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施开放型经济政策,而开放经济在抵御此次经济危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转型期需要继续提供开放的经济环境,进而加快金融信息、资本、劳动力等多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企业已经全面参与到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开放的经济环境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也扩大了我国企业的影响力。本文就开放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发展为研究对象,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调整等多个角度分析,为开放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经济环境;企业发展;竞争;策略
自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长期坚持开放型经济发展策略,开放经济环境实现了多种经济要素、商品等的跨地区流动,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进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通常来说,一个国家经济环境的开放程度是判定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准,例如,作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美国,其经济环境的开放程度要远远高于其它国家。对于我国各大企业来说,开放经济环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调整发展策略将成为各大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集群式的企业发展
1.集群式企业发展实践
集群式的企业发展是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出现的一种特殊企业发展模式,通过对地区范围内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整合,充分利用整合后的资金、人力、物力等形成的大型、超大型“企业”。其中以荷兰牛奶业、瑞士钟表业和中国义乌的小商品业为代表,三者在以下两个方面有着相同之处。
(1)产业规模化发展
荷兰牛奶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出口,产业规模化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降低成本,从而提高荷兰牛奶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瑞士钟表业的规模化发展则能够促进先进技术的快速普及,有利于对行业进行统一管理,降低管理成本。而义乌小商品业是我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代表,凭借地理优势,义乌市从政策上吸引知名小商品企业,在不断壮大地区产业规模的同时,集群式企业发展的优势也逐渐凸显,义乌也当之无愧的成为全球小商品集散地。
(2)产业优势明显
无论是荷兰牛奶业、瑞士钟表业,还是中国义乌小商品业,通过集群式的企业发展模式,这三大行业的产业优势日益明显。关于集群式企业发展的优势,在上个世纪初期就有所提及,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就将企业竞争力与国家实力直接相关联,明确了集群式企业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创新性的提出了“菱形构架”这一理论。
集群式企业发展的事件
2.集群式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企业的规模化聚集需要政府、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集群式企业发展需要科学引导,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主导性产业,结合地区优势,实现主导性产业的快速、规模化聚集。我国地区差异明显,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发展地区性的主导产业,并逐渐形成规模化。以新能源行业为例,东南沿海地区应当将目光放在风能、潮汐能等方面,形成以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带。而对于西北地区来说,发展太阳能、风能等产业成为该地区新能源产业规模化的正确选择。各地区政府需要为地区集群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也要增加吸引高新技术人才方面的投入,为集群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要适当规范集群式企业内部的竞争关系,淘汰落后企业,进而实现集群式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开放经济环境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我国经济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全过程,尤其在2011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经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腾飞,然而,开放的经济环境也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挑战。
1.国际市场规则的难以适应
尽管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然而,由于各大企业对WTO(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不明确,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处掣肘,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例如,WTO(世界贸易组织)鼓励公平竞争,对于在国际贸易中采取政府补贴等手段对另一国以低价倾销某商品的行为是被明令禁止的,违反相关规定的国家与企业将受到严厉制裁,我国部分企业也因此遭受巨大损失。
2.跨国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增加
开放经济环境除了“走出去”,也包括“走进来”,一大批跨国企业将发展目标放在了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跨国企业的活动有效调动了全球资源,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制。跨国企业有着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资金支持,我国企业在面对这些竞争对手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尽管在政府的帮助下,部分企业依然被淘汰。然而,这也给我国政府与企业发出了預警,在面临竞争压力的同时,也促使了我国企业不断改变,从多方面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3.人才危机带来的企业发展问题
与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的就是我国人才发展战略,尽管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劳动力人口超过7亿,这一数字甚至比大多数国家人口总数还要多。然而,单从劳动力素质方面来看,我国“劳动力”却极其匮乏。尽管我国坚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高素质人才数量持续增加,相比较企业需求来说,具备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依然是企业发展的短板,在人才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也是无法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随着开放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深入,外国企业将在吸引我国高级人才方面不遗余力,这对本就缺乏人才的我国企业可谓是雪上加霜。
三、开放经济环境下的我国企业发展对策
既然开放经济环境不可避免,我国企业就应当针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反思,找到相关对此,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制定企业人才培养战略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是企业各种资本组成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正因为此,大型跨国企业在人才投入方面从不吝啬。然而,我国企业并未将人才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之一,相关投入也无法和其它投入成正比,关键岗位的管理、技术人员业务水平较差。开放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点就是人才,我国企业需要重新建立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思想,在人才吸引、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制定专门的人才发展战略,最终实现由人才所带来的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它也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我国传统思想中恰恰缺乏这种创新精神。与其它国外知名企业相比较,我国企业对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并不以为然,研发投入较少,仅仅依靠传统技术与产品参与全球性的市场竞争,这种失败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我国企业需要从思想上进行改变,充分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而这种创新并不仅仅指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它还包括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只有这样,在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3.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我国企业是从传统家庭作坊式生产单元发展起来的,尽管在发展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大,然而,这种小农式的经营、管理理念却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开放经济环境下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将成为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有利保障。我国企业应当学习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制度,从产权、权责等方面做起,科学管理企业。例如,在企业内部需要明确领导体制,组织结构明确,权责清晰,奖惩措施严格执行等。通过一系列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施行,将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增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
四、总结
开放经济环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开放经济环境对我国企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然而,这也为我国部分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会。我国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革,通过调整企业发展策略来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而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避免因开放经济环境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所淘汰。随着开放经济环境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逐渐发现自身不足,并通过企业自身发展策略的调整来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从而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免遭淘汰。
参考文献:
[1]赵水彬,党晓明.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型钢材出口企业发展策略初探[J].科技资讯.2011(02)
[2]杨蕙馨,徐凤增.开放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改革与企业组织——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杨蕙馨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08(12)
[3]吴玲.开放条件下的我国企业发展战略[J].宿州学院学报.2004(05)
[4]陈天慈,王晓荣.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集团化经营探析[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2)
作者简介:
张莉(1974.7—),女,安徽蚌埠人,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与会计。
黄银利(1967.3—),女,安徽蚌埠人,教授,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項目(2013tszy084);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3A011);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6A0097)
【关键词】经济环境;企业发展;竞争;策略
自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长期坚持开放型经济发展策略,开放经济环境实现了多种经济要素、商品等的跨地区流动,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进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通常来说,一个国家经济环境的开放程度是判定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准,例如,作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美国,其经济环境的开放程度要远远高于其它国家。对于我国各大企业来说,开放经济环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调整发展策略将成为各大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集群式的企业发展
1.集群式企业发展实践
集群式的企业发展是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出现的一种特殊企业发展模式,通过对地区范围内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整合,充分利用整合后的资金、人力、物力等形成的大型、超大型“企业”。其中以荷兰牛奶业、瑞士钟表业和中国义乌的小商品业为代表,三者在以下两个方面有着相同之处。
(1)产业规模化发展
荷兰牛奶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出口,产业规模化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降低成本,从而提高荷兰牛奶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瑞士钟表业的规模化发展则能够促进先进技术的快速普及,有利于对行业进行统一管理,降低管理成本。而义乌小商品业是我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代表,凭借地理优势,义乌市从政策上吸引知名小商品企业,在不断壮大地区产业规模的同时,集群式企业发展的优势也逐渐凸显,义乌也当之无愧的成为全球小商品集散地。
(2)产业优势明显
无论是荷兰牛奶业、瑞士钟表业,还是中国义乌小商品业,通过集群式的企业发展模式,这三大行业的产业优势日益明显。关于集群式企业发展的优势,在上个世纪初期就有所提及,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就将企业竞争力与国家实力直接相关联,明确了集群式企业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创新性的提出了“菱形构架”这一理论。
集群式企业发展的事件
2.集群式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企业的规模化聚集需要政府、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集群式企业发展需要科学引导,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主导性产业,结合地区优势,实现主导性产业的快速、规模化聚集。我国地区差异明显,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发展地区性的主导产业,并逐渐形成规模化。以新能源行业为例,东南沿海地区应当将目光放在风能、潮汐能等方面,形成以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带。而对于西北地区来说,发展太阳能、风能等产业成为该地区新能源产业规模化的正确选择。各地区政府需要为地区集群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也要增加吸引高新技术人才方面的投入,为集群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要适当规范集群式企业内部的竞争关系,淘汰落后企业,进而实现集群式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开放经济环境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我国经济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全过程,尤其在2011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经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腾飞,然而,开放的经济环境也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挑战。
1.国际市场规则的难以适应
尽管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然而,由于各大企业对WTO(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不明确,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处掣肘,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例如,WTO(世界贸易组织)鼓励公平竞争,对于在国际贸易中采取政府补贴等手段对另一国以低价倾销某商品的行为是被明令禁止的,违反相关规定的国家与企业将受到严厉制裁,我国部分企业也因此遭受巨大损失。
2.跨国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增加
开放经济环境除了“走出去”,也包括“走进来”,一大批跨国企业将发展目标放在了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跨国企业的活动有效调动了全球资源,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制。跨国企业有着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资金支持,我国企业在面对这些竞争对手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尽管在政府的帮助下,部分企业依然被淘汰。然而,这也给我国政府与企业发出了預警,在面临竞争压力的同时,也促使了我国企业不断改变,从多方面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3.人才危机带来的企业发展问题
与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的就是我国人才发展战略,尽管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劳动力人口超过7亿,这一数字甚至比大多数国家人口总数还要多。然而,单从劳动力素质方面来看,我国“劳动力”却极其匮乏。尽管我国坚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高素质人才数量持续增加,相比较企业需求来说,具备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依然是企业发展的短板,在人才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也是无法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随着开放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深入,外国企业将在吸引我国高级人才方面不遗余力,这对本就缺乏人才的我国企业可谓是雪上加霜。
三、开放经济环境下的我国企业发展对策
既然开放经济环境不可避免,我国企业就应当针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反思,找到相关对此,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制定企业人才培养战略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是企业各种资本组成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正因为此,大型跨国企业在人才投入方面从不吝啬。然而,我国企业并未将人才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之一,相关投入也无法和其它投入成正比,关键岗位的管理、技术人员业务水平较差。开放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点就是人才,我国企业需要重新建立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思想,在人才吸引、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制定专门的人才发展战略,最终实现由人才所带来的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它也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我国传统思想中恰恰缺乏这种创新精神。与其它国外知名企业相比较,我国企业对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并不以为然,研发投入较少,仅仅依靠传统技术与产品参与全球性的市场竞争,这种失败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我国企业需要从思想上进行改变,充分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而这种创新并不仅仅指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它还包括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只有这样,在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3.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我国企业是从传统家庭作坊式生产单元发展起来的,尽管在发展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大,然而,这种小农式的经营、管理理念却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开放经济环境下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将成为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有利保障。我国企业应当学习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制度,从产权、权责等方面做起,科学管理企业。例如,在企业内部需要明确领导体制,组织结构明确,权责清晰,奖惩措施严格执行等。通过一系列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施行,将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增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
四、总结
开放经济环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开放经济环境对我国企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然而,这也为我国部分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会。我国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革,通过调整企业发展策略来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而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避免因开放经济环境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所淘汰。随着开放经济环境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逐渐发现自身不足,并通过企业自身发展策略的调整来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从而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免遭淘汰。
参考文献:
[1]赵水彬,党晓明.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型钢材出口企业发展策略初探[J].科技资讯.2011(02)
[2]杨蕙馨,徐凤增.开放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改革与企业组织——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杨蕙馨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08(12)
[3]吴玲.开放条件下的我国企业发展战略[J].宿州学院学报.2004(05)
[4]陈天慈,王晓荣.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集团化经营探析[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2)
作者简介:
张莉(1974.7—),女,安徽蚌埠人,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与会计。
黄银利(1967.3—),女,安徽蚌埠人,教授,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項目(2013tszy084);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3A011);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6A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