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涤荡着教师的心灵,墨守成规和与时俱进的碰撞,固步自封与攻艰克难的冲突,有脱胎换骨彻肤的痛楚,也有完成蜕变后淋漓的欢歌。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明确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写出新意。”由此可见,创新、实践,体验至关重要。现就作文教学,探讨如下。
一 先体验,再作文
组织活动,引导观察,新课标指出“重视写作实践,树立自觉的写作意识,反对胡编乱造”。教师要精心组织并鼓励学生到原野田间,高山溪流,社区街道,工业园区,名胜古迹参观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人物的外貌心灵,一颦一笑;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眼前的景,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随时记下目之所及,手之所触,耳之所闻,心之所想。养成有活动、有观察、有体验再作文的好习惯。
二 边实践,边积累
新课标明确强调了习作素材的积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累:一是课本知识的积累,有名篇中的经典句段,有每单元的《积累运用》,有其它学科的精彩亮点等;二是生活知识的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处处皆学问,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在生活中获取知识,观人间万象,写所思所想所悟,持之以恒,生活积累自然天成,三是读书看报浏览新闻,书报媒体是作文材料的间接来源,对于学生来说,必须通过阅读书报等去学习、感受、积累,从而丰富自己。因此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尤为重要。学生有了积累,就等于有了知识库,作文时便可信手拈来。
三 说清楚,写明白
说不清楚,很难写得明白。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就是要让学生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激发和保护孩子说话的兴趣,帮助孩子实现说话表达的愿望。学生有了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肯定就有了写作的实力。因此要多开展一些如“故事小擂台、“新闻天天报”、“咱班那些事儿”、“小鹦鹉”、“巧巧嘴”等练嘴活动。还可以鼓动学生把最喜欢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并说明推荐的理由,或是介绍最欣赏的一个语断并说明为什么欣赏。总之,让学生乐说,善说。说得清楚,就不愁写不明白。
四 有特点,有创新
在学生作文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学生有过体验有了社会知识积累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勇于创新,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写特色作文,由于组织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学生轻松写出了,《我当上了小交警》、《我和区委书记一起包饺子》等有自己亲身经历、有独特感受的作文;鼓励学生写创意作文,指导学生写军人爸爸时,不简单地写爸爸的威严英武,而是写爸爸做布鞋、织毛衣柔情的一面。指导学生写风雨雷电时,不只写它的危害,而是浓笔重彩写它启发人类用电的发明,写它在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如播放讴歌春天的乐曲《嘀哩嘀哩》,让学生边聆听边大胆想象,学生生活实践的内容也进入想象画面之中,学生写出了《春华秋实》、《春天的原野》、《我心中的春天》等不错的文章。
五 改作文、多分享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习作的表达与交流,树立修改意识”。要让学生明白再好的文章都必须通过修改来完成。首先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第一步自读自改,默读改结构,朗读改病句,朗诵改标点,促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改,反复推敲的习惯;第二步分小组交流批改,鼓励学生争论质疑,写出修改意见,第三步相互分享,将修改好的作文读给同学听,和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
学生互改作文时,容易犯以下毛病,老是喜欢找别人的缺点,弄得同学很扫兴,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全没了。照此下去,他们也很难有理解他人的胸怀,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就要规定评价要求:先肯定别人的优点,再指出别人的缺点,提出改进方法。比如,听了别人朗读作文后会说:“你写得很具体,可以把顺序变动一下吗?”或者说“虽然你写的语句不怎么生动,可是重点很突出,我可以给你补充一点吗?”这样,学生慢慢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能够适时、适当地给人赞扬和鼓励,同时也懂得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才能不断修正、完善自我,写出美文。
六 多激励、促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老师最高的本领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教师不仅有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责任,还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的义务。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善意的提醒都是激励学生前行的动力。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佳作拿到校刊去发表,还可以向报刊杂志投稿。学生一旦看到自己的文章用铅字印出,作文对他们就更具吸引力,学生作文的兴趣必然愈来愈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作文是学生生活的再现,也是学生心灵与世界的对话。教师只有认真践行新课标要求,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作文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创造作文、享受作文,才能帮助学生文章天成,妙手偶得,才能让学生在这美妙的作文世界里自如徜徉。
一 先体验,再作文
组织活动,引导观察,新课标指出“重视写作实践,树立自觉的写作意识,反对胡编乱造”。教师要精心组织并鼓励学生到原野田间,高山溪流,社区街道,工业园区,名胜古迹参观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人物的外貌心灵,一颦一笑;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眼前的景,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随时记下目之所及,手之所触,耳之所闻,心之所想。养成有活动、有观察、有体验再作文的好习惯。
二 边实践,边积累
新课标明确强调了习作素材的积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累:一是课本知识的积累,有名篇中的经典句段,有每单元的《积累运用》,有其它学科的精彩亮点等;二是生活知识的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处处皆学问,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在生活中获取知识,观人间万象,写所思所想所悟,持之以恒,生活积累自然天成,三是读书看报浏览新闻,书报媒体是作文材料的间接来源,对于学生来说,必须通过阅读书报等去学习、感受、积累,从而丰富自己。因此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尤为重要。学生有了积累,就等于有了知识库,作文时便可信手拈来。
三 说清楚,写明白
说不清楚,很难写得明白。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就是要让学生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激发和保护孩子说话的兴趣,帮助孩子实现说话表达的愿望。学生有了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肯定就有了写作的实力。因此要多开展一些如“故事小擂台、“新闻天天报”、“咱班那些事儿”、“小鹦鹉”、“巧巧嘴”等练嘴活动。还可以鼓动学生把最喜欢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并说明推荐的理由,或是介绍最欣赏的一个语断并说明为什么欣赏。总之,让学生乐说,善说。说得清楚,就不愁写不明白。
四 有特点,有创新
在学生作文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学生有过体验有了社会知识积累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勇于创新,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写特色作文,由于组织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学生轻松写出了,《我当上了小交警》、《我和区委书记一起包饺子》等有自己亲身经历、有独特感受的作文;鼓励学生写创意作文,指导学生写军人爸爸时,不简单地写爸爸的威严英武,而是写爸爸做布鞋、织毛衣柔情的一面。指导学生写风雨雷电时,不只写它的危害,而是浓笔重彩写它启发人类用电的发明,写它在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如播放讴歌春天的乐曲《嘀哩嘀哩》,让学生边聆听边大胆想象,学生生活实践的内容也进入想象画面之中,学生写出了《春华秋实》、《春天的原野》、《我心中的春天》等不错的文章。
五 改作文、多分享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习作的表达与交流,树立修改意识”。要让学生明白再好的文章都必须通过修改来完成。首先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第一步自读自改,默读改结构,朗读改病句,朗诵改标点,促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改,反复推敲的习惯;第二步分小组交流批改,鼓励学生争论质疑,写出修改意见,第三步相互分享,将修改好的作文读给同学听,和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
学生互改作文时,容易犯以下毛病,老是喜欢找别人的缺点,弄得同学很扫兴,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全没了。照此下去,他们也很难有理解他人的胸怀,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就要规定评价要求:先肯定别人的优点,再指出别人的缺点,提出改进方法。比如,听了别人朗读作文后会说:“你写得很具体,可以把顺序变动一下吗?”或者说“虽然你写的语句不怎么生动,可是重点很突出,我可以给你补充一点吗?”这样,学生慢慢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能够适时、适当地给人赞扬和鼓励,同时也懂得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才能不断修正、完善自我,写出美文。
六 多激励、促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老师最高的本领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教师不仅有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责任,还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的义务。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善意的提醒都是激励学生前行的动力。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佳作拿到校刊去发表,还可以向报刊杂志投稿。学生一旦看到自己的文章用铅字印出,作文对他们就更具吸引力,学生作文的兴趣必然愈来愈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作文是学生生活的再现,也是学生心灵与世界的对话。教师只有认真践行新课标要求,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作文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创造作文、享受作文,才能帮助学生文章天成,妙手偶得,才能让学生在这美妙的作文世界里自如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