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我要展示的课是《诗经·卫风·氓》。
首先,阐述教学目标。
目标一,通过重拟诗题,学生能感知全诗、把握意象、品味诗意。
目标二,通过比较人物形象,学生能初步感受《诗经》的温柔敦厚之美。
之所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是基于文本和学情两方面的考虑。就文本而言,其一,《氓》是古典诗歌,不能当成文言文来教,要争取上出诗的味道;其二,《氓》是《诗经》的经典名篇,要争取上出经典的味道。就学情而言,赏析两千多年前的古诗对高一学生来说难度不小,再加上我校学生在全市大体处于中上层次,他们虽然有一定的阅读赏析能力,但对于《氓》这样的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古诗,恐怕还不能兼顾“感知全诗”和“把握意象”,也难以深刻感受其“美学风格”和“文化魅力”。
而《语文课程标准》以“坚持立德树人”“以核心素养为本”“加强实践性”为基本理念,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为核心素养,能否在单篇课文的教学中也体现这些基本理念和核心素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规划了以下教学活动:
活动一,重拟诗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给这首诗重新拟一个题目”。《诗经》中的很多诗原本是没有题目的,后世学者为方便研究往往取前几个字作题目,这些题目我们将其称之为“代号”或许更合适,因为它未必具备题目的能涵盖全篇的基本特点。把握好这一“文本的缝隙”,巧妙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只有整体感知全诗,才能拟出能概括全诗的好题目;只有细读文本,才能将诗中的意象巧妙地嵌合在题目当中。而学生在拟题过程中绕不开的“桑”“淇水”等意象正是我们教学重难点的切入口,随堂生成的一些精彩题目或许正是我们引导学生品味诗意的契机。
活动二,比较人物形象。弃妇文学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大母题,《诗经》中有八首弃妇诗,课后我会安排学生将这八首诗的研读作为弃妇文学专题学习的作业。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将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和《诗经》中的“卫女”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卫女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美狄亚为了爱情,背叛了自己的亲人和国家,在得知伊阿宋变心后,她烧毁了新娘,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目的是让伊阿宋断子绝孙。卫女和美狄亚一样,也曾沉浸在甜蜜甚至疯狂的爱情之中,但是,在受到感情的重创后,卫女表现得并不像美狄亚那样歇斯底里,她没有鱼死网破,没有弑子复仇,她只是感叹“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冷静、克制、决绝、刚强,我甚至觉得,卫女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弃妇,是她主动离开了氓。其实,美狄亚和“卫女”的不同,正体现了中西方文学艺术表现的差异。西方倾向于极端表达,文化讲求棱角分明,个性张扬;而中华传统文化讲求“中和”,讲求“发乎情,止乎礼”。反映在卫女身上,她哀而不伤、刚而不烈。这也正是《诗经》的温柔敦厚之美,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
鲍鹏山先生认为,《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便是那位卫国女子。接下来,我会结合文本引导学生探讨鲍鹏山先生为什么会给“卫女”如此高的评价?“卫女”真的是“最完美的”吗?学生会发现,“卫女”温柔多情、勤劳忠贞、任劳任怨、自尊自爱,可是,她在恋爱中轻信草率、过于主动,在婚姻大事上没有充分尊重父母家人的意见而后自食其果。这样,不仅更清晰地概括分析了人物形象,还在语言建构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也在无形中让学生得到了现代婚恋的启发,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讲解重点问题。
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好多同學说是“氓”,这位同学说 “没有题目,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不是这样?我们来回顾一下这首《关雎》,还有下一首《蒹葭》,想一想是不是像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那样?的确如此,《诗经》中的很多诗,原本是没有题目的。后世学者为方便研究往往取前几个字作题目,这些题目我们将其称之为“代号”或许更合适,因为它未必具备题目的能涵盖全篇的基本特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如给这首诗重新拟一个题目,要求很简单,运用诗中的意象就行,四分钟后,请大家来展示自己拟的题目。
时间到!真不错,这么多有意思的题目。好几位同学在“桑”这个意象上做了文章,“桑叹”“诉桑陨”“桑树随风刚且孤”,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好,这位同学。他拟的是“桑树随风刚且孤”,一个很有画面感的题目。之所以这样拟题,是因为诗中多次提到“桑”,“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说卫女的年轻貌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说卫女年长色衰。卫女的命运,就像风雨中的一棵桑树。他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中感觉到了卫女的斩钉截铁,感觉到了卫女的勇敢刚强。所以把原本拟的题目“桑树随风独且孤”改成了“桑树随风刚且孤”。
以“桑”来比喻卫女或比喻她的爱情婚姻,来引出卫女和氓的悲欢离合,这正是《诗经》的比兴手法。
还有同学将注意力放在了“淇水”上,来看他们拟的诗题,“淇水怨”“淇水悲歌”“悲伤逆流淇河”。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好!你来!
这位同学是把“悲伤逆流成河”改了一个字——“悲伤逆流淇河”。她这么做,也算是在古典和流行之间搭了一座桥。而“悲伤逆流淇河”这个题目本身就像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淇水”在诗中出现了三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三处分别是在卫女和氓的热恋期、婚变期和决裂期,卫女的内心也从喜悦缠绵、到悲伤沉重到最后冷静清醒。“淇水”是本诗的一条线索。
以上就是我的展示内容,谢谢!
大家好!我要展示的课是《诗经·卫风·氓》。
首先,阐述教学目标。
目标一,通过重拟诗题,学生能感知全诗、把握意象、品味诗意。
目标二,通过比较人物形象,学生能初步感受《诗经》的温柔敦厚之美。
之所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是基于文本和学情两方面的考虑。就文本而言,其一,《氓》是古典诗歌,不能当成文言文来教,要争取上出诗的味道;其二,《氓》是《诗经》的经典名篇,要争取上出经典的味道。就学情而言,赏析两千多年前的古诗对高一学生来说难度不小,再加上我校学生在全市大体处于中上层次,他们虽然有一定的阅读赏析能力,但对于《氓》这样的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古诗,恐怕还不能兼顾“感知全诗”和“把握意象”,也难以深刻感受其“美学风格”和“文化魅力”。
而《语文课程标准》以“坚持立德树人”“以核心素养为本”“加强实践性”为基本理念,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为核心素养,能否在单篇课文的教学中也体现这些基本理念和核心素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规划了以下教学活动:
活动一,重拟诗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给这首诗重新拟一个题目”。《诗经》中的很多诗原本是没有题目的,后世学者为方便研究往往取前几个字作题目,这些题目我们将其称之为“代号”或许更合适,因为它未必具备题目的能涵盖全篇的基本特点。把握好这一“文本的缝隙”,巧妙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只有整体感知全诗,才能拟出能概括全诗的好题目;只有细读文本,才能将诗中的意象巧妙地嵌合在题目当中。而学生在拟题过程中绕不开的“桑”“淇水”等意象正是我们教学重难点的切入口,随堂生成的一些精彩题目或许正是我们引导学生品味诗意的契机。
活动二,比较人物形象。弃妇文学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大母题,《诗经》中有八首弃妇诗,课后我会安排学生将这八首诗的研读作为弃妇文学专题学习的作业。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将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和《诗经》中的“卫女”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卫女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美狄亚为了爱情,背叛了自己的亲人和国家,在得知伊阿宋变心后,她烧毁了新娘,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目的是让伊阿宋断子绝孙。卫女和美狄亚一样,也曾沉浸在甜蜜甚至疯狂的爱情之中,但是,在受到感情的重创后,卫女表现得并不像美狄亚那样歇斯底里,她没有鱼死网破,没有弑子复仇,她只是感叹“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冷静、克制、决绝、刚强,我甚至觉得,卫女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弃妇,是她主动离开了氓。其实,美狄亚和“卫女”的不同,正体现了中西方文学艺术表现的差异。西方倾向于极端表达,文化讲求棱角分明,个性张扬;而中华传统文化讲求“中和”,讲求“发乎情,止乎礼”。反映在卫女身上,她哀而不伤、刚而不烈。这也正是《诗经》的温柔敦厚之美,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
鲍鹏山先生认为,《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便是那位卫国女子。接下来,我会结合文本引导学生探讨鲍鹏山先生为什么会给“卫女”如此高的评价?“卫女”真的是“最完美的”吗?学生会发现,“卫女”温柔多情、勤劳忠贞、任劳任怨、自尊自爱,可是,她在恋爱中轻信草率、过于主动,在婚姻大事上没有充分尊重父母家人的意见而后自食其果。这样,不仅更清晰地概括分析了人物形象,还在语言建构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也在无形中让学生得到了现代婚恋的启发,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讲解重点问题。
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好多同學说是“氓”,这位同学说 “没有题目,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不是这样?我们来回顾一下这首《关雎》,还有下一首《蒹葭》,想一想是不是像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那样?的确如此,《诗经》中的很多诗,原本是没有题目的。后世学者为方便研究往往取前几个字作题目,这些题目我们将其称之为“代号”或许更合适,因为它未必具备题目的能涵盖全篇的基本特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如给这首诗重新拟一个题目,要求很简单,运用诗中的意象就行,四分钟后,请大家来展示自己拟的题目。
时间到!真不错,这么多有意思的题目。好几位同学在“桑”这个意象上做了文章,“桑叹”“诉桑陨”“桑树随风刚且孤”,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好,这位同学。他拟的是“桑树随风刚且孤”,一个很有画面感的题目。之所以这样拟题,是因为诗中多次提到“桑”,“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说卫女的年轻貌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说卫女年长色衰。卫女的命运,就像风雨中的一棵桑树。他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中感觉到了卫女的斩钉截铁,感觉到了卫女的勇敢刚强。所以把原本拟的题目“桑树随风独且孤”改成了“桑树随风刚且孤”。
以“桑”来比喻卫女或比喻她的爱情婚姻,来引出卫女和氓的悲欢离合,这正是《诗经》的比兴手法。
还有同学将注意力放在了“淇水”上,来看他们拟的诗题,“淇水怨”“淇水悲歌”“悲伤逆流淇河”。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好!你来!
这位同学是把“悲伤逆流成河”改了一个字——“悲伤逆流淇河”。她这么做,也算是在古典和流行之间搭了一座桥。而“悲伤逆流淇河”这个题目本身就像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淇水”在诗中出现了三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三处分别是在卫女和氓的热恋期、婚变期和决裂期,卫女的内心也从喜悦缠绵、到悲伤沉重到最后冷静清醒。“淇水”是本诗的一条线索。
以上就是我的展示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