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dwer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营造师生间良好的情感氛围。
  首先要让你的学生对你有好感,要使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你。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数学,并逐渐对它产生兴趣。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教师素质要高,包括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不但要有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而且要有渊博的其他相关知识。教师对业务的钻研精益求精,严谨的工作作风,能给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的一个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品行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良好的人格是学生敬佩的基石。
  2.课堂上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将死板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甚至幽默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课堂上语言要生动,而且应配合和谐的形体语言,形体语言是一种最原始的语言,也是一种最为生动吸引人的语言,它能将许多抽象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并且收到较好的效果。
  3.课堂上教师要充满激情,并使学生与你一起参与进来,达到一种共鸣,而激情来自于教师自身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应乐于献身教育事业,把培养人才作为神圣的职责并把爱护学生的真挚情感融入其中。
  4.对学生充满爱心、无私心,既不偏重优生,也不歧视后进生,而是多鼓励关心后进生,正如高尔基所说:“爱孩子是母亲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教师应从点滴做起,关心爱护学生,使师生之间形成真正的情感融合,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反应,即产生“乐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5.课堂要充满活跃、民主激励的气氛。在讲解数学问题时允许别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的不同解法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如果学生的方法较好,则一定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加以表扬和鼓励。课后多进行师生交流,增进师生间的信任度。
  二、从成功的喜悦中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又将给人注入新的活力,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阶梯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摸索学生心理底限,增加数学解析的条条通道,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即使学生偶尔回答还不够准确,解答还不完善,教师也不应有丝毫的责备,而应去发现他们的亮点,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而以成功为动机的学生坚持学习的时间会更长些,即使遇到挫折,也往往会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三、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授课艺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会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奥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教师要开动脑筋,不能拘泥于自己固有的教学风格,被老思路、老方法给束缚,从而陷入僵化的教学模式中。要知道教无定法,然不可无法。一成不变的风格,尽管能使学生少一种适应的过程,却也使学生少了一份新鲜感,长久下去,会使课少几分吸引力。高明的老师会根据需要,在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探索研究,为学生度身量体,设计新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不足,课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分析式教学、讲练结合法,并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和研究,我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指导方针:低起点,高要求,面向全体,突出个体,奠定了“充分暴露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轨迹,通过双边关系,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教学思路,在我的不知不觉的教学示范下,灵活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妙在开窍,教之以法,施之以练,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表达知识技巧。
  四、把握学生心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兴趣是内化过程中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条性、经典性的内容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我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在流畅幽默的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工整清洁的板书、合理恰当的教学顺序的安排等各个方面上下功夫,而且要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通过问题解决来优化学生的知识功能,优化教育功能。G.波利亚指出:“中学数学教学首要任务就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这就需要教师时刻注意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现成的知识,也不应满足于简单地解决一些问题,而应给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课题,促使他们不能单靠已有知识和习惯就可解决,而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当学生跃跃欲试,处于愤悱境地时,教师才去启发、点拨、诱导。反映在课堂上,教师要多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不断产生思维热点,不断使你的课产生高潮。设疑时要在“巧”字上设疑,设疑贵在巧,时机要巧、地点要巧、方法要巧。在“关键”处设疑,设在难点和重点上,在“无疑”处生疑,在学生容易忽视而又与“关键”处相关的平淡处巧设疑难,使学生从未知无疑转化为渐感有疑,从而引起思考。
  五、合理选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来调控学生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上应考虑到能直接给学生不同的感官刺激,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不仅要经常使用一些直观教具,包栝图表、实物、标本,而且要使用一些现代化手段,诸如幻灯、投影仪、录像机、多媒体等。通过教学媒体的使用,可以在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最大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另外,教师可通过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来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应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和发现数学美,体验数学美,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无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总而言之,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教师要树立“人人都能创新”的意识,努力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语文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体现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告诫我们:“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那么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师能否针对学生的情况有效地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能否实
“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当学生具有了探究学习的能力后,他们知道自己到哪里去获取,怎样获取,就不用花很多时间去记忆和操练。从这个意义上讲,强调探究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去参与、体验和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比获取探究的结果更加重要。因此,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把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突出的地位。教学改革也从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
面对作文,许多学生都感到茫然,不知道写什么,或写出的文章毫无味道。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间可以办到的,但如果教法得当,使学生较快地提高写作水平,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那么教师怎样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呢?这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问题,目前在一些中小学作文课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写作兴趣,不注意观察周围事务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有许多印刷品、光盘、录像带,甚至一些网站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许多中小学学生的数学能力仍以分数来衡量,分数仍在家长、学生、教师乃至社会上占不可动摇的位置,成为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新标准明确表明:分数不再是评价学生数学能力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多方面目标的达成与发展状态来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评价。那么,我们作为数学教师,又该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的非智力因素,能促进和推动智力因素的发展。要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务必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把这种培养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穿插介绍数学史上的名人伟
一、一种现象  平时,在批改学生数学作业或批阅学生数学试卷的过程中,教师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就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强调的东西,还不断地有学生做错,尤其是那些学困生。一些年轻气盛的教师有时会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怒火把犯错误的学生找来狠狠训斥一番。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存在的。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可能还会存在。对这种现象进行过深入思考的教师也是大有人在的。这里,我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种较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