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例架起读写结合的桥梁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dong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中访友》一文文质兼美,其作者著名的作家李汉荣先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自己诉说心声的朋友,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特点,教学这篇经典佳作,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作者描绘的意境,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达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下面,就是笔者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发现的几个读写结合点。
  一、智拟“文眼”——吸引读者兴趣
  文章题目《山中访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中的一切当作朋友,在作者眼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石都成了有生命的人,都能和“我”说话,都是“我”的朋友。进山看景,自然就成了山中访友,更能体现出作者与这些自然朋友的深厚情感。一看文章题目,读者便可知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去访问山中的朋友,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让我们来学习这种方法给文章取题目。
  (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生:老师,我要写校园美景,文章题目就用《校园访友》;我要写夜游文秀湖,文章题目就用《文秀湖访友》;我要写来龙山美景,文章题目就用《来龙山访友》。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充满智慧的头脑,能够学会智拟“文眼” 吸引读者兴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妙用环境描写——衬托愉悦心情
  出示: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师:在这两个自然段中,作者运用环境描写衬托心情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写作妙法。我们也来写一写,比如雨后校园、周末登山、夜游文秀湖,假日与家长一同到海边拥抱大海……
  生仿寫:
  (1)雨后的天气是凉爽的。天空依然是那么蓝,不受束缚的白云悠闲地飘在天空。淡淡的花香飘荡在空气中,小草上的露水折射出耀眼的光芒。雨后的早晨,好清爽!
  我背着书包,漫步在校园内,
  闻着时不时飘来的桂花香,听着琅琅读书声,带着愉悦的心情,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2)走出门,就与满天的晚霞握了握手,碰了碰头,与满天的星星眨了眨眼。傍晚,好清爽!
  我一个人走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这是通往文秀湖的路。我要去那里拜访我的老朋友们。
  三、巧用修辞手法——表达赞美之情
  出示:
  (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2)“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在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老桥比作德高望重的老人,写出了老桥默默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老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而第二段中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我”和山里的“朋友”之间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
  师: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也来学学这种方法,写一写我们的校园和文秀湖吧!
  生仿写:
  (1)学校操场上的那一棵老樟树,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樟树,你挺拔地站在操场上,是在迎接我的到来吗?你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多少人在你身下乘凉。你直着腰,挺着胸,为我们多少师生遮风挡雨。你把多少学业有成的学子送走,又迎来多少淘气可爱的小朋友。你日日夜夜守卫着我们美丽的校园。斗转星移,花开花落,唯有你依然为我们服务。
  (2)啊! 文秀湖,你如一位演艺高超的音乐家,你那动听的歌声,是在欢迎各位游客的到来吗?你几十年如一日地守卫在塔山公园脚下,你唱歌很长时间了吧?你潺潺的流水声,指引着多少人正确的道路;你平静的湖面,既是鱼儿嬉戏的家园,又是大姑娘、美女们梳妆的镜子。大地上万物轮回,光阴似箭,唯有你依然如旧。
  四、活用联想——表达“知己”情谊
  出示: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段话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来试试,学习作者运用联想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写一写走进校园与游文秀湖的情形吧!
  学生仿写:
  (1)站在水池边,花儿向我招手,鱼儿呼唤着我的名字,每一只鸟儿都是我的友邻。我靠在水池旁,慢慢地,仿佛自己也是一只鸟,披着羽毛,长出了翅膀,在湛蓝的天空中翱翔。
  (2)我靠在旗杆上,红旗跟我打招呼,五角红星跟我眨眼睛。我仿佛看见了革命先辈们血拼的战场,又仿佛听见革命先辈们铿锵有力的声音:“打倒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我忍不住唱起了歌曲:“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我为你欢呼,我为你喝彩,你的名字是我最大的骄傲。”这优美的音乐仿佛成了灵动的源泉,这感人的画面仿佛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啊!五星红旗,你如岁月的史书,谱写着一首又一首壮丽诗篇。
  五、巧设首尾呼应——升华热爱之情
  开头:“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结尾:“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该回家了。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课文以好心情开头,以不舍的心情结尾,这样首尾呼应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深深的留恋与不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同学们,我们也来试试这种方法。
  学生仿写:
  (1)开头:一场大雨刚过,太阳身边的乌云终于散开了!一条犹如拱桥的彩虹高高地挂在天上。早晨,真美!
  结尾:我完全陶醉在校园的美景中,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时,下课的铃声才把我唤回来。我依依不舍地离开校园,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了一路的夕阳。
  (2)开头:我背着书包,漫步在校园内,闻着时不时飘来的桂花香、听着琅琅的读书声,带着愉悦的心情,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结尾:不知不觉中,夕阳的余晖洒满校园。我该回家了。我轻轻地挥手,告别校园里的朋友,踏着缕缕夕阳的余晖,面向夕阳,带回了一路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了一路夕阳。
  读写结合应因文而异、因生而异,只要我们能树立训练意识,充分运用课例,善于挖掘文本的语言文字训练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让学生切实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长此以往,语文教学这片芳草地必将春色满园。
其他文献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这种体裁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在有效丰富古诗教学形式的同时,也引发了争论:“诗”与“文”孰重孰轻?不少教师认为,无论是“诗”,还是“文”,都是课文的一部分,同等重要。因为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其核心价值不仅是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中借鉴,学会言语表达与运用。回到《黄鹤楼送别》一文,笔者认为,要摆正“诗”与“文”之间的关系,前提是必须明确该文本内在的核心价值。
1 起因  我的女儿花出生并生活在美国,4岁多的她喜欢“乱涂乱画”。最近,她居然拿着小石子在车子上“画”起来,结果当然是划坏了车子。我严肃地跟她说明不能这么做。花表示明白了,并向我道歉。但我没有因此而“放过”她,跟她商量起善后处理事宜。  花:我已经很努力地擦了,但划痕擦不掉。  我:那我们得花钱修车,谁应该为这事负责?  花:我。  我:谁应该去赚修车的钱?  花:我,可是我不会赚钱,你能教我吗
【教学目标】  1.想象文中描写的场景和细节,感受慈母情深。  2.体会“反复”的表达效果。  3.能联系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内容,梳理故事场景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慈母情深》,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场景吗?  师:这一个一个的场景,感人至深。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梁晓声的笔触,走进那些感人的细节和场景,去体会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
回顾近期我校开展的“中青年语文教师优质课例的展示活动”,电影般一幕一幕地回放着每一堂课,有一个问题令我陷入深思:怎样让“优质课”更“优质”?怎样让语文课堂更具实效性?我不知不觉地想着最新的教学理念,不知不觉地反思着每一节“优质课”。下面我谈几点最深的感受。  一、课堂应突出学生“自主”的“学”  1.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
伴随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如虚语文、伪语文、假语文等学习现象,课堂教学也常常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要么是教师的越位,要么是教师的缺失,学生在课堂上无所适从。课程与教学改革呼唤学生的“真学”,吁求建立学生的“真学”课堂,让课堂教学显现出本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经验为原料,通过创设文本解读的“真情境”,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真探究”,助推学生对文本进行“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实践也表明:语感强的学生,说话、作文有条理,读课文不仅通顺、畅达,而且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作者的情感,能迅速、准确地理解文意;语感弱的学生,读课文有时会添字、漏字,句子读不连贯、读不通顺,阻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从朗读入手,具
课标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崔恋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的讨论交流。”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等实际出发,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发挥导向作用,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教学目标”,让课堂绽放活力。  一、导出兴趣,激发主体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興趣决定的,因
《小壁虎借尾巴》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科普童话,作者主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情形。文中不仅介绍了各种动物尾巴的用处,还把小壁虎的有礼貌等行为展现在学生面前,能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拓展一些其他小动物尾巴作用的资料,再让学生借助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仿照着文本的样式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一、找准切入时机,适时拓展资料  在
同事的儿子——志浩,从小就在这座校园里长大。幼时呆萌可爱,灵气逼人,同事们都喜欢他。久而久之,大家都成了他的“玩伴儿”,校园就是他的“游乐园”。  皆因熟之,何来怕之?转眼间志浩已是二年级的学生了,校规于他就是虚设,纪律在他眼里就是浮云。为这事儿,他没少挨妈妈的“竹板加肉”,可三天两头又故态萌发。今年我接任他们班的班级工作,同事们跟我开玩笑:“糙皮蛋”得小心“对付”!  开学头一天大扫除。可能许久
阅读指向习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围绕语文核心任务,从教学角度加以选择,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遗憾的是当前教学,不少教师就教材教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升,这是本末倒置的。笔者以《莫泊桑拜师》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浅析如何通过语用教学来聚焦表达技巧,渗透语文“茶香”。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研读课文后你们就會发现,福楼拜与莫泊桑之间的对话是贯串文本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