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谎言不同于会话含义,是说话人一种试图隐藏的过程,在表面上合作但事实上是否合作要分情况而视,在不同情况下对格赖斯合作原则是否遵循,不遵循又是如何违反合作原则。用合作原则可以解释一些谎言现象,本文中,笔者试图以教育的眼光探究合作原则与谎言。找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谎言 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b)-0143-01
格赖斯经过观察对人们之间的会话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1)数量准则:①使你的话语如(交谈的当前目的)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②不要使你的话语比要求的更充分。(2)质量准则(设法使你的话语真实):①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②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系准则:要有关联。(4)方式准则(要清晰):①避免含混不清;②避免歧义;③要简短(避免冗长);④要有序。
1 谎言与会话含义的区别
谎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由于礼貌而说出的谎言受合作原则提出后莱文森补充的礼貌原则制约。例如:两个认识的人到餐馆进餐,店主先上一份,出于礼貌都说:“你先吃,我不饿”事实上可能都感到饿。同时也明白对方是处于礼貌的善意谎言。这类谎言会话人的目的是维持一个文明的友好的场面,会话参与者的合作目的一致。这类谎言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讨论的重点是第二类(以下部分所提到的“谎言”仅指这一类谎言):说话人想隐瞒真相或自认为是真相的内容,而参与者要知道真相的谎言。
格赖斯提出合作原则描述人们谈话自然规律的同时,注意到实际上有很多会话违反这个原则。他特别讨论了一些违反现象:(1)偷偷地,不显露的违反准则;(2)退出准则,也退出合作原则;(3)面临准则之间的冲突;(4)无视某准则,即公开不遵守该准则。他认为后两种会造成会话含义,而前两种不会,那么前两种情况违反时会发生一些什么现象呢?在Clark和Harviland的书Discourse P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on中,他们认为故意暗中违反准则将导致谎言,无意的违反仅导致误解。我们由此可以看到,谎言与会话含义是不同的,谎言必然违反质量准则,而会话含义则不一定。尽管说谎者同产生会话含义的会话者一样遵循着合作的总原则,但会话含义的目的是希望听话者能够推导出真相,是在具体的内容上达成与会话参与者共同的目标,而谎言是不希望听话者找到事实真相,在具体的内容上企图掩盖事实真相。
2 谎言与合作原则
目前在处理犯罪案件中,陈述有效性评价(SVA)是最常用的技术,它由三个过程实施,一个结构化访谈,一个标准基础内容分析(CBCA)用于系统评价获得陈述的内容和质量。最后由一套问题来评价(CBCA)结果。这个分析结合了心理与言语的特点。访谈的人需要注意受访者的言语内容中是否包括这样一些项目:逻辑结构,话语重复,异常的细节,多余的细节,对自己的证言有怀疑,自我否定,罪行的细节特征等等。而这些问题就是涉及到了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中那些准则。SVA是一套完整的测谎方式,含有关于心理状况的描述项目,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描述人们交流时会遵循的言语规则,尽管不能说它可以有很大的效力用于测谎,但是对谎言是有一定的解释力。
3 谎言对于合作原则的违反
3.1 对质量准则的违反
质量准则是合作原则的第一条,这是谎言必然伴随的违反现象,说话人只有说了自知虚假的话才能被称作谎言。因此,在合作原则对谎言的解释中,这一条是一个核心准则。在这一前提下,说谎者由于说了自知虚假的话,常常伴随有一些心理因素:说谎人的情绪,谎言内容复杂化和说谎者尝试控制。会造成说谎者在言语上体现出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
3.2 对于数量准则的违反
一个源自美国“水门事件”的记者会的例子,记者Helen Thomas访问尼克松总统的新闻秘书Ronald Ziegler。
Helen:“截至目前为止,总统可曾要求任何人辞职?是否已经有人递交辞呈或已经呈交给总统?”
Ronald:“海伦,我已经一再说明,白宫的人事没有任何的变动。”
Ronald没有回答是或者否,采用了另外的回答方式,他暗中的违反了准则,第一信息量并没有做到如数量准则那样所说的使自己的话语像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问:“是否有人递交辞呈”,回答:“没有人事变动”没有充分说明没人递交辞呈。第二,说是或者不是比起他的回答更简短,简洁,更加符合方式准则里的简短原则。Ronald试图偷偷地违反准则,用模糊的方式把人们带向一种错误解读:人事没有变动,就是没有人辞职。可是这并不代表没人递交辞呈。
3.3 对于方式准则的违反
说谎者言语会受到情绪,内容复杂性和情绪这三方面的影响,会出现言语不清晰,无论这种不清晰是说谎者故意为之还是无意的行为。
克林顿总统在1998年接受检察官肯尼斯。斯塔尔对他的调查听证会上被问到,在葆拉·琼斯案中,除了他的律师是否还有其他人告诉他莱温斯基是否已被传唤。他宣誓以后的回答是:“我不这么认为”这个回答非常令人不满意就在于它的含混不清,“我不这么认为”不是一个非常客观的答案。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如果真的没有,他为什么不直接回答呢?事实证明,克林顿撒了谎。他的言语违法了方式准则中的第一条“避免含混不清”。
3.4 关于关系准则,这条准则要求言语要有关联性
格赖斯对于这一条准则谈到,“这个准则本身很简短,这种表述方式却掩盖了许多令我惶悸不安的问题:有哪些不同种类,不同中心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性在谈话当中是怎样演变的?应该如何解释会话主题的合理变动?”对于关联理论的看法后来成为了语用学家争论的焦点。伯格指出格赖斯的关联性着眼于会话目标,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话语才是有关联的。那么谎言产生的时候是否可以被称着与会话目标有关联呢?而在关联性上,威尔逊与史密斯指出一句话的关联性可以有三种情况:有关联,表面无关联而实际有关联,确实无关联。这些都是一种间接关联,其中有可以分成说话人有意有关联,说话人有意无关联,由此可以看到,这个准则是比较复杂的,用于讨论谎言的话还需要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4 结语
由于说谎者表面上遵循但事实上违反合作目的,所以它对合作原则会有一些违反现象,但是违反现象并不能完全归于是谎言,它同样可以是会话含义产生的原因,这篇文章首先区分了会话含义与谎言的区别,然后用合作原则解释企图掩盖事实非出于礼貌的谎言,但是在谈到合作原则中关系准则对谎言的解释力时还不够全面,需要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Aldert Vrij.说谎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 Jonathan Potter,Margaret Wethereli,肖文明,等.话语和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大卫·李柏曼,项慧龄[译].看谁在说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关键词:谎言 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b)-0143-01
格赖斯经过观察对人们之间的会话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1)数量准则:①使你的话语如(交谈的当前目的)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②不要使你的话语比要求的更充分。(2)质量准则(设法使你的话语真实):①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②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系准则:要有关联。(4)方式准则(要清晰):①避免含混不清;②避免歧义;③要简短(避免冗长);④要有序。
1 谎言与会话含义的区别
谎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由于礼貌而说出的谎言受合作原则提出后莱文森补充的礼貌原则制约。例如:两个认识的人到餐馆进餐,店主先上一份,出于礼貌都说:“你先吃,我不饿”事实上可能都感到饿。同时也明白对方是处于礼貌的善意谎言。这类谎言会话人的目的是维持一个文明的友好的场面,会话参与者的合作目的一致。这类谎言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讨论的重点是第二类(以下部分所提到的“谎言”仅指这一类谎言):说话人想隐瞒真相或自认为是真相的内容,而参与者要知道真相的谎言。
格赖斯提出合作原则描述人们谈话自然规律的同时,注意到实际上有很多会话违反这个原则。他特别讨论了一些违反现象:(1)偷偷地,不显露的违反准则;(2)退出准则,也退出合作原则;(3)面临准则之间的冲突;(4)无视某准则,即公开不遵守该准则。他认为后两种会造成会话含义,而前两种不会,那么前两种情况违反时会发生一些什么现象呢?在Clark和Harviland的书Discourse P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on中,他们认为故意暗中违反准则将导致谎言,无意的违反仅导致误解。我们由此可以看到,谎言与会话含义是不同的,谎言必然违反质量准则,而会话含义则不一定。尽管说谎者同产生会话含义的会话者一样遵循着合作的总原则,但会话含义的目的是希望听话者能够推导出真相,是在具体的内容上达成与会话参与者共同的目标,而谎言是不希望听话者找到事实真相,在具体的内容上企图掩盖事实真相。
2 谎言与合作原则
目前在处理犯罪案件中,陈述有效性评价(SVA)是最常用的技术,它由三个过程实施,一个结构化访谈,一个标准基础内容分析(CBCA)用于系统评价获得陈述的内容和质量。最后由一套问题来评价(CBCA)结果。这个分析结合了心理与言语的特点。访谈的人需要注意受访者的言语内容中是否包括这样一些项目:逻辑结构,话语重复,异常的细节,多余的细节,对自己的证言有怀疑,自我否定,罪行的细节特征等等。而这些问题就是涉及到了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中那些准则。SVA是一套完整的测谎方式,含有关于心理状况的描述项目,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描述人们交流时会遵循的言语规则,尽管不能说它可以有很大的效力用于测谎,但是对谎言是有一定的解释力。
3 谎言对于合作原则的违反
3.1 对质量准则的违反
质量准则是合作原则的第一条,这是谎言必然伴随的违反现象,说话人只有说了自知虚假的话才能被称作谎言。因此,在合作原则对谎言的解释中,这一条是一个核心准则。在这一前提下,说谎者由于说了自知虚假的话,常常伴随有一些心理因素:说谎人的情绪,谎言内容复杂化和说谎者尝试控制。会造成说谎者在言语上体现出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
3.2 对于数量准则的违反
一个源自美国“水门事件”的记者会的例子,记者Helen Thomas访问尼克松总统的新闻秘书Ronald Ziegler。
Helen:“截至目前为止,总统可曾要求任何人辞职?是否已经有人递交辞呈或已经呈交给总统?”
Ronald:“海伦,我已经一再说明,白宫的人事没有任何的变动。”
Ronald没有回答是或者否,采用了另外的回答方式,他暗中的违反了准则,第一信息量并没有做到如数量准则那样所说的使自己的话语像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问:“是否有人递交辞呈”,回答:“没有人事变动”没有充分说明没人递交辞呈。第二,说是或者不是比起他的回答更简短,简洁,更加符合方式准则里的简短原则。Ronald试图偷偷地违反准则,用模糊的方式把人们带向一种错误解读:人事没有变动,就是没有人辞职。可是这并不代表没人递交辞呈。
3.3 对于方式准则的违反
说谎者言语会受到情绪,内容复杂性和情绪这三方面的影响,会出现言语不清晰,无论这种不清晰是说谎者故意为之还是无意的行为。
克林顿总统在1998年接受检察官肯尼斯。斯塔尔对他的调查听证会上被问到,在葆拉·琼斯案中,除了他的律师是否还有其他人告诉他莱温斯基是否已被传唤。他宣誓以后的回答是:“我不这么认为”这个回答非常令人不满意就在于它的含混不清,“我不这么认为”不是一个非常客观的答案。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如果真的没有,他为什么不直接回答呢?事实证明,克林顿撒了谎。他的言语违法了方式准则中的第一条“避免含混不清”。
3.4 关于关系准则,这条准则要求言语要有关联性
格赖斯对于这一条准则谈到,“这个准则本身很简短,这种表述方式却掩盖了许多令我惶悸不安的问题:有哪些不同种类,不同中心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性在谈话当中是怎样演变的?应该如何解释会话主题的合理变动?”对于关联理论的看法后来成为了语用学家争论的焦点。伯格指出格赖斯的关联性着眼于会话目标,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话语才是有关联的。那么谎言产生的时候是否可以被称着与会话目标有关联呢?而在关联性上,威尔逊与史密斯指出一句话的关联性可以有三种情况:有关联,表面无关联而实际有关联,确实无关联。这些都是一种间接关联,其中有可以分成说话人有意有关联,说话人有意无关联,由此可以看到,这个准则是比较复杂的,用于讨论谎言的话还需要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4 结语
由于说谎者表面上遵循但事实上违反合作目的,所以它对合作原则会有一些违反现象,但是违反现象并不能完全归于是谎言,它同样可以是会话含义产生的原因,这篇文章首先区分了会话含义与谎言的区别,然后用合作原则解释企图掩盖事实非出于礼貌的谎言,但是在谈到合作原则中关系准则对谎言的解释力时还不够全面,需要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Aldert Vrij.说谎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 Jonathan Potter,Margaret Wethereli,肖文明,等.话语和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大卫·李柏曼,项慧龄[译].看谁在说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