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生成使课堂更加美丽”,还有人说:“生成是不可预约的美丽。”在逐渐活跃的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很好地处理课堂中的生成,将成为教师的另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一、精心预设巧织锦
预设与生成绝非水火不容,而是矛盾的统一体。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
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进行精心、周密的预设,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估计。这种生成早在课前已经以一种意向的形态在教师头脑中存在了,处于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呼之欲出的生命萌发状态。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师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获许多预约的精彩。这种精彩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学目标(生成意向)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的自然达成,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领的多方(教师、学生、文本等)平等对话中自主建构意义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和尊重的体现。
如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时我提出:“聪明的你一定知道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就请你们也像书上那样用优美的诗句说一说吧!”我想到学生可能写到哪些,会怎样写,并从学生角度仿写了十句,提炼出各种可能和每种可能情况下的引导方法。于是课堂上同学们写出了好句子:
生1:她使庄稼茁壮成长。
生2:她帮人们晒衣服。
生3:她抚摩棉花的笑脸。
……
还是以第二小节为例,我设计过渡问题:“想想这个小节讲了什么?”我预测学生可能有两种回答:一种概括出“太阳一天中做了很多好事”。还有一种可能是学生引用诗中语句具体回答太阳一天中做了很多好事。针对两种回答,我又思考如何恰如其分地引导。就这样,每一个环节精心设计,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
二、尊重学生奇思妙想
课堂是复杂的,是运动变化的。师生、生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在相互作用着。预设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所有可能的变化,因为在上课前,我们不可能将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细密周详,不可能都“预设到”,学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规范化框架,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
当学生不顺着教师的思路,甚至出现与教师的预设迥然不同的想法时,教师要多一点欣赏,多一点等待,多一点智慧,允许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要学会倾听,真正地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有的情怀。教师应把学生当作“知识源”,而非知识的容器。只有如此,师生之间的对话才活泼、深入、有效,才充满生命的活力。
例如我在设计《听听,秋的声音》中“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这个小节时,我提问:“秋的声音还有哪些?”
虽然我做了种种设想,在课堂上,心灵的对话常有不可预料的效果。一位同学说有花开的声音,我肯定了他,可另一位同学说:“老师,我觉得他说得不对,应该是花落的声音。”
秋天有花开有花落,他们的回答都很精彩。我当时很快想到这两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一个活泼开朗,一个文静稳重,他们听到的花的声音的确不一样。
我表扬第二位同学很有诗人的气质,同时也肯定了第一位同学。我告诉他们这就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就是秋景给人的感受,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课后,我在反思中写道:孩子们说的是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有的声音,这声音真是美妙!
当生成与预设不相符时,教师应尊重学生课堂中所提出各种见解、看法,及时引导、探究符合实际的见解,促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氛围。
三、提升素质驾课堂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甚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让教师的预设既能萌发于课堂生成之前,又能游走在课堂生成之中;让预设与生成和着生命的节拍精彩共舞,实现“课在人中,人在课中”的美好境界。对一线教师来说,重要的是练好基本功,坚持学习,提升素质。
陈金龙老师在《白鹅》课堂上朗读“鹅的吃相”那部分内容时,伴随着生动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言,使课堂变得轻松,活跃,孩子们争着表演读,而且一个比一个读得好,孩子们的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和激励中真实体现。有这样一个片断:“现在你的眼里是一只怎样的白鹅?”生:“它是一只忠于职守的白鹅”,“做事认真的白鹅”,“它是一只了不起的白鹅”。师:“真是会读呀,把作者要告诉大家的都读出来了,真了不起!”,“这时你对它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生:“喜爱之情!”孩子们脱口而出。师:“除了喜爱,还有什么呢?”生:“还有钦佩、佩服。” “你觉得作者对它怎么样?这么有趣的动物谁能忘了呢?”然后师饱含深情地朗读作者留念白鹅的一段感受之后说:“此时你在送别的场景中,你就是远方的友人,你会留念什么呢?”此时的教学,老师既准确抓住了教材的情感点,又牢系学生的情感点,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操。
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美的!美在它的不加雕琢,美在它的活力无限!课堂因为有预设而更充分,更饱满,使得教师更机智,更具有专业水平。课堂因为没有完全照搬一成不变的预设,而善于把握和灵活运用生成资源,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充满生命力。让我们一起塑造充满灵性之美的课堂!让我们用一生预约动态生成的美丽,让每一位学生“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
一、精心预设巧织锦
预设与生成绝非水火不容,而是矛盾的统一体。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
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进行精心、周密的预设,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估计。这种生成早在课前已经以一种意向的形态在教师头脑中存在了,处于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呼之欲出的生命萌发状态。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师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获许多预约的精彩。这种精彩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学目标(生成意向)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的自然达成,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领的多方(教师、学生、文本等)平等对话中自主建构意义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和尊重的体现。
如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时我提出:“聪明的你一定知道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就请你们也像书上那样用优美的诗句说一说吧!”我想到学生可能写到哪些,会怎样写,并从学生角度仿写了十句,提炼出各种可能和每种可能情况下的引导方法。于是课堂上同学们写出了好句子:
生1:她使庄稼茁壮成长。
生2:她帮人们晒衣服。
生3:她抚摩棉花的笑脸。
……
还是以第二小节为例,我设计过渡问题:“想想这个小节讲了什么?”我预测学生可能有两种回答:一种概括出“太阳一天中做了很多好事”。还有一种可能是学生引用诗中语句具体回答太阳一天中做了很多好事。针对两种回答,我又思考如何恰如其分地引导。就这样,每一个环节精心设计,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
二、尊重学生奇思妙想
课堂是复杂的,是运动变化的。师生、生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在相互作用着。预设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所有可能的变化,因为在上课前,我们不可能将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细密周详,不可能都“预设到”,学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规范化框架,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
当学生不顺着教师的思路,甚至出现与教师的预设迥然不同的想法时,教师要多一点欣赏,多一点等待,多一点智慧,允许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要学会倾听,真正地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有的情怀。教师应把学生当作“知识源”,而非知识的容器。只有如此,师生之间的对话才活泼、深入、有效,才充满生命的活力。
例如我在设计《听听,秋的声音》中“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这个小节时,我提问:“秋的声音还有哪些?”
虽然我做了种种设想,在课堂上,心灵的对话常有不可预料的效果。一位同学说有花开的声音,我肯定了他,可另一位同学说:“老师,我觉得他说得不对,应该是花落的声音。”
秋天有花开有花落,他们的回答都很精彩。我当时很快想到这两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一个活泼开朗,一个文静稳重,他们听到的花的声音的确不一样。
我表扬第二位同学很有诗人的气质,同时也肯定了第一位同学。我告诉他们这就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就是秋景给人的感受,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课后,我在反思中写道:孩子们说的是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有的声音,这声音真是美妙!
当生成与预设不相符时,教师应尊重学生课堂中所提出各种见解、看法,及时引导、探究符合实际的见解,促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氛围。
三、提升素质驾课堂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甚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让教师的预设既能萌发于课堂生成之前,又能游走在课堂生成之中;让预设与生成和着生命的节拍精彩共舞,实现“课在人中,人在课中”的美好境界。对一线教师来说,重要的是练好基本功,坚持学习,提升素质。
陈金龙老师在《白鹅》课堂上朗读“鹅的吃相”那部分内容时,伴随着生动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言,使课堂变得轻松,活跃,孩子们争着表演读,而且一个比一个读得好,孩子们的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和激励中真实体现。有这样一个片断:“现在你的眼里是一只怎样的白鹅?”生:“它是一只忠于职守的白鹅”,“做事认真的白鹅”,“它是一只了不起的白鹅”。师:“真是会读呀,把作者要告诉大家的都读出来了,真了不起!”,“这时你对它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生:“喜爱之情!”孩子们脱口而出。师:“除了喜爱,还有什么呢?”生:“还有钦佩、佩服。” “你觉得作者对它怎么样?这么有趣的动物谁能忘了呢?”然后师饱含深情地朗读作者留念白鹅的一段感受之后说:“此时你在送别的场景中,你就是远方的友人,你会留念什么呢?”此时的教学,老师既准确抓住了教材的情感点,又牢系学生的情感点,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操。
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美的!美在它的不加雕琢,美在它的活力无限!课堂因为有预设而更充分,更饱满,使得教师更机智,更具有专业水平。课堂因为没有完全照搬一成不变的预设,而善于把握和灵活运用生成资源,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充满生命力。让我们一起塑造充满灵性之美的课堂!让我们用一生预约动态生成的美丽,让每一位学生“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