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忆毛泽东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slc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0年了。从我20岁参加革命时起至现在,毛泽东对中国人民的丰功伟绩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他在我心中占据的崇高地位,是中国现代史上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
  毛泽东之所以至今仍为全国人民所怀念,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经过反复探索,一旦认准马克思主义,就百折不挠毕其全生精力为之奋斗。他首创“枪杆子里出政权”、“把支部建立在连上”,从而建立起第一支与旧军队迥然不同的工农红军。在20世纪30年代,当中国革命饱受“左”倾路线的危害,他被迫离开自己苦心缔造的红军领导岗位,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而是凭其大无畏精神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超群的军事才能,挽救了红军,顺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巩固并扩大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从而在此稳定地高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吸引了全国大批有觉悟、有才能的知识分子,使延安成为中国实际上的抗日核心。其后,他一面与周恩来、朱德等战友亲自指挥八路军、新四军,与日本帝国主义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根据地;一面与蒋介石的对日妥协势力及假抗日真反共的反动派进行了坚持不懈、针锋相对的斗争,写下了大量的极富现实指导性的文章。其中尤以《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为当时指导实践最为有力的理论武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不避危险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当蒋介石彻底撕毁停战协定大举向解放区进攻时,他毫不犹豫统率全军,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把蒋介石用美式装备的数百万国民党军打得落花流水,使蒋不得不抱恨离开大陆逃到台湾岛上,从而创建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永远结束了军阀混战、列强分割的局面。邓小平同志说过:“如果没有毛主席,我们至今或许还在黑暗中摸索。”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在全国范围内铲除了土匪,恢复了社会秩序,实现了全国财经情况的基本好转;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吸毒、娼妓;扫盲运动风卷全国,工农速成中学遍地开花,使广大工农群众不仅在生产力上得到了解放,在文化上也得到了解放。这是何等了不起的成就!工农群众从心底里拥护共产党、毛主席,家家户户自发地挂起了毛主席的像,把毛泽东看作人民的大救星。
  更令人难忘的是,在我立国之初百废待兴之际,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悍然入侵朝鲜,占我台湾岛,进逼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的安全。此时,在我国党内外知识界、工商界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恐美、崇美,不敢出兵与美帝相抗衡。毛泽东却再一次以他过人的洞察力和军事胆识,力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毛泽东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地位。
  毛泽东同志还慧眼识人。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就认准邓小平是个难得的人才,建国不久,毛泽东从大西南把他调到了党中央担任党的书记处书记。如此才有了后来的中国第二代领导人的核心,才有了划时代的“邓小平理论”。在对国际的交往和斗争中,毛泽东始终铁骨铮铮,灵活地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断地改善着中国在险恶国际环境中的“得道”地位。
  第三,毛泽东毕生不图一己一家之私利。早在大革命时期,他就毅然舍弃娇妻爱子,以不达目的决不回头的决心,投身于救国救民的战斗。1923年,他在《贺新郎·别友》一首词中,充分表达了这种决心:“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这是一首饱含舍家为国高尚情操的诗篇!至今读来仍令人激动感奋。毛泽东不仅自己为革命出生入死,而且带动了他的亲属们纷纷献身于革命事业。众所周知,不一列举。
  为了防止新中国成立后,即中国共产党进城后的腐化变质,成为第二个“李闯王”,早在1948年西柏坡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向全党发出了“警惕糖衣炮弹”的号召。其后在他的倡议下,又在全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三反”、“五反”运动。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地得到了巩固。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一生留下了许多气势磅礴的革命诗篇以及笔走龙蛇、别具一格的书法。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朗诵他的诗词,欣赏他的书法,总有一种热血澎湃激情振奋的感觉。总之,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诗人。值得人们永远怀念。对于他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则应引起全党的深诫。
  2006年秋初
  (责编 书福)
其他文献
日前,笔者到原平市大牛店镇梨井村的关帝庙内参观,只见这座历经清乾隆、嘉庆、同治三代重修的庙宇,如今已破旧不堪,不再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但立在大殿前的一通石碑却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仔细端详碑文,原来是民国时期梨井村与沙峪村关于土地讼争的详情记载,正面记事,背面附有判决书的全文。  这通石碑为长方体形制,高146厘米,宽64.5厘米。碑身正面详细竖刻有民国19年3月7日,由上阳武村庠生李步荣撰写、上薛孤
期刊
众所周知,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头戏,也难怪有人干脆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称为白话文运动(至1921年,白话文完全取代文言文取得了正宗的国语地位)。而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的世界语运动,就鲜为人知了。尽管如此,世界语运动在“五四”也引起了不少波澜,《新青年》杂志就曾于1916年到1919年,为此开展过一场历时三四年之久的大讨论。本文就“五四”世界语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受挫原因进行
期刊
1944年8月,正当陕北高原上展现出一幅谷子黄如金、高粱红似火的丰收景象的时候,中外记者参观团中的美国、英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国记者,愉快地结束了对我革命圣地——延安的访问,启程要赴我晋绥抗日根据地进行参观。临行之前,毛泽东主席还亲自来到交际处为他们饯行。  中外记者赴延安参观团是1944年6月上旬抵达延安的。到延安后,他们先后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叶剑英参谋长的亲切接见;参
期刊
早听说台湾的山西人中五台人居多,而台北山西同乡会的执事人员又多为五台人,刚换届的同乡会总干事赵清福先生便是五台县东冶镇怀荫村人。赵清福先生致欢迎词时,操着一口浓厚的乡音,让人联想到同乡阎锡山。山西旅游协会访问团在台期间,受到了旅居台湾多年的山西乡友盛情接待,并派阎志昭先生陪我们去参观其堂伯父阎锡山在台湾的金山茅屋,觅取阎氏生前、身后的著作。  1949年,阎锡山跟蒋介石逃到台湾后,不到一年,就被革
期刊
任何事情只有亲身经历它,才能深刻地感受它,对于晋南治丧习俗也是如此。2006年1月3日凌晨2时55分,母亲因病治疗无效不幸去世了,在治丧中才使我对家乡的安葬风俗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母亲病逝    2005年12月27日,我去吕梁市考察工作,原计划30日或31日返回太原,不料第二天司机同志告诉我,应该今天赶回太原给车辆缴养路费,否则,将会被罚款。我没有多想,便答应了,在考察完历史名镇碛口后,驱
期刊
1936年2月21日至5月初的红军东征,毛泽东曾四次到石楼县,共和国的10位元帅中就有5位来石楼参加战斗。  石楼是红军东征的根据地。这次东征,红军到过山西几十个县,但石楼人民贡献最大,牺牲的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府人员最多。在石楼,由李富春、胡耀邦、蔡畅、王达成、白治民、冯雪峰、陆定一、王首道、刘晓、苏耀亮等,建立了县、区、乡三级苏维埃政府37处,斗争了大土壕劣绅165户,斗争出粮食7000石、
期刊
说起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不能不提到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的事。可是对于“南侨机工到底是什么人”、“他们是如何投身抗日战争的”这类问题,知道清楚的人就很少了,特别是在北方更是如此。因此,我们有必要把那鲜为人知的一页呈现在国人面前。    南侨机工的由来    1938年10月,上海、武汉、广州相继失守,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战略防御阶段。  在海外,华侨社会群情激愤,纷纷掀起了抗日救亡热潮。自从
期刊
他创造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  他开拓了数论研究中一个崭新的时代;  他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数学家倾慕的目光;  他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自豪和骄傲。  陈景润,福建省闽侯人,我国著名现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于一个邮政之家,从小性格内向,爱书成癖,书中仿佛有着一个永远也无法穷尽的迷人天地。10岁时,母亲突然病逝。书,为他分担和化解了难以排遣的忧伤。抗战胜利后,陈景润
期刊
高洪,字容斋,号绵谷山人。1880年生于山西省长子县城东街仓官巷。1904年留学日本东京铁道学堂,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被选为山西省首届省议会副议长,并曾出任山西省政府统计处处长等职。1916年,袁世凯洪宪帝制失败,共和再造,以黎元洪为大总统的民国政府,曾授予“一等嘉禾章”,特予表彰。他是辛亥革命时期山西上党地区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    一、艰苦的青少年时期    
期刊
邹鲁、谢持其人    欲知邹鲁、谢持是什么人,先要知道西山会议派的始末。  1925年11月28日,国民党右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当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谢持、邹鲁、林森、居正、石青阳、石瑛、覃振、戴季陶、沈定一、邵元冲、叶楚伦、张继和候补执委茅祖权、傅汝林等参加了会议。这批人后来被称为“西山会议派”。这次会开了10天,正式开会22次,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