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儿童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进行探讨。方法:收集我院儿科患者病例18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同时收集未实施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患儿180例,就两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所有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治疗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中给予儿童患者实施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可以显著降低其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对临床治疗有效率也有显著提高,也明显降低了患儿用药的依从性,改善了患儿的生存质量,降低了用药成本。
【关键词】儿科患者;抗生素;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42-02
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抗感染药物,对于临床疾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滥用也最严重,下仅造成浪费也引起了许多药源性危害。要想药品发挥治疗作用,必须合理、安全的使用它[1]。由于儿童患者各系统发育还尚未成熟,所以在药物的吸收、代谢、排出方面均与成人有着差异。故加强儿科抗生素应用的合理化,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键[2]。本文主要针对我院儿科患儿实施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儿科患儿18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患儿93例,女患儿87例,年龄在1.5-11岁,平均年龄为(7.3±2.3)岁。呼吸道细菌感染96例(53.33%)、肠道细菌感染57例(31.67%)、泌尿系感染27例(15.0%)。
同时收集患儿180例为对照组,男患儿89例,女患儿77例,年龄在1.4-12.1岁,平均年龄为(6.9±1.7)岁。呼吸道细菌感染91例(50.56%)、肠道细菌感染52例(28.89%)、泌尿系感染37例(20.56%)。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180例患儿,根据患儿所培养出来的感染细菌类型,有针对性的应用不同抗生素。观察组180例根据医生经验性用药。
1.3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所有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对比 [n(%)]
组别 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对照组 150(83.5)
101(56.2) 28(15.2)
40(22.3) 2(1.3)
39(21.5) 98.7
78.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儿童感染性疾病发生率较高,所以在儿科临床中抗生素为常用药物。因为儿童各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比如肾脏功能发育不全,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脏有效血流量较低,延长了药物生物半衰竭,促使血药浓度增高,故易引起药源性疾病及药物不良反应[3]。加强儿科抗生素应用的合理化,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键在抗生素广泛应用过程中,需重视其应用是否恰当、合理,除对各种抗生素的性能进行掌握外,还需对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进行了解,将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分析,对抗生素是否合理化应用做出评价。
临床中要做到合理应用抗生素,必须掌握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理、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及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第一,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对症下药。第二,要根据疾病情况,确定抗生素的用药方法、剂量和疗程。第三,要注意细菌菌种的抗药性。注意不要长期低剂量使用一种抗生素,要根据情况轮流使用药物,不要滥用广谱抗生素。第四,注意各种抗生素同时使用时的相互作用,还应注意抗生素不要任意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第五,要注意各种药物的停药期和禁药期[4]。加强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能够有效控制一些抗生素对患者的伤害,由于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反应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针对每位病人都要仔细的询问和测试是否对某种抗生素或某类抗生素有过敏反应,只有保证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才会让患者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非常有效果[5]。
总之,儿科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中,需了解抗生素各种类型的作用特点,使所选择应用的药物的抗菌谱接近并适应感染的微生物。才可降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儿用药的依从性,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降低用药成本。
参考文献:
[1] 车大钿,陆敏,张泓,等.上海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致病菌耐药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04):45-46.
[2] 戎奇吉,戴金华,马建波.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08,20(4):283-284.
[3] 吕兴.肺炎痰细菌培养的监测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3(7):81—83.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试行)(下部分)[J].中华儿科杂志,2009,39(6):379.
[5] 孙捷文,陈丽平.临床应用抗生素的误区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14(18):158-159.
【关键词】儿科患者;抗生素;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42-02
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抗感染药物,对于临床疾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滥用也最严重,下仅造成浪费也引起了许多药源性危害。要想药品发挥治疗作用,必须合理、安全的使用它[1]。由于儿童患者各系统发育还尚未成熟,所以在药物的吸收、代谢、排出方面均与成人有着差异。故加强儿科抗生素应用的合理化,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键[2]。本文主要针对我院儿科患儿实施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儿科患儿18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患儿93例,女患儿87例,年龄在1.5-11岁,平均年龄为(7.3±2.3)岁。呼吸道细菌感染96例(53.33%)、肠道细菌感染57例(31.67%)、泌尿系感染27例(15.0%)。
同时收集患儿180例为对照组,男患儿89例,女患儿77例,年龄在1.4-12.1岁,平均年龄为(6.9±1.7)岁。呼吸道细菌感染91例(50.56%)、肠道细菌感染52例(28.89%)、泌尿系感染37例(20.56%)。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180例患儿,根据患儿所培养出来的感染细菌类型,有针对性的应用不同抗生素。观察组180例根据医生经验性用药。
1.3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所有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对比 [n(%)]
组别 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对照组 150(83.5)
101(56.2) 28(15.2)
40(22.3) 2(1.3)
39(21.5) 98.7
78.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儿童感染性疾病发生率较高,所以在儿科临床中抗生素为常用药物。因为儿童各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比如肾脏功能发育不全,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脏有效血流量较低,延长了药物生物半衰竭,促使血药浓度增高,故易引起药源性疾病及药物不良反应[3]。加强儿科抗生素应用的合理化,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键在抗生素广泛应用过程中,需重视其应用是否恰当、合理,除对各种抗生素的性能进行掌握外,还需对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进行了解,将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分析,对抗生素是否合理化应用做出评价。
临床中要做到合理应用抗生素,必须掌握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理、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及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第一,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对症下药。第二,要根据疾病情况,确定抗生素的用药方法、剂量和疗程。第三,要注意细菌菌种的抗药性。注意不要长期低剂量使用一种抗生素,要根据情况轮流使用药物,不要滥用广谱抗生素。第四,注意各种抗生素同时使用时的相互作用,还应注意抗生素不要任意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第五,要注意各种药物的停药期和禁药期[4]。加强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能够有效控制一些抗生素对患者的伤害,由于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反应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针对每位病人都要仔细的询问和测试是否对某种抗生素或某类抗生素有过敏反应,只有保证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才会让患者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非常有效果[5]。
总之,儿科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中,需了解抗生素各种类型的作用特点,使所选择应用的药物的抗菌谱接近并适应感染的微生物。才可降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儿用药的依从性,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降低用药成本。
参考文献:
[1] 车大钿,陆敏,张泓,等.上海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致病菌耐药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04):45-46.
[2] 戎奇吉,戴金华,马建波.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08,20(4):283-284.
[3] 吕兴.肺炎痰细菌培养的监测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3(7):81—83.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试行)(下部分)[J].中华儿科杂志,2009,39(6):379.
[5] 孙捷文,陈丽平.临床应用抗生素的误区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14(18):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