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初探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tongzh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涤荡着教师的心灵,墨守成规和与时俱进的碰撞,固步自封与攻艰克难的冲突,有脱胎换骨彻肤的痛楚,也有完成蜕变后淋漓的欢歌。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明确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写出新意。”由此可见,创新、实践,体验至关重要。现就作文教学,探讨如下。
  
  一 先体验,再作文
  
  组织活动,引导观察,新课标指出“重视写作实践,树立自觉的写作意识,反对胡编乱造”。教师要精心组织并鼓励学生到原野田间,高山溪流,社区街道,工业园区,名胜古迹参观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人物的外貌心灵,一颦一笑;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眼前的景,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随时记下目之所及,手之所触,耳之所闻,心之所想。养成有活动、有观察、有体验再作文的好习惯。
  
  二 边实践,边积累
  
  新课标明确强调了习作素材的积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累:一是课本知识的积累,有名篇中的经典句段,有每单元的《积累运用》,有其它学科的精彩亮点等;二是生活知识的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处处皆学问,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在生活中获取知识,观人间万象,写所思所想所悟,持之以恒,生活积累自然天成,三是读书看报浏览新闻,书报媒体是作文材料的间接来源,对于学生来说,必须通过阅读书报等去学习、感受、积累,从而丰富自己。因此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尤为重要。学生有了积累,就等于有了知识库,作文时便可信手拈来。
  
  三 说清楚,写明白
  
  说不清楚,很难写得明白。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就是要让学生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激发和保护孩子说话的兴趣,帮助孩子实现说话表达的愿望。学生有了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肯定就有了写作的实力。因此要多开展一些如“故事小擂台、“新闻天天报”、“咱班那些事儿”、“小鹦鹉”、“巧巧嘴”等练嘴活动。还可以鼓动学生把最喜欢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并说明推荐的理由,或是介绍最欣赏的一个语断并说明为什么欣赏。总之,让学生乐说,善说。说得清楚,就不愁写不明白。
  
  四 有特点,有创新
  
  在学生作文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学生有过体验有了社会知识积累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勇于创新,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写特色作文,由于组织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学生轻松写出了,《我当上了小交警》、《我和区委书记一起包饺子》等有自己亲身经历、有独特感受的作文;鼓励学生写创意作文,指导学生写军人爸爸时,不简单地写爸爸的威严英武,而是写爸爸做布鞋、织毛衣柔情的一面。指导学生写风雨雷电时,不只写它的危害,而是浓笔重彩写它启发人类用电的发明,写它在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如播放讴歌春天的乐曲《嘀哩嘀哩》,让学生边聆听边大胆想象,学生生活实践的内容也进入想象画面之中,学生写出了《春华秋实》、《春天的原野》、《我心中的春天》等不错的文章。
  
  五 改作文、多分享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习作的表达与交流,树立修改意识”。要让学生明白再好的文章都必须通过修改来完成。首先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第一步自读自改,默读改结构,朗读改病句,朗诵改标点,促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改,反复推敲的习惯;第二步分小组交流批改,鼓励学生争论质疑,写出修改意见,第三步相互分享,将修改好的作文读给同学听,和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
  学生互改作文时,容易犯以下毛病,老是喜欢找别人的缺点,弄得同学很扫兴,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全没了。照此下去,他们也很难有理解他人的胸怀,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就要规定评价要求:先肯定别人的优点,再指出别人的缺点,提出改进方法。比如,听了别人朗读作文后会说:“你写得很具体,可以把顺序变动一下吗?”或者说“虽然你写的语句不怎么生动,可是重点很突出,我可以给你补充一点吗?”这样,学生慢慢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能够适时、适当地给人赞扬和鼓励,同时也懂得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才能不断修正、完善自我,写出美文。
  
  六 多激励、促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老师最高的本领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教师不仅有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责任,还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的义务。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善意的提醒都是激励学生前行的动力。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佳作拿到校刊去发表,还可以向报刊杂志投稿。学生一旦看到自己的文章用铅字印出,作文对他们就更具吸引力,学生作文的兴趣必然愈来愈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作文是学生生活的再现,也是学生心灵与世界的对话。教师只有认真践行新课标要求,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作文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创造作文、享受作文,才能帮助学生文章天成,妙手偶得,才能让学生在这美妙的作文世界里自如徜徉。
其他文献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强硬的手段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做到把严厉的批评斥责,化作温暖的话语,和蔼的目光,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爱意,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与呵护,信任与期待,学生怎能不听话呢?  这个故事发生在秋天的一节语文课上,学生们都在默读课文思考,葛高兵的课桌下突然传出了一阵“汪汪”声,我悄悄地走过去,居然是一只毛茸茸的小狗!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我非常生气,但看着异常紧
摘要 毋庸质疑,城市的大力发展,城市规划功不可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规划对我国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极其巨大的作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的崛起就能充分证明这一点。然而,在当前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我国的城市规划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这些问题试图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分析,以期能为将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存在问题 城市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
数学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基础是很重要的,而七年级的数学又有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小学六个年级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又可以某种程度上脱离小学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因为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复、补充和延伸。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对小学知识进行更系统、全面、更具逻辑性的延伸,因此,面对学习程度各异的学生,摆在老师面前的将是如何想尽办法使学生可以齐头并进,补缺补漏,扎实双基的工作。
一切科学发现、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文艺创作都离不开想象,创新,是人类的灵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新教育要求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思考与创造,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老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几年来自己在所教的不同年级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阐述一下实践过程。    一 运用兴趣教学,激发创新思维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的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情感体验 学习动机 情感共鸣 情感调节    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认识和意志的发展。教师应当善于以情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实现师生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使
做一个教师既应是个好导演,也应是个好演员。在当今的素质教育工作中,能比较形象的方式教学,易记忆,好理解的教学方式是很受同学欢迎的。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如何巧妙应用本学科的特色,让人的身体作为模型进行教学,也是在教学中常考虑的。手能做无数工作,能表达各种心意,舌头虽灵活巧妙,较之也相形见拙。人不但在说话的时候用动作来加强语气和润饰,而且在危急时候甚至用手势来代替说话。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用手的比划,即让“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重大: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一是要注意活动的开放性;二是要注意活动的阶段性;三是要注意活动的综合性;四是要注意活动的实践性。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意义;实施策略    一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只注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是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我们未来的栋梁一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成为焦点。为了能使其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实施起来。  [关键词]心理健康;重要性;学生;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追求越来越高,不应只追求物质上的提高与满足,更应关注我们的精神追求。当今社会人人追求
摘要 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本身蕴涵着教育。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才能很好体现思想政治课的人文价值,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激发政治课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 生活 教育 心灵    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本身蕴涵着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知识。就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来讲,也就是坚持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商课堂效率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联系物理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激趣。  [关键词] 兴趣;“引言”课;求知欲;直观教学;语言;实验;实践;科技制作;模象;情景;物理学家;心理环境    兴趣是使个体积极认识、探索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人类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其对未来活动起准备作用,对正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