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介入术中特殊体位的应用体会。方法:以我院收治的48例肺特殊部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选择特殊体位行CT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结果:本组45例患者均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为100%。患者行CT导引PPB中,15例肩胛骨庇护区病变者取侧卧位为或倾斜位;10例大血管旁病变者及5心影旁病变者取侧卧位或倾斜位;6例横突或肋骨下病变者取仰、俯、侧卧或倾斜位,并倾斜CT扫描架角度5~25°;5例纵隔或胸骨后病变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4例肺尖部病变者取仰卧位,并倾斜CT扫描架角度5~15°。同时,本组45例患者采用特殊体位行CT导引下PPB中,共5例(11.11%)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特殊体位的选择是肺特殊部位病变患者行CT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重要环节,对提高介入术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介入术;特殊体位;CT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45-02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新技术和新器械的快速发展,介入术成为多种疾病临床治疗的关键手段。然而,手术开展过程中,准确、灵活的应用投照体位来暴露病变区的各种特征是介入术成功的关键。目前,CT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PPB)以其分辨率高、定位精确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肺部病变的诊疗中。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采用常规体位通常难以完成CT定位PPB,从而对介入术效果造成严重影响。本文以我院收治的48例肺特殊部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特殊体位行CT导引PPB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5例肺特殊部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7~76岁,平均(42.6±4.6)岁。特殊病变部位依次为:肩胛骨庇护区15例,大血管旁10例,心影旁5例,横突或肋骨下6例,纵隔或胸骨后5例,肺尖部4例。同时,所有患者均为胸部X线、CT检查显示肺部单发或多发结节影,恶性病变不能排除,且痰细胞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不能确诊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CT导引PPB,手术器械采用德国西门子128系列全身扫描CT机、充气式CT介入外固定器及Fincore半自动槽式切割活检针。手术步骤:○1术前准备。患者术前行心电图、血常规及胸部X线平片常规检查;穿刺前行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以排除血管性病变和肺血管畸形。并对病变区与血管的关系进行观察。○2CT导引PPB操作。准确定位患者肿块所在位置后,选择适当的特殊体位,对穿刺针进针路径及角度确定后,用甲紫作好标记。同时,在CT诊断台上,用光标对病灶缘至穿刺点体表距离进行测量。然后,常规消毒铺巾,予以患者局部浸润麻醉,局麻针留置,并行CT重复扫描判断穿刺活检针位置,当确定穿刺针准确无误进入穿刺靶点后,即可活检取标本。并用甲醛液保存并送病检。
2 结果
本组45例患者均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为100%。患者的特殊体位选择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如下:
表1本组45例患者特殊体位选择
例数 病变部位 体位 CT扫描架角度
15 肩胛骨庇护区 侧卧位为或倾斜位,上举或合抱前胸或后伸 0
10 大血管旁 侧卧位或倾斜位,双手上抬 0
5 心影旁 侧卧位或倾斜位,双手上抬 0
6 横突或肋骨下 仰、俯、侧卧或倾斜位,双手上抬 5~25
5 纵隔或胸骨后 侧卧位或仰卧位,双手上抬 0
4 肺尖部 仰卧位,双手上抬 5~15
2.1特殊体位选择
从表1可以看出,本组45例患者于CT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所选择的特殊体位主要包括侧卧位、倾斜位、俯卧位和仰卧位。
2.2特殊体位在CT导引下PPB的并发症
表2特殊体位在CT导引下PPB的并发症分析
气胸 肺出血 血胸 肿瘤播散
和种植
例数 2 2 1 0
比率 4.44% 4.44% 2.22% 0
从表2可以看出,本组45例患者采用特殊体位行CT导引下PPB中,共5例(11.11%)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气胸2例,肺出血2例,血胸1例。
3 讨论
选择合适的工作体位进行手术操作是介入术术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CT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所谓特殊体位,即不同于常规体位或对CT扫描架角度进行倾斜的一种异乎寻常的体位[1]。其选择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常规体位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不能活检到的病变变化为可在特殊体位下经CT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出来,以促进疾病的诊断。针对特殊部位病变的患者,选择特殊体位进行穿刺不仅能将病灶的骨骼庇护避开,还能对活检路径进行延长,以实现常规体位CT导引肺穿刺活检不能完成的检查,并化高风险为低风险[2]。本研究中,针对肺部特殊部位病变的患者,如肩胛骨庇护区、大血管旁、心影旁、横突或肋骨下、纵隔或胸骨后及肺尖部等,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工作实践的总结,在特殊体位的选择原则上,主要是变高风险为低风险,变大创伤为小创伤,变不能完成的活检为可完成。具体方法为选择侧卧位、倾斜位、俯卧位和仰卧位等特殊体位,并倾斜CT扫描架角度,灵活运用,以提高穿刺活检成功率。结果本组45例患者均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为100%。同时,45例患者采用特殊体位行CT导引下PPB中,共5例(11.11%)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据相关文献报道显示出血、血胸、气胸、及肿瘤播散和种植等是CT导引下PPB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气胸发生率约为10% ~40%,肺出血发生率约为26% ~33%[3]。本组5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中,气胸2例(4.44%),肺出血2例(4.44%),血胸1例(2.22%),与文献报道稍低。
综上,特殊体位的选择是肺特殊部位病变患者行CT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重要环节,对提高介入术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文星,晏正光,邸玮,等.特殊体位在CT 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7,5(1):58-59.
[2] 刘梅,姜璐.特殊体位法治疗肝癌介入术后呃逆49例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6):9.
[3] 赵亮,王嵇,许建荣. 三维重建结合手术体位改变在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5(11):166-167.
【关键词】介入术;特殊体位;CT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45-02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新技术和新器械的快速发展,介入术成为多种疾病临床治疗的关键手段。然而,手术开展过程中,准确、灵活的应用投照体位来暴露病变区的各种特征是介入术成功的关键。目前,CT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PPB)以其分辨率高、定位精确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肺部病变的诊疗中。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采用常规体位通常难以完成CT定位PPB,从而对介入术效果造成严重影响。本文以我院收治的48例肺特殊部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特殊体位行CT导引PPB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5例肺特殊部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7~76岁,平均(42.6±4.6)岁。特殊病变部位依次为:肩胛骨庇护区15例,大血管旁10例,心影旁5例,横突或肋骨下6例,纵隔或胸骨后5例,肺尖部4例。同时,所有患者均为胸部X线、CT检查显示肺部单发或多发结节影,恶性病变不能排除,且痰细胞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不能确诊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CT导引PPB,手术器械采用德国西门子128系列全身扫描CT机、充气式CT介入外固定器及Fincore半自动槽式切割活检针。手术步骤:○1术前准备。患者术前行心电图、血常规及胸部X线平片常规检查;穿刺前行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以排除血管性病变和肺血管畸形。并对病变区与血管的关系进行观察。○2CT导引PPB操作。准确定位患者肿块所在位置后,选择适当的特殊体位,对穿刺针进针路径及角度确定后,用甲紫作好标记。同时,在CT诊断台上,用光标对病灶缘至穿刺点体表距离进行测量。然后,常规消毒铺巾,予以患者局部浸润麻醉,局麻针留置,并行CT重复扫描判断穿刺活检针位置,当确定穿刺针准确无误进入穿刺靶点后,即可活检取标本。并用甲醛液保存并送病检。
2 结果
本组45例患者均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为100%。患者的特殊体位选择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如下:
表1本组45例患者特殊体位选择
例数 病变部位 体位 CT扫描架角度
15 肩胛骨庇护区 侧卧位为或倾斜位,上举或合抱前胸或后伸 0
10 大血管旁 侧卧位或倾斜位,双手上抬 0
5 心影旁 侧卧位或倾斜位,双手上抬 0
6 横突或肋骨下 仰、俯、侧卧或倾斜位,双手上抬 5~25
5 纵隔或胸骨后 侧卧位或仰卧位,双手上抬 0
4 肺尖部 仰卧位,双手上抬 5~15
2.1特殊体位选择
从表1可以看出,本组45例患者于CT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所选择的特殊体位主要包括侧卧位、倾斜位、俯卧位和仰卧位。
2.2特殊体位在CT导引下PPB的并发症
表2特殊体位在CT导引下PPB的并发症分析
气胸 肺出血 血胸 肿瘤播散
和种植
例数 2 2 1 0
比率 4.44% 4.44% 2.22% 0
从表2可以看出,本组45例患者采用特殊体位行CT导引下PPB中,共5例(11.11%)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气胸2例,肺出血2例,血胸1例。
3 讨论
选择合适的工作体位进行手术操作是介入术术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CT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所谓特殊体位,即不同于常规体位或对CT扫描架角度进行倾斜的一种异乎寻常的体位[1]。其选择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常规体位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不能活检到的病变变化为可在特殊体位下经CT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出来,以促进疾病的诊断。针对特殊部位病变的患者,选择特殊体位进行穿刺不仅能将病灶的骨骼庇护避开,还能对活检路径进行延长,以实现常规体位CT导引肺穿刺活检不能完成的检查,并化高风险为低风险[2]。本研究中,针对肺部特殊部位病变的患者,如肩胛骨庇护区、大血管旁、心影旁、横突或肋骨下、纵隔或胸骨后及肺尖部等,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工作实践的总结,在特殊体位的选择原则上,主要是变高风险为低风险,变大创伤为小创伤,变不能完成的活检为可完成。具体方法为选择侧卧位、倾斜位、俯卧位和仰卧位等特殊体位,并倾斜CT扫描架角度,灵活运用,以提高穿刺活检成功率。结果本组45例患者均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为100%。同时,45例患者采用特殊体位行CT导引下PPB中,共5例(11.11%)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据相关文献报道显示出血、血胸、气胸、及肿瘤播散和种植等是CT导引下PPB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气胸发生率约为10% ~40%,肺出血发生率约为26% ~33%[3]。本组5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中,气胸2例(4.44%),肺出血2例(4.44%),血胸1例(2.22%),与文献报道稍低。
综上,特殊体位的选择是肺特殊部位病变患者行CT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重要环节,对提高介入术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文星,晏正光,邸玮,等.特殊体位在CT 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7,5(1):58-59.
[2] 刘梅,姜璐.特殊体位法治疗肝癌介入术后呃逆49例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6):9.
[3] 赵亮,王嵇,许建荣. 三维重建结合手术体位改变在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5(11):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