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意义;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2(A)—0041—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入到课程中,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
1.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丰富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能够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并且可以及时地反馈信息。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此外,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这就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2.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并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创造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油然而生。因此,这样就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将课程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实践证明,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掌握。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策略
1. 任务驱动學习。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来驱动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能力要求与信息技术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通过完成任务来驱动学习。
2. 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课件或网页的形式来呈现所讲的教学内容。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
3. 研究型学习。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的知识和课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身心和谐统一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随着课程整合理念的深入,必将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必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意义;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2(A)—0041—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入到课程中,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
1.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丰富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能够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并且可以及时地反馈信息。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此外,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这就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2.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并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创造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油然而生。因此,这样就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将课程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实践证明,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掌握。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策略
1. 任务驱动學习。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来驱动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能力要求与信息技术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通过完成任务来驱动学习。
2. 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课件或网页的形式来呈现所讲的教学内容。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
3. 研究型学习。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的知识和课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身心和谐统一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随着课程整合理念的深入,必将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必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