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che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只能促进学生学习,不能强迫学生学习,而应让学生“自发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探究问题、动手操作、去总结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兴趣 发现 引导 氛围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师只能促进学生学习,不能强迫学生学习,不能把现成的东西硬塞给学生,而应让学生“自发学习”。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探究问题,动手操作,去总结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就谈谈我是怎样教学的。
  一、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不稳定,自我控制力差,因此,学习兴趣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是以故事形式导入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气热,八戒抱瓜来解渴,悟空逼他把客请,每人四分之一很公平。八戒一听把眼瞪:“这样分法可不行!西瓜是我老猪找,我应多吃才合理,我要吃瓜的六分之一。”悟空听了偷偷笑,连忙切下六分之一瓜给八戒,八戒接瓜奇怪问:“分给我的瓜怎么比你们的还小呢?准是猴哥在捣鬼。”同学们,是猴哥在捣鬼吗?让八戒和我们一起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同学们怀着急切的求知欲跟随教师进入新课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激发起来了,使新课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学习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即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做到多观察、多思考、多动口,以此激发学习兴趣来发现问题。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我让学生由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去发现。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列举出与1÷2相等的算式,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列出好多算式,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试着说说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引导学生改换语句,学生小组讨论,渐渐地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再组织学生探究为什么要0除外,学生讨论后发现,除数不能为0,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导致比的后项不能为0,如果比的后项为0,比就没有意义。
  三、让学生当小老师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爱动爱说爱表现的特点,让他们多说,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告诉学生: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再让学生找理由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结果有的同学从长方形、正方形……平面图形中讲道理。有的同学用实物来讲道理。如花坛的周长就是围绕在花坛一周的长度。课堂中同学们绞尽脑汁想办法,说服老师接受这个结论,最后教师重点讲解。这种学生讲教师听与教师举例讲给学生听,在学生心里状态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站在学习主动地位上了。学生对教材理解得更深刻,否则讲不出道理来,学生回忆并灵活运用旧知识,比教师指出旧知识效果更好得多。
  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勇于创新。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学生通过实践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与发展,品尝到了创造成功的喜悦。
  五、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使知识更直观形象,有利于降低知识难度,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把一个表面积是54平方厘米的正方体切割成两个长方体后,表面积比原来多了多少?当学生动手把正方体模型任意切割后便会发现:多出来两个相等的面,这两个面都与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于是有54÷6 = 9(平方厘米),两个面为18平方厘米,即多出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六、引导学生探究创新,感悟学以致用
  探究创新、学以致用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找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形;通过与生活中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坏玻璃,问: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
  七、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每节课结束时,总结不可少,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例如:我教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对比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在什么情况下是求表面积?在什么情况下是求体积?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很快总结出:求物体表面的大小,用材料造纸盒等是求表面积,而求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求体积。通过学生的学习总结,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其他文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估算,不仅是因为信息高速扩张对小学生计算方法的选择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计算工具快速便捷和普遍采用对小学生大数目笔算要求有所降低的客观反映。更为重要的是,借助“估算”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还生活本来面貌,增强学生将数学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那么,怎样界定估算?估算对教学活动有何意义?估算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笔者下面从这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估
目的: 1.探索用于移植的成年大鼠嗅球嗅鞘细胞的培养和纯化方法; 2.探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细胞外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MOGIgd)免疫Lewis大鼠,建立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
背景与目的: 评价托瑞米芬(TOR)与他莫昔芬(TAM)治疗进展期乳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BM disc,Cochrane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
目的:调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1月至11月在湘雅二医院睡眠实验室经多导睡眠图确诊的114例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