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千年前孔夫子,两千年后陶行知,行知先生的伟大思想犹如春风一般萦绕在我们的校园,在学习探索中,我们生切体会到行知思想的当代价值,也在实践中逐步感受到民治二小行知模式对学生的影响。这种思想化为具体的方法指导着学科教学,也将学科教育的特色引向深入。
一、“问题意识”教学——行知模式下的课堂教学
陶行知先生在论述创造教育的时候,曾生动、形象的做诗《八位好朋友》,这首诗启发儿童多发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先生的创造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启示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逐步形成了“问题意识”教学,即以“行”为基础,以“知”为目标,以数学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2009年我校数学学科申报了市级课题《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也相应将这种研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学和教的教学,在教法和学法上我们突出“做中学,做中教”,“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中得到统一,从而实现了“教学做合一”。问题为导向的课堂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在“做”中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手脑并用可以让人的智慧得到不断开发,记的叶璐老师从“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开启了《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学生们在初步感知了轴对称图形后开始了轴对称图形的创造,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制作中去,不断往展板上贴自己的作品,反馈中有学生说:“老师,你看,我用这张纸剪了一个轴对称图形,剩下的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多么美妙的声音,这句充满发现的话必定是手脑并用的结果,显然是老师一味的教,学生一味的听、说所达不到的。学生们在快乐的操作中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课的结尾,孩子用手里的等大的正方形和三角形以课堂中心线为轴共同制作一个大幅的轴对称图形,学生们边看边想的边摆,熟练自信地摆放中我们感受到学生们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有了进一步提升。学生也从开始的“乐行乐知”顺利的达到了“善行善知”的水平。
成人的视角中,数学因为有用才要学,而在儿童的世界里几乎没有“有用”的概念,只有“好玩”了才乐意去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让数学“好玩”,“好玩”之处可以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设计上的,也可以是评价体系上。例如王丽老师执教的《角的认识》这节课,从小汽车爬坡到哪把椅子坐的舒服,再到哪个风筝飞得高,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猜想、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在乐行乐知中学到了有用的数学。再如苗青老师执教的《包装中的学问》,从操作包装纸巾盒开始,将抽象的重叠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化解在动手操作中。
实践证明,在生活数学这个大情景下的“教学做合一”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欣赏数学——行知模式下的数学文化
审视现代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在学校数学的教育中,由于受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影响,取得好成绩几乎成了数学教学的唯一动力和目标。数学素质被曲解为数学解题能力。今天,我们希望孩子们眼里的数学是有价值,有活力的;而不是一副枯燥、无趣的骨架。如何让学生感受真实、丰富的数学世界,欣赏数学的真、善、美、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一,数学文化墙的平台建立让学生有了静态交流数学的空间。力图通过学生更贴近的班级数学氛围的创设来感受多元化的数学。在每班的数学文化墙上,有学生们与教材相关的数学文化的对话,有别具一格的方向板的展示让人耳目一新,还有的学生展示着自己对数学历史、数学与语言、数学与美理解。就说四年级学生,他们从结绳计数这个事件中了解人类计数的历史发展过程;二年级学生把乘法口诀溶入到语言中,如:“不管三七二十一”、“太上老君炼丹练了七七四十九”,“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难”;三年级学生把“对称”与“对仗”联系起来。数学文化墙的打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它与其他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特色作业,将常规的课堂作业形式转变根据学生年段特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途径,形式不限,一般来说,低、中年级的学生选择课前预习和单元知识小结,高年段的学生做课前预习、课后或单元知识小结,还有的年级每人一本错题集等等。特色作业的设置避免了单一、乏味的作业形式,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学生们也从课前预习,单元知识梳理和常见错误的反思中领悟了数学学习的方法,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的习惯,也寻找到了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说到特色作业的形式,特别要提到创新思维题的作业。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样的学习显然让学生越学越死,为了让学生们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我们定期根据单元内容编写创新思维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里老师只有指引学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解题方法,对方法的层次不做评价,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可以多样的,方法的简便与否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开放性的思维训练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只有鼓励了学生“创”,才会有新的创造,才能将创新型的人。才会有活学活用的学生。
第三,一年一度的数学节立体的诠释着学生眼里的数学。数学节作为学校层面的文化展示给学生提供了向全校师生展示自己的平台。在我们成功举办的三次数学节中,设计与书本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小项目活动是我们必备节目,如:小小设计师、小猫钓鱼、美丽的图案、你量我测一起做等等,这些实践小项目活动将书本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手操作的活动,增添了活动趣味性的同时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实际用处,课本知识也得到了巩固。分年级分主题展示的学生作品,有的设计巧妙,有的内容新颖,还有的别出心裁。就是这样一些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数学的世界里感受到了数学的丰富,也在乐行乐知中实现了善行善知。
当我们的教学服务于学生有什么样的需要时,我们才能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如果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就是解题,显然绝大多数孩子对数学学习的感受是不理想的。数学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门知识体系、一种科学语言、一种技术工具,而且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理性化的思维范式和认识模式,一种具有新的美学纬度的精神空间,一种充满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化境界。其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可以让每一人都能受益,那就是数学的文化内涵。我们就是在带着学生做,鼓励学生做,指导学生做中,让学生欣赏着数学之美,品味着数学之趣,感受着数学之妙,相信伴随着行知先生所说的:行以求知、知更行的学习方式,学生眼里的数学会是生气勃勃,有血有肉的。
三、拓展数学——数学理财校本课程
先生曾对生活教育下过这样的定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特别喜欢最后一句“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未来社会孩子们需要什么?我们数学学科能为孩子们准备点什么?这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身处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惠及到了千家万户,孩子们对金钱、消费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是很少的,那作为未来的一项基本能力——理财能力,我们有必要为学生做准备,为学生提供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能力的理财启蒙教育。良好的
理财习惯,理财能力的提高,理财素质的发展,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
在第一届数学节中,学生们自由参加自己喜欢的小项目活动赚取相应的积分后兑换成消费劵,拿着自己赚的消费劵到大卖场消费的方式让学生的兴奋不已。学生们用自己所学,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换来的礼物使学生体验到了创造财富的快乐。活动形式上的改变是我们启蒙教育的初步尝试,自此我们也开始了理财启蒙教育内容上渗透的历程。在第二、三次的數学节上,除了保持原有的形式外,我们带着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为我们专设了展柜,展示并介绍了各纸币及其文化,为学生们开设了解极具童趣的知识讲座。零距离的感受实践,大大激发了孩子们求知欲。学生脸上的专注、认真让我们感受到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创造性的教育给学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种教育影响也感染着我们老师们,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的教育责任。而支撑这种教育影响的是我校对教育责任的理解和付出。创造性的教育远比坐在教室里给学生去播放网络图片要来的深刻。作为培养学生理财能力的途径之一——数学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关于财富知识的了解。
数学理财校本课程是我们培养学生理财能力的主要途径。随着梦想教室的一天天完工,理财课程的开设也从试点班级逐步向更多的班级辐射。理财课程受到学生的强烈欢迎,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师生互动,学生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对话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全新的课程,新颖的内容,灵活的方式使学生深深喜欢上理财课,以至于拉着老师的手说:“老师,我们能每天有一节理财课,好吗?”,“上了理财课后,我再也不乱花钱了,我也要给妈妈一点理财建议了,她老是乱花钱”。学生高质量的对话,交流极大的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老师们感慨万分的说:课程的设置对孩子们太有意义和价值了,真希望自己也是我校的学生。真的是:知从行中来的,有了实践我们才更加清楚理财的启蒙教育是孩子们需要的能力,也看到了以活动的方式展开的课程是符合学生心理及年龄的特点。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走的方向,看来,不但是学生要先行后知,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实践。
民治二小在旗帜鲜明的思想指引下,数学学科的特色得到了凸显,通过多年的努力,校园里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教师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理解也开始逐步发生转变,我们试图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的深化,数学文化的打造和校本教研的深入,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从而达到让数学这门课程成为学生和谐成长的重要元素。
一、“问题意识”教学——行知模式下的课堂教学
陶行知先生在论述创造教育的时候,曾生动、形象的做诗《八位好朋友》,这首诗启发儿童多发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先生的创造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启示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逐步形成了“问题意识”教学,即以“行”为基础,以“知”为目标,以数学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2009年我校数学学科申报了市级课题《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也相应将这种研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学和教的教学,在教法和学法上我们突出“做中学,做中教”,“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中得到统一,从而实现了“教学做合一”。问题为导向的课堂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在“做”中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手脑并用可以让人的智慧得到不断开发,记的叶璐老师从“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开启了《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学生们在初步感知了轴对称图形后开始了轴对称图形的创造,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制作中去,不断往展板上贴自己的作品,反馈中有学生说:“老师,你看,我用这张纸剪了一个轴对称图形,剩下的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多么美妙的声音,这句充满发现的话必定是手脑并用的结果,显然是老师一味的教,学生一味的听、说所达不到的。学生们在快乐的操作中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课的结尾,孩子用手里的等大的正方形和三角形以课堂中心线为轴共同制作一个大幅的轴对称图形,学生们边看边想的边摆,熟练自信地摆放中我们感受到学生们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有了进一步提升。学生也从开始的“乐行乐知”顺利的达到了“善行善知”的水平。
成人的视角中,数学因为有用才要学,而在儿童的世界里几乎没有“有用”的概念,只有“好玩”了才乐意去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让数学“好玩”,“好玩”之处可以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设计上的,也可以是评价体系上。例如王丽老师执教的《角的认识》这节课,从小汽车爬坡到哪把椅子坐的舒服,再到哪个风筝飞得高,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猜想、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在乐行乐知中学到了有用的数学。再如苗青老师执教的《包装中的学问》,从操作包装纸巾盒开始,将抽象的重叠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化解在动手操作中。
实践证明,在生活数学这个大情景下的“教学做合一”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欣赏数学——行知模式下的数学文化
审视现代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在学校数学的教育中,由于受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影响,取得好成绩几乎成了数学教学的唯一动力和目标。数学素质被曲解为数学解题能力。今天,我们希望孩子们眼里的数学是有价值,有活力的;而不是一副枯燥、无趣的骨架。如何让学生感受真实、丰富的数学世界,欣赏数学的真、善、美、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一,数学文化墙的平台建立让学生有了静态交流数学的空间。力图通过学生更贴近的班级数学氛围的创设来感受多元化的数学。在每班的数学文化墙上,有学生们与教材相关的数学文化的对话,有别具一格的方向板的展示让人耳目一新,还有的学生展示着自己对数学历史、数学与语言、数学与美理解。就说四年级学生,他们从结绳计数这个事件中了解人类计数的历史发展过程;二年级学生把乘法口诀溶入到语言中,如:“不管三七二十一”、“太上老君炼丹练了七七四十九”,“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难”;三年级学生把“对称”与“对仗”联系起来。数学文化墙的打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它与其他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特色作业,将常规的课堂作业形式转变根据学生年段特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途径,形式不限,一般来说,低、中年级的学生选择课前预习和单元知识小结,高年段的学生做课前预习、课后或单元知识小结,还有的年级每人一本错题集等等。特色作业的设置避免了单一、乏味的作业形式,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学生们也从课前预习,单元知识梳理和常见错误的反思中领悟了数学学习的方法,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的习惯,也寻找到了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说到特色作业的形式,特别要提到创新思维题的作业。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样的学习显然让学生越学越死,为了让学生们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我们定期根据单元内容编写创新思维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里老师只有指引学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解题方法,对方法的层次不做评价,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可以多样的,方法的简便与否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开放性的思维训练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只有鼓励了学生“创”,才会有新的创造,才能将创新型的人。才会有活学活用的学生。
第三,一年一度的数学节立体的诠释着学生眼里的数学。数学节作为学校层面的文化展示给学生提供了向全校师生展示自己的平台。在我们成功举办的三次数学节中,设计与书本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小项目活动是我们必备节目,如:小小设计师、小猫钓鱼、美丽的图案、你量我测一起做等等,这些实践小项目活动将书本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手操作的活动,增添了活动趣味性的同时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实际用处,课本知识也得到了巩固。分年级分主题展示的学生作品,有的设计巧妙,有的内容新颖,还有的别出心裁。就是这样一些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数学的世界里感受到了数学的丰富,也在乐行乐知中实现了善行善知。
当我们的教学服务于学生有什么样的需要时,我们才能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如果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就是解题,显然绝大多数孩子对数学学习的感受是不理想的。数学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门知识体系、一种科学语言、一种技术工具,而且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理性化的思维范式和认识模式,一种具有新的美学纬度的精神空间,一种充满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化境界。其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可以让每一人都能受益,那就是数学的文化内涵。我们就是在带着学生做,鼓励学生做,指导学生做中,让学生欣赏着数学之美,品味着数学之趣,感受着数学之妙,相信伴随着行知先生所说的:行以求知、知更行的学习方式,学生眼里的数学会是生气勃勃,有血有肉的。
三、拓展数学——数学理财校本课程
先生曾对生活教育下过这样的定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特别喜欢最后一句“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未来社会孩子们需要什么?我们数学学科能为孩子们准备点什么?这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身处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惠及到了千家万户,孩子们对金钱、消费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是很少的,那作为未来的一项基本能力——理财能力,我们有必要为学生做准备,为学生提供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能力的理财启蒙教育。良好的
理财习惯,理财能力的提高,理财素质的发展,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
在第一届数学节中,学生们自由参加自己喜欢的小项目活动赚取相应的积分后兑换成消费劵,拿着自己赚的消费劵到大卖场消费的方式让学生的兴奋不已。学生们用自己所学,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换来的礼物使学生体验到了创造财富的快乐。活动形式上的改变是我们启蒙教育的初步尝试,自此我们也开始了理财启蒙教育内容上渗透的历程。在第二、三次的數学节上,除了保持原有的形式外,我们带着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为我们专设了展柜,展示并介绍了各纸币及其文化,为学生们开设了解极具童趣的知识讲座。零距离的感受实践,大大激发了孩子们求知欲。学生脸上的专注、认真让我们感受到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创造性的教育给学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种教育影响也感染着我们老师们,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的教育责任。而支撑这种教育影响的是我校对教育责任的理解和付出。创造性的教育远比坐在教室里给学生去播放网络图片要来的深刻。作为培养学生理财能力的途径之一——数学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关于财富知识的了解。
数学理财校本课程是我们培养学生理财能力的主要途径。随着梦想教室的一天天完工,理财课程的开设也从试点班级逐步向更多的班级辐射。理财课程受到学生的强烈欢迎,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师生互动,学生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对话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全新的课程,新颖的内容,灵活的方式使学生深深喜欢上理财课,以至于拉着老师的手说:“老师,我们能每天有一节理财课,好吗?”,“上了理财课后,我再也不乱花钱了,我也要给妈妈一点理财建议了,她老是乱花钱”。学生高质量的对话,交流极大的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老师们感慨万分的说:课程的设置对孩子们太有意义和价值了,真希望自己也是我校的学生。真的是:知从行中来的,有了实践我们才更加清楚理财的启蒙教育是孩子们需要的能力,也看到了以活动的方式展开的课程是符合学生心理及年龄的特点。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走的方向,看来,不但是学生要先行后知,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实践。
民治二小在旗帜鲜明的思想指引下,数学学科的特色得到了凸显,通过多年的努力,校园里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教师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理解也开始逐步发生转变,我们试图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的深化,数学文化的打造和校本教研的深入,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从而达到让数学这门课程成为学生和谐成长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