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里被“碰瓷”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u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票房一路高涨,已有五个地方自称“哪吒故里”,并一本正经地给出了“证据”,对着一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睁眼说瞎话。其实,“碰瓷”名人故里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
  曾子死后约1900年,他的墓被“发现”了。明朝成化年间,山东嘉祥县的官员上奏朝廷,说有个渔民在本县南武山南麓一个坍塌的洞穴里发现了一个悬棺,还有墓碑,上写“曾参之墓”。明宪宗喜欢新奇事,一听到这个重大消息,连下圣旨,要求当地官员好好保护曾子墓,差点将其授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之首。嘉祥县随后奉旨大兴土木,在南武山南麓新建了曾府、曾庙、曾子墓等纪念性建筑。
  嘉靖十八年(1559年),嘉靖下诏要找曾子后裔,于是在江西永丰县找到了曾子的第59世孙曾质粹,给了他一个封号,然后命其全家迁到嘉祥县。
  作为孔子的主要弟子,曾子是“儒家四圣”之一,古代主要史籍均把他记载为费县南武城人。这下问题来了,费县的官员觉得被抢了老祖宗,多次请求上级官员主持公道,说曾子故里怎么可能突然跑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嘉祥县了呢?但有皇帝的批示,上级官员也不敢做主啊。
  费县人始终咽不下这口气,于乾隆年间重修位于南武城的曾点墓、曾参墓,朝廷礼部也认可了费县的曾参墓。这意味着,明朝皇帝力挺的“嘉祥县曾参墓”被“打假”了。
  这场发生于明清時期的曾子故里之争,至此告一段落。但直到今天,平邑县(原费县)和嘉祥县依然借用各自的历史资源,争当真正的曾子故里。为此,两地常爆发口水战,并屡屡涉及教科书、各种辞典关于曾子籍贯的注释权。比曾子有两个故乡更吊诡的是,迄今他还有两座墓!
  身后是非未了,岂止曾子一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提及一处地名,千百年来让两个地方为争夺诸葛亮故里而闹得不可开交。其实,早在道光年间,一个叫顾嘉蘅的官员就遇到了诸葛亮故里归属的棘手问题。
  顾嘉蘅是湖北宜昌人,曾五次出任河南南阳知府。他很敬重诸葛亮,在南阳知府任上曾亲自主持重修武侯祠。诸葛亮的躬耕之地隆中到底在哪个地方,两地早已争论不休。河南、湖北两省,尤其是襄阳、南阳两地的文人,均引经据典,希望坐实“隆中就在本省”的结论。
  表面上是学术争论,其实充满江湖味儿。南阳文人提出,请顾嘉蘅为南阳武侯祠写副对联,这样一来,顾嘉蘅的身份就显得很尴尬:一个湖北人做了河南南阳的地方官,他该怎么表态?如果倾向诸葛亮躬耕于襄阳,则逆了南阳人的心;如果倾向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则要背负“出卖桑梓”的骂名。
  顾嘉蘅毕竟是进士出身,文采了得,憋了许久,终于憋出个大招,提笔写道:“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然而,南阳人、襄阳人并不买账,一致认为这是和稀泥,不但没有消解纷争,反而加深芥蒂。
  名人故里之争,简单来说,古人更多争的是文化认同、地方荣誉等,今人更多争的是文化资本、旅游资源等“实利”——有名人故里加持,可以打开名气,发展经济,助力政绩,好处颇多。
其他文献
皇帝的大哥怎么当  有次唐玄宗看见一个侍卫偷吃食物,还将剩下的食物扔到宫墙的孔洞中,于是大怒,命人将他杖杀。宁王李宪劝道:“帝王不该窥人之私,否则有失大体,况且人命比食物重要多了。”玄宗接受建议,放过侍卫。还有一次,凉州献来新曲,玄宗请兄弟们品评,李宪却说:“曲子雖好,但音律颇乱,恐怕是祸事的征兆。”玄宗长坐不语,知道大哥是劝自己不要沉迷声色,后来果然爆发安史之乱,唐朝走向衰败。  奸佞也有怀旧情
按理说,《金瓶梅》里的西门大姐娘家有钱,嫁的老公陈经济(崇祯本作“陈敬济”)是东京官僚陈洪之子,家里条件也不差,外人一眼看上去,还挺羡慕。殊不知,西门大姐是西门庆原配陈氏生的孩子,继母吴月娘贪财冷漠,她一个没有亲娘的人能依靠谁?  更悲摧的是,西门庆也不重视女儿,对她非常冷漠,倒对女婿陈经济还客气些——女婿能当作半子靠吗?嫁出去的女儿都是泼出去的水,女婿有什么用?  妻妾们过年过节打扮得花枝招展出
1944年夏秋之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在东西方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彻底摧毁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时机已来临。对此,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决定配合中国军队对中国沦陷区和日本本土实施战略性轰炸。  在这样一种全新的战略战术与政治格局下,为保障各战区文化遗产免于战火,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中国战地文物保护委员会,配合盟军对地面文物实施保护。当时流亡到四川的中国营造学社的负责人、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被征召
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就爱看电影,还因为看了一部羞辱国人的纪录片而决定“弃医从文”。回国后,他应邀到北京任职时,对电影却并不感兴趣,因为当时的电影大多为进口大片,内容也多是香艳色情或打斗格杀之类。1924年4月,他才在北京看了归国后的第一场电影,并在日记中写道:“午后往开明戏园观非洲探险影片。”类似于今天的“动物世界”,当时这种影片肯定是富有轰动效应的,所以才得到了鲁迅的青睐。1926年夏,鲁迅离
《儒林外史》中,临死还因为油灯里燃着两根灯芯而不肯咽气的严监生,可谓不折不扣的守财奴。然而实际上,严监生的骂名背得有点冤。  严监生有个大哥叫严贡生,可以说是古往今来土豪劣绅的典范了。黄老丈找他借20两银子,写了借条却没拿到一分钱,黄老丈找别人借钱应了急,回过头来找他要借条,他却要黄老丈付利息,理由是黄老丈找他借钱,虽然没拿到钱,却耽误了他拿这20两银子去放贷。  严贡生家里养了只小猪,走丢到隔壁
说到鲁迅之母鲁瑞,人们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保守。鲁迅都是留学生了,满腹才学,她却非要包办他的婚姻,直接造成了儿子感情的不幸。然而,人们认真扫视一下这位老太太的生平就会发现,在清末民初,鲁瑞的思想并不保守,相反,还有几分“新潮”。  魯瑞对新鲜事物常抱接纳的态度。清朝末年,社会上兴起天足运动,鲁瑞毫不犹豫地放了足。有人在背后讲怪话,说她放大脚是要去嫁给外国人,鲁瑞反唇相讥:“可不是吗?那倒真是很难说的呀
现在知道苏雪林的人越来越少,她曾经是和冰心、凌淑华齐名的女作家,被称为“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  1922年,对于苏雪林来说,是个糟糕的年份。  年仅32岁的大哥去世,母亲病倒,侍母至孝的苏雪林因为悲伤过度,喉管破裂出血,被迫住院治疗。医生建议她暂时离开法国里昂,去外地疗养,她便去了都隆。父亲知道她生病,就把她的地址给了亲家,叫未婚夫张宝龄与她通信。  苏雪林本来不同意这门婚事,三番五次要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十六日,太监寇连材在北京菜市口被杀,据说他是因为违例上书,表达政见,激怒了慈禧而被处死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论在史学家的笔下,还是艺术作品中,寇太监都是“忠直”的“烈宦”,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梁启超撰写的《烈宦寇连材传略》。他在文中热情讴歌了寇连材的爱国情怀,并把慈禧杀害他作为慈禧剪除光绪羽翼的第六事。  但《申报》对此案的记载略有不同。报道中说,寇连材临刑之前“面
春秋初年,礼崩乐坏,天下陷入混战。在所有违背周礼的罪行中,弑君无疑是首恶中的首恶,而第一个吃弑君螃蟹的是在周室颇有贤名的卫武公的孙子姬州吁。可惜州吁志大才疏,最终自投罗网。  场景一:公元前759年,卫国都城朝歌,秋风萧瑟。95岁的卫武公一边吟唱着自创诗《懿》,一边望着院中飘落的枯叶,眼前浮现出一个挥之不去的带血阴影,那是他的哥哥共伯余。  几十年过去了,他仍忘不掉那个夜晚,在父侯的墓道里,他派出
东汉灵帝时,卖官成风,冀州人崔烈见大家都在买官,也动了心。他通过层层关系,弄到了“内部折扣价”,买了一个司徒之职。虽说是买来的官,但好歹也是三公之一,崔烈也必须考虑一下自己在外的形象和群众口碑。  一天,他儿子从官衙回到家,崔烈拉住儿子问道:“我如今位居三公,外间有何议论?”儿子回答:“您素有美誉,又历任卿守,出任三公本属当之无愧。不过,这次上位却让天下人大失所望,他们嫌这个‘三公’满身铜臭!”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