许多院级社团活动没有重点,认识不到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至于无所适从,甚至出现身为专业社团却想着让不专业的组织给予培训的笑话出现。另外校级社团还有市级社团也有好多品牌意识不强,找不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士气低下。
许多受访的学生认为,如今学生社团活动不专一,没有自己的“品牌活动” 部分社团盲目追求活动数量,盲目开展一些活动。有些社团负责人表示,因为其他组织开展过某些活动,效果反响都不错,便跟风开展了活动,但活动现场效果不尽相同,甚至部分活动的计划性,实质意义和传承性也有待提高。
(四)社员积极性不高,队伍稳定性不足
当下,温州大学还有许多社团社员稳定性不够,社员的角色意识不强。在社团活动中,社员参与的积极度不高,或者活动现场效果不足。社团发展面临着“年初有热情,年底有‘叛逃’”, “‘众星拱月’后继乏力”,“ ‘一人干事’全团享受”的现象。社团招新时人员爆棚,但一段时期后社员热情减退,归属感和责任感不强,加之“资金问题”的冲击,降低了更多的社员参与的兴致。而队伍建设中,社团干部被成员们认可度较高,在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被视为社团的重心,导致对社员能力培养不足,每每到换届时接班人难以为继的问题突出,或者这一批人才卸任时,新一届干部上任时很难突破前任的影响,因而核心领导力需一段时间才能建立和巩固。
部分社团换届在新老干部交接工作做的不足,导致部分社团活动在昙花一现的轰动后,销声匿迹。还有一些社团,因传言社团账目不清,甚至私用社费等,同学们对于社团的信心不高,认可度不高,导致社团公信力不足,从而新生力量欠缺,社员规模扩大化存在一定挑战,但社团情况各异,此类问题并不具有普遍性。
(五)经费不足,办公场地受限,物质保障匮乏
温州大学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有:学校财政的拨付、会费收入以及社会赞助。但是学校财政拨款额度较小。会费的收取一般是在新生入会时一次性收取的,不能作为长久的收入来源。而社会上的企业赞助现在也比较难获得。当前温州大学学生社团活动经费来源比例如下图:
因此多数学生社团面临着财政紧张的问题。此外,除了资金的问题,温州大学有80%以上的学生社团没有固定的办公场地,办公活动都以“打游击”的方式开展,这样导致许多社团事务形成不了规范的模式,社团的许多档案材料不能得到有效的保存,社团文化也得不到有效的传承。最后,举办活动需要的其他物质条件也十分的匮乏,诸如举办活动需要的设备,器材的租借非常麻烦,甚至好多社团根本找不到相关设备、器材的负责人。
三、温州大学学生社团发展与建设思路
(一)更新社团发展理念,加大对学区社团发展支持力度
学校相关部门应根据新时期社团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更新社团发展理念,转变社团培育观念,加大对学区社团发展的支持。首先,学院、学区在社团发展上注意适应学区制改革后的功能划分:学院应该更加侧重学术科技等专业性强的社团。学区应该根据学区制规划与同学需求,侧重支持与发展一批非学术科技等专业性强的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素质拓展、公益活动的相关社团。其次,加强思想引领工作,让学生知道学区、学院分工不同,引导与学区功能贴近的社团主动挂靠到学区,支持学区建设。最后,降低学区自主发展起来的新生社团准入门槛。学区目前处于一穷二白的情况,社团的建设都是从零开始,若此时再按照发展了几十年有着数量可观成熟社团的学院的社团管理来要求,不免极大阻碍学区社团的建设;再次,各个学区做好社团指导老师的培训工作,校团委、兄弟学院为学区社团工作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 另外,学校社团管理理念应变“管理”为“服务”。根据学区制改革的精神,重新定位社团的性质、对象、任务重点,重新确定新的社团价值取向,找准社团发展方向的需要,更好地处理好社团内外部关系。积极引导各个社团及其成员从“小我”向“大我”认识,杜绝学区、学院两张皮的现象,杜绝学区、学院各自为阵的现象。
(二)加强学生社团基础知识教育,加大社团干部及社员“三自”能力的培养力度
学校在社团招新之前,应对新生进行社团基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参加社团的目的和意义,全面的帮助学生认识各个社团发展理念、工作重点,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同时,社团也应多举办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吸引力,保持社团的向心力力和凝聚力;另外,建立良好的社团准入与退出机制,保持队伍的稳定性。
社团干部是社团的核心人物和领头人,对社团的发展和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团体的能力建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目前,必须加强对社团干部的培训,培养出一批政治成熟、素质较高、热心工作,有服务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创新精神,能集思广益,善于团结同学的社团干部。同时,要树立“人人都是主人”,真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团发展理念,激发全体社团成员的活力,培养社团成员各项能力,增强社团的凝聚力。
另外,社团培养人才时,应注重培养多元化人才。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有利于促进社员多领域发展,有利于加强社团人才资源的广阔性,避免社团发展趣窄、社团人才发展方向受限等问题。
(三)引导社团活动精品化,建设创新型学生社团
在明确社团定位,明晰社团活动意义的前提下,引导社团打造一些精品活动。只有社团活动品牌化形成百花齐放,各有特色,形式各项的社团文化,才能让社团活动活跃校园气氛,丰富学生生活,提升大学生社员的综合素质,促进社团更好、更快、更优的发展。
另外,与时俱进,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爱好、需求,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水品较高的学术科技、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文娱竞技、志愿服务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参与活动同学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积极建立科学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综合评估学生社团的发展状况,对于成绩突出、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的社团给予重点扶持,打造一批精品学生社团,引领校园文化发展潮流,同时也起到树立榜样的力量,奖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此外,可以通过举办社团文化节、优秀社团评比、社团文化巡演等方式,进一步活跃社团,扩大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为大学生社团发展创造条件、注入活动、营造氛围、搭建舞台。
(四)加大投入,为社团发展提供必要支持
社团发展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学校有必要为社团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第一,综合调配办公场所,为社团提供必需的办公场地。后勤帮助学区在适当的地方(比如各个楼栋的一楼)建设一些社团活动、办公场所。校团委、各个学院可以考虑建设社团之家等综合办公室,并在里面配备必要的办公桌椅等设施,尽可能保证每个社团在办公区有一张办公桌,这样既可以综合利用办公场地,又解决了社团办公场地缺乏的问题,更可以方便各个社团交流互动,活跃社团文化;第二,给予社团必要的办公经费支持。每年可以适当给予社团一些办公经费补贴,这样可以减轻社团的经济负担;第三,在活动上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学校可以建立社团活动专项基金,给予社团的精品活动、特色活动、品牌活动以及影响力较大的活动一定的经费支持;第四,加大对社团干部培训的投入。增强社团干部的执行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增强社团干部的角色意识。加强对社团干部融资能力的培训,包括社团的拉赞助的技能、社团财务管理技能的培训等。
(五)加快社团管理制度修订,形成适合学区制改革的合理有效运行机制
首先,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形成既适合学期制改革,又可以促进社团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尊重社团自主管理,完善社团建设激励机制。加强社团指导力度,注重加强社团制度建设。在有相关职能部门科学指导的前提下,完善相应规章制度,尤其是奖惩制度。“社团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必须有能力对成员之违反群体要求的行为作出反应。……通常说也认为,章程通常应当对社团出发措施作出规定。”其次,加强对社团内部制度建设的指导。在注重思想建设的前提下,建立健全社团部门管理机制,帮助社团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明确划分各部门各部分的职能,以促进社团工作积极高效开展。学生社团还应该规范系统管理,发挥社团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明确职能分工,实施责任管理;让社团活动制度化、有序化、规范化,促进社团组织凝聚力建设。
参考文献:
[1]吴忠泽.社团管理工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2]中国心理协会.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王思斌.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4][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关键词 高校 学区制 社团
基金项目: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高校学生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方法研究”(Y201432916);2014年温州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学生社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方法创新研究”(WZSZ-2014Z35)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丁强,温州大学团委科创中心副主任、浙江团省委宣传部部长助理,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罗科萍,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处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0-195-03
一、温州大学社团发展的现状
社团通常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宗旨,依照一定的法律,自愿结成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在高校中,学生自愿结成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学生组织。2012年6月温州大学开始了学区制改革试点工作,改革后思政建设、党建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学区。截止2014年10月,温州大学共有55个校级社团,118个院级社团,社团的会员多达12000余人,占在校生的40.2%。另外,据相关统计,在大学期间,温州大学有70%以上的大学生曾先后参加过学生社团。
2014年3月至9月笔者就温州大学社团相关问题在温州大学三大学区随机选取7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溯初350人,步青300人,超豪50人,共获得有效问卷675份,相关调查数据整理如下:
(一)温州大学社团成员构成情况
从社团成员的性别构成来看,此次调查女生较男生多,有438人,占总人数的64%,男生237人,占总人数的35%。社团成员的学历以本、专科生为主体,研究生参与度非常少。从大学生社团成员中年级分布来看,社团成员以一年级的学生占大多数,高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社团的骨干,参加社团活动成员中大一的学生超过了六成。从每个学生参加社团的数量情况来看,温州大学学生参加1到2个社团的居多,分别占到了34%和48%。可以看出温州大学学生更加倾向于参加2个社团。一个社团都不参加的只占总数的6%,表明温州大学学生的社团参与度还是挺高。
(二)学生对加入社团的动机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可以由外部条件引起。对于参加社团的主客观条件,超过34%的同学是由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社团的,超过30%的同学是出于生活需要,23.5%的同学是在同学的建议下参加社团的,另外有12%的同学是觉得现场招聘热闹,没有考虑过就参加了。对于参加社团的目的,34.1%的同学是出于兴趣爱好,想充实自己,23.1%的同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21.4%的同学是为了广交朋友,21.2%的同学是为了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15.4%的同学是为了接触社会,服务他人,另外为了获得荣誉,在综合测评中加分的同学有12.9%。参加社团的类型情况:文体艺术类占34%,学术科技类占37%,动漫娱乐类占10%,公益服务类占19%,社会实践类占20%。
(三)学生对参加社团的满意度
对所参加社团的评价:认为办得很好,很有吸引力,很喜欢的占28%,觉得办得一般,喜欢程度一般的占46%,认为没有太大吸引力,不太理想,仍需改进的占14%,很失望,积极性减退的占12%。对所参加的社团领导人满意度情况:非常不满意有8%,比较不满意有22%,一般有44%,比较满意有26%,非常满意有14%。对所参加的社员关系满意度情况:非常不满意有9%,比较不满意有19%,一般有44%,比较满意有28%,非常满意有8%。对所参加的社团活动满意度情况:非常不满意有10%,比较不满意有20%,一般有40%,比较满意有30%,非常满意有10%。对所参加社团的综合满意度情况:非常不满意有10%,比较不满意有20%,一般有39%,比较满意有31%,非常满意有16%。
(四)社团内部建设情况
认为社团为成员提供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情况:认为非常少的占7%,认为比较少的占18%,认为一般的占33%,认为比较多的占41%,认为非常多的占11%。认为社团组织有价值的活动使成员有所收获情况:认为非常少的占11%,认为比较少的占20%,认为一般的占40%,认为比较多的占29%,认为非常多的占13%。认为社团内部事情对所有成员公开情况:认为非常少的占13%,认为比较少的占26%,认为一般的占34%,认为比较多的占27%,认为非常多的占14%。认为社团保证所有会员在社团发展中平等竞争情况:认为非常少的占13%,认为比较少的占22%,认为一般的占34%,认为比较多的占31%,认为非常多的占20%。社团各项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情况:认为非常不健全的有11%,认为比较不健全的有31%,认为一般的有30%,认为比较健全的有27%,认为非常健全的有15%。

二、当前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社团结构不太合理,层级化趋势比较明显
首先是性别结构不太合理,从上文可知目前温州大学学生社团成员男女比例为35:64。有些社团甚至是清一色的女同学,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导致许多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其次是年级分布不合理,调查显示,当前温州大学学生社团年级划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比例为61:19:16:2,就是低年级的同学经过一年后一大半会脱离社团,而留下来的基本上是作为社团干部而留下来继续开展工作的那一小批同学。经过访谈得知,在好些社团里面按照年级来资排辈的风气十分严重,大多数社团一年级同学为干事或社员,大二作为部长或副部长留任社团到了大三作为理事或者主要负责人留任社团,其他没有留任的同学都将被排除在社团之外。 学生社团组建的目的一是基于大家共同的兴趣爱好,二是基于共同的目标,而当前学生社团的结构设置严重影响到社团设置的初衷,以至于大多数同学在一年级兴致勃勃的加入社团,而一个学期不到的功夫就对社团生活厌烦,甚至开始脱离社团。有的社团到了大二甚至出现没有人愿意待在社团的现象,有些社团因为没有人来维持以至于到大一的同学中拉同学来担任负责人。调查中,受访者认为社员关系一般的超过了43%,对社员关系比较不满意的超过了19%,另外8%的同学对社员关系表示非常不满意。这样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社团的组织非常松散,没有凝聚力。在调查中表示社团办得一般的同学占到了46%,对社团综合满意度为不满和非常不满的超过了30%。由于社团的学生干部交替不经合理,大多数社团成员在一学期后由于近似于官僚化的体制影响都纷纷出走,留下来的学生往往是那种能力不强但较为“听话”的同学,这样导致社团严重缺乏有能力有管理的经验干部。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社团领导人比较不满的占到了22%,认为一般的占到了44%。
(二)社团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为了保证社团的有序、正规、合理运行,有一套健全的制度非常重要。但是我们调查显示,当下许多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和社团性质定位不明确,社团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模糊,非常不利于社团管理和社团长期发展。受访者中认为社团制度比较不健全和非常不健全的超过了42%,认为一般的也占到了30%。另外,校社团管理相关章程有待与学区制改革后的形势与现实相结合以适应学区制下社团发展建设。
社团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合理,就会导致社团结构不均衡或者社团的基本作用不能发挥。在社团中有超过25%的社员表示社团为成员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比较少和非常少。组织有价值的活动比较少和非常少的同学也超过了30%。社团内部结构松散,管理制度规范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使得成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或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团章程和管理制度,但由于流于形式,制度无法有效实施,团队执行力不足。
(三)社团创新性不足,品牌特色欠缺
目前温州大学学生社团种类较多,活动内容较为丰富,活动类型也较广,但真正被广泛认可的高水平活动数量并不多,加之部分活动跟风等原因,活动质量水平有限,活动吸引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下降,导致社团品牌特色不足。目前,社团活动虽然较多,既有学术型,也有娱乐型的,当然,有参与度较高的,但也有较冷门的活动。但总体而言,各个社团的差异化太明显,许多校级社团还可以有一些特色活动、品牌活动。但是到了院级社团,基本上是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许多院级社团活动没有重点,认识不到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至于无所适从,甚至出现身为专业社团却想着让不专业的组织给予培训的笑话出现。另外校级社团还有市级社团也有好多品牌意识不强,找不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士气低下。
许多受访的学生认为,如今学生社团活动不专一,没有自己的“品牌活动” 部分社团盲目追求活动数量,盲目开展一些活动。有些社团负责人表示,因为其他组织开展过某些活动,效果反响都不错,便跟风开展了活动,但活动现场效果不尽相同,甚至部分活动的计划性,实质意义和传承性也有待提高。
(四)社员积极性不高,队伍稳定性不足
当下,温州大学还有许多社团社员稳定性不够,社员的角色意识不强。在社团活动中,社员参与的积极度不高,或者活动现场效果不足。社团发展面临着“年初有热情,年底有‘叛逃’”, “‘众星拱月’后继乏力”,“ ‘一人干事’全团享受”的现象。社团招新时人员爆棚,但一段时期后社员热情减退,归属感和责任感不强,加之“资金问题”的冲击,降低了更多的社员参与的兴致。而队伍建设中,社团干部被成员们认可度较高,在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被视为社团的重心,导致对社员能力培养不足,每每到换届时接班人难以为继的问题突出,或者这一批人才卸任时,新一届干部上任时很难突破前任的影响,因而核心领导力需一段时间才能建立和巩固。
部分社团换届在新老干部交接工作做的不足,导致部分社团活动在昙花一现的轰动后,销声匿迹。还有一些社团,因传言社团账目不清,甚至私用社费等,同学们对于社团的信心不高,认可度不高,导致社团公信力不足,从而新生力量欠缺,社员规模扩大化存在一定挑战,但社团情况各异,此类问题并不具有普遍性。
(五)经费不足,办公场地受限,物质保障匮乏
温州大学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有:学校财政的拨付、会费收入以及社会赞助。但是学校财政拨款额度较小。会费的收取一般是在新生入会时一次性收取的,不能作为长久的收入来源。而社会上的企业赞助现在也比较难获得。当前温州大学学生社团活动经费来源比例如下图:
因此多数学生社团面临着财政紧张的问题。此外,除了资金的问题,温州大学有80%以上的学生社团没有固定的办公场地,办公活动都以“打游击”的方式开展,这样导致许多社团事务形成不了规范的模式,社团的许多档案材料不能得到有效的保存,社团文化也得不到有效的传承。最后,举办活动需要的其他物质条件也十分的匮乏,诸如举办活动需要的设备,器材的租借非常麻烦,甚至好多社团根本找不到相关设备、器材的负责人。
三、温州大学学生社团发展与建设思路
(一)更新社团发展理念,加大对学区社团发展支持力度
学校相关部门应根据新时期社团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更新社团发展理念,转变社团培育观念,加大对学区社团发展的支持。首先,学院、学区在社团发展上注意适应学区制改革后的功能划分:学院应该更加侧重学术科技等专业性强的社团。学区应该根据学区制规划与同学需求,侧重支持与发展一批非学术科技等专业性强的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素质拓展、公益活动的相关社团。其次,加强思想引领工作,让学生知道学区、学院分工不同,引导与学区功能贴近的社团主动挂靠到学区,支持学区建设。最后,降低学区自主发展起来的新生社团准入门槛。学区目前处于一穷二白的情况,社团的建设都是从零开始,若此时再按照发展了几十年有着数量可观成熟社团的学院的社团管理来要求,不免极大阻碍学区社团的建设;再次,各个学区做好社团指导老师的培训工作,校团委、兄弟学院为学区社团工作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 另外,学校社团管理理念应变“管理”为“服务”。根据学区制改革的精神,重新定位社团的性质、对象、任务重点,重新确定新的社团价值取向,找准社团发展方向的需要,更好地处理好社团内外部关系。积极引导各个社团及其成员从“小我”向“大我”认识,杜绝学区、学院两张皮的现象,杜绝学区、学院各自为阵的现象。
(二)加强学生社团基础知识教育,加大社团干部及社员“三自”能力的培养力度
学校在社团招新之前,应对新生进行社团基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参加社团的目的和意义,全面的帮助学生认识各个社团发展理念、工作重点,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同时,社团也应多举办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吸引力,保持社团的向心力力和凝聚力;另外,建立良好的社团准入与退出机制,保持队伍的稳定性。
社团干部是社团的核心人物和领头人,对社团的发展和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团体的能力建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目前,必须加强对社团干部的培训,培养出一批政治成熟、素质较高、热心工作,有服务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创新精神,能集思广益,善于团结同学的社团干部。同时,要树立“人人都是主人”,真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团发展理念,激发全体社团成员的活力,培养社团成员各项能力,增强社团的凝聚力。
另外,社团培养人才时,应注重培养多元化人才。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有利于促进社员多领域发展,有利于加强社团人才资源的广阔性,避免社团发展趣窄、社团人才发展方向受限等问题。
(三)引导社团活动精品化,建设创新型学生社团
在明确社团定位,明晰社团活动意义的前提下,引导社团打造一些精品活动。只有社团活动品牌化形成百花齐放,各有特色,形式各项的社团文化,才能让社团活动活跃校园气氛,丰富学生生活,提升大学生社员的综合素质,促进社团更好、更快、更优的发展。
另外,与时俱进,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爱好、需求,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水品较高的学术科技、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文娱竞技、志愿服务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参与活动同学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积极建立科学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综合评估学生社团的发展状况,对于成绩突出、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的社团给予重点扶持,打造一批精品学生社团,引领校园文化发展潮流,同时也起到树立榜样的力量,奖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此外,可以通过举办社团文化节、优秀社团评比、社团文化巡演等方式,进一步活跃社团,扩大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为大学生社团发展创造条件、注入活动、营造氛围、搭建舞台。
(四)加大投入,为社团发展提供必要支持
社团发展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学校有必要为社团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第一,综合调配办公场所,为社团提供必需的办公场地。后勤帮助学区在适当的地方(比如各个楼栋的一楼)建设一些社团活动、办公场所。校团委、各个学院可以考虑建设社团之家等综合办公室,并在里面配备必要的办公桌椅等设施,尽可能保证每个社团在办公区有一张办公桌,这样既可以综合利用办公场地,又解决了社团办公场地缺乏的问题,更可以方便各个社团交流互动,活跃社团文化;第二,给予社团必要的办公经费支持。每年可以适当给予社团一些办公经费补贴,这样可以减轻社团的经济负担;第三,在活动上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学校可以建立社团活动专项基金,给予社团的精品活动、特色活动、品牌活动以及影响力较大的活动一定的经费支持;第四,加大对社团干部培训的投入。增强社团干部的执行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增强社团干部的角色意识。加强对社团干部融资能力的培训,包括社团的拉赞助的技能、社团财务管理技能的培训等。
(五)加快社团管理制度修订,形成适合学区制改革的合理有效运行机制
首先,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形成既适合学期制改革,又可以促进社团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尊重社团自主管理,完善社团建设激励机制。加强社团指导力度,注重加强社团制度建设。在有相关职能部门科学指导的前提下,完善相应规章制度,尤其是奖惩制度。“社团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必须有能力对成员之违反群体要求的行为作出反应。……通常说也认为,章程通常应当对社团出发措施作出规定。”其次,加强对社团内部制度建设的指导。在注重思想建设的前提下,建立健全社团部门管理机制,帮助社团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明确划分各部门各部分的职能,以促进社团工作积极高效开展。学生社团还应该规范系统管理,发挥社团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明确职能分工,实施责任管理;让社团活动制度化、有序化、规范化,促进社团组织凝聚力建设。
参考文献:
[1]吴忠泽.社团管理工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2]中国心理协会.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王思斌.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4][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