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足见写字教学的重要性。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笔者以低段写字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写字质量。
一、存在问题
纵观大背景,再回看小课堂,出现的问题未免令人担忧。
我校是一所城乡交接处小学,课堂上,有不少学生脑袋歪着、本子斜着、手捏着笔尖、眼贴着桌面,姿势极不正确;翻开他们的作业本,有的“龙飞凤舞”,似秋风乍起,吹乱一地稻草;有的或大或小、参差不齐,如丘陵起伏、重山叠嶂;有的胡涂乱抹、错字连篇,像黑云翻墨……书写极不规范。长此下去,这些学生极有可能出现近视、斜肩、驼背、脊椎弯曲等等,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分析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的写字存在这么多问题呢?经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如下。
(一)、内在因素
1.生理发育原因。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都在六周岁左右,其生理发育特点是小肌肉群不发达,特别是手指劲小,控制笔的能力很差。如捏笔位置离笔尖太近,这样导致眼睛是看不到笔尖的运行方向;而歪着头,或扭曲身体,虽看清了笔尖的运行方向,却又导致了坐姿的不正确。
2.认知水平不高。
低段学生知觉的分辨能力较低。比如在识字过程中,小学生只能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于字体非常细微的部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或强化训练就往往会忽略。如自己的“己”,小学生在写时往往写成“已”或“巳”等。
3.有意注意时间不长。
低段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是十分有限的,要让他们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端正地坐在桌前认真地写练,是难以忍受的。这也是儿童认知心理发展未成熟的外部表现。
(二)外在原因
1.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片面追求分数,而忽略写字的习惯培养。有写字课,也往往形同虚设,挪作他用。学校、家长对练字这一问题认识不清。
2.教师的影响。写字教法单一,以讲授为主,以示范为辅,写字课上得索然无味。对学生出现的不良写字习惯未加及时引导与指正。批改作业时,只注重对错,忽视其书写质量,清晰度。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不良的书写习惯。有些老师的字更是歪歪斜斜,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3.电脑的影响。随着人们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书写也越来越漠视。
三、解决策略
针对目前学生写字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六个习惯方面的养成教育:
(一)写字姿势习惯的养成
1.讲清要求,引起重视
为了使学生重视写字姿势,在他们学写字之前,我给他们讲了“唐驼”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姓唐的人,酷爱书法,终于成了一位书法家。但因为不注意姿势,成了一个驼背。后来人们忘记了他的真名,把他称为“唐驼”。这个故事让低段学生对不注意书写姿势的后果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学生练字之前,我把写字姿势的要领“头正、身直、臂开、足平”八个字和“一尺、一拳、一寸”三个一端端正正地写在黑板上,并配上直观的图片,然后逐个讲解示范。为使学生便于掌握,我把“一尺、一寸”这两个较为抽象的内容进行了具体化:要做到书本离眼睛一尺,只要人坐直就可以了;而笔尖到卷笔刀削过的最上边差不多刚好是一寸,手拿到卷笔刀削过的边缘,“手指离笔尖一寸”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有了这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正确的书写姿势。
2.儿歌规范,加强巩固
教学时根据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写字要点,编成他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使他们自觉、愉快地练习写字。
比如我教给的《写字歌》:小朋友,写字啦,花杆铅笔手中拿,拇指食指捏住它,笔身靠在指骨上。师生再接着配合背诵:眼离书本约一尺,胸离桌边有一拳,手离笔尖有一寸,老大老二对对齐,老三后面来帮忙,老四老五都往里,腿放平,脚放正,认真写字心要静。”学生每一次写字之前都边背写字儿歌,边调整姿势,易学、易懂、易记,加上时时提醒、督促,收效甚好。
3.照片抓拍,姿势评定
在写字课上,我注重多对学生书写姿势作评价。姿势正确的学生,不但在课上受到表扬,而且在课后还能得到一朵红花奖励。姿势正确,字又写得好的学生,作业可得优加五角星;姿势不正确的,字写得再好也只能得优。这样一来,学生的观念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对书写姿势的正确与否也越来越重视了。
经常给坐姿和握笔姿势非常正确的同学拍照,展示给大家看。可让家长把正确姿势的拍照放大,贴在孩子书桌前,时时提醒。也可抓拍姿势不正确的,以直观的照片醒目地提醒,使其知耻而后勇。
4.家校合力,共担责任
正确书写姿势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家校配合的结果。教师要向家长讲明写字姿势正确的重要性,要求家长根据家庭情况,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并随时纠正不正确的书写姿势,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二)笔画规范习惯的养成
如果把一个字看成是一部组合巧妙的“机器”,那么,八个基本笔画则是组成“机器”的“零件”。“零件”是否精确,直接关系到“机器”是否能正常运转。为此,对规范、漂亮的基本笔画、笔画的变化及汉字部首进行教学是重中之重。在课堂上,我把八种基本笔画、部首写法结合范字教给学生,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笔笔到位,各个像样。学生有了这样的基础,就能学以致用,逐步写成规范的正楷字。
(三)笔顺规范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写字笔顺极不规范,画倒笔已成了一种常见的通病。
汉字的笔顺是有一定规则的,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决不能随心所欲。掌握了汉字的笔顺,不仅可以提高写字的效率,还容易把字写清楚,写整齐,写美观。所以,当学生一开始描写生字时,教师就必须同步进行笔顺规则的指导。 (四)运笔规范习惯的养成
指导写字不能忽视运笔的训练。要强调一笔一画地写。每一笔的运笔过程,教师要在讲清要领的基础上多做示范。让学生亲眼看到怎样起笔、怎样行笔、怎样收笔;如何提、按、顿、挫;什么叫逆锋,什么叫回锋;轻、重、缓、疾如何把握等。所以教师要少讲解,多示范。对于低段学生,教师尤其要注重手把手挨个儿反复、直接地加以辅导,使学生对如何正确运笔有了具体、规范的体验。
(五)间架结构规范习惯的养成
间架结构如同建房,讲究结构合理、稳固,又要追求造型美观、大方。所以学会间架结构是写好字的根本。汉字的形体特点为方块形,独体字较少,如左右结构的字数量最多,写这类字要求学生做到左、右两部分基本等高,例如“棋”;学生对这部分字掌握好了,也就掌握了汉字的大部分。
(六)写字过程规范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一看二记三写四品五改”的五步写字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一“看”
在学生提笔前,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位置,起笔和收笔的方圆,藏露,笔画的长短、精细、俯仰、斜正、曲直等。让学生养成“整体把握,细致观察”的读帖习惯。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打比方、编顺口溜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记住字的特点。如在“太”字的书写指导中,我故意把“太”字写得很大,把一撇、一捺写得很开,使它们超出田字格,然后问学生:“老师的‘太’字写得好吗?”在学生的回答中,我及时进行总结:“对呀,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其实汉字的每一笔,每一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都是规定好了的,老师的‘太’字写得出了格,多像不守纪律的同学,坐没坐相,站没站样。”通过生动的、富有生活气息和情趣的讲解分析可以使枯燥的写字教学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2.二“记”
当学生记清字形后,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哪些笔画长,哪些笔画短;还要看清字的布局、间架结构。在仔细观察了范字后,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并在范字上用手指描写。
还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结体的一般规律。例如:水、木、米、来……这类字中撇捺的收笔位置总是比竖的收笔位置高,就像伞骨与伞柄的关系——伞柄总比伞骨长……像这类规律是很多的,教师要敏于发现,举一反三,学生才能触类旁通。
3.三“写”
在学生完成前两个环节之后,即可引导学生仿写,写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看准田字格,不随便下笔。一旦下笔,力争一次就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整洁。在学生仿写时,教师要注意随时矫正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方法、运笔情况,字的结构搭配等。对于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评价时要集体矫正;而个别问题应个别辅导,不能轻易放过。
4.四“品”
品字是整个写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自品、互品、师品,建立多维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点评往往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点评要恰当准确,要多用“放大镜”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写得不足的地方,可以委婉地指出,帮助其改进。
5.五“改”
写字教学最后一点应归结到改上去,而且应是及时地让学生在品字之后,一个字一个字,一笔一画地再发现、再改进。改的过程是再完善、再提高的过程。
四、促成习惯
在教学中,除注重以上习惯的养成外,还应进行多形式的激励强化,多方式地辅助来促进习惯的养成。比如在班级开辟专栏,把全班好的写字作品展示出来,营造一种写字的良好氛围;定期在班里进行隆重、规范的班内书法比赛,对优秀者进行奖励,评出“小小书法家”、“写字小能手”,让人人都参与到其中来,在全班掀起写字的热潮。
作为教师,也要改进评估方法,并加大评估范围及力度,把写字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之中,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体现在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之中,并加大相对分值,做到及时总结成效与问题。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洛克在《教育漫谈》中也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提高写字教学质量,应从源头工程抓起,从习惯养成抓起。
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懂得“先入为主”的影响,在教学中注重“效果”,加强“指导”,做到“坚持”,不断“养成”,共同来抓好这提高写字质量的源头工程!
一、存在问题
纵观大背景,再回看小课堂,出现的问题未免令人担忧。
我校是一所城乡交接处小学,课堂上,有不少学生脑袋歪着、本子斜着、手捏着笔尖、眼贴着桌面,姿势极不正确;翻开他们的作业本,有的“龙飞凤舞”,似秋风乍起,吹乱一地稻草;有的或大或小、参差不齐,如丘陵起伏、重山叠嶂;有的胡涂乱抹、错字连篇,像黑云翻墨……书写极不规范。长此下去,这些学生极有可能出现近视、斜肩、驼背、脊椎弯曲等等,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分析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的写字存在这么多问题呢?经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如下。
(一)、内在因素
1.生理发育原因。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都在六周岁左右,其生理发育特点是小肌肉群不发达,特别是手指劲小,控制笔的能力很差。如捏笔位置离笔尖太近,这样导致眼睛是看不到笔尖的运行方向;而歪着头,或扭曲身体,虽看清了笔尖的运行方向,却又导致了坐姿的不正确。
2.认知水平不高。
低段学生知觉的分辨能力较低。比如在识字过程中,小学生只能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于字体非常细微的部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或强化训练就往往会忽略。如自己的“己”,小学生在写时往往写成“已”或“巳”等。
3.有意注意时间不长。
低段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是十分有限的,要让他们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端正地坐在桌前认真地写练,是难以忍受的。这也是儿童认知心理发展未成熟的外部表现。
(二)外在原因
1.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片面追求分数,而忽略写字的习惯培养。有写字课,也往往形同虚设,挪作他用。学校、家长对练字这一问题认识不清。
2.教师的影响。写字教法单一,以讲授为主,以示范为辅,写字课上得索然无味。对学生出现的不良写字习惯未加及时引导与指正。批改作业时,只注重对错,忽视其书写质量,清晰度。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不良的书写习惯。有些老师的字更是歪歪斜斜,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3.电脑的影响。随着人们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书写也越来越漠视。
三、解决策略
针对目前学生写字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六个习惯方面的养成教育:
(一)写字姿势习惯的养成
1.讲清要求,引起重视
为了使学生重视写字姿势,在他们学写字之前,我给他们讲了“唐驼”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姓唐的人,酷爱书法,终于成了一位书法家。但因为不注意姿势,成了一个驼背。后来人们忘记了他的真名,把他称为“唐驼”。这个故事让低段学生对不注意书写姿势的后果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学生练字之前,我把写字姿势的要领“头正、身直、臂开、足平”八个字和“一尺、一拳、一寸”三个一端端正正地写在黑板上,并配上直观的图片,然后逐个讲解示范。为使学生便于掌握,我把“一尺、一寸”这两个较为抽象的内容进行了具体化:要做到书本离眼睛一尺,只要人坐直就可以了;而笔尖到卷笔刀削过的最上边差不多刚好是一寸,手拿到卷笔刀削过的边缘,“手指离笔尖一寸”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有了这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正确的书写姿势。
2.儿歌规范,加强巩固
教学时根据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写字要点,编成他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使他们自觉、愉快地练习写字。
比如我教给的《写字歌》:小朋友,写字啦,花杆铅笔手中拿,拇指食指捏住它,笔身靠在指骨上。师生再接着配合背诵:眼离书本约一尺,胸离桌边有一拳,手离笔尖有一寸,老大老二对对齐,老三后面来帮忙,老四老五都往里,腿放平,脚放正,认真写字心要静。”学生每一次写字之前都边背写字儿歌,边调整姿势,易学、易懂、易记,加上时时提醒、督促,收效甚好。
3.照片抓拍,姿势评定
在写字课上,我注重多对学生书写姿势作评价。姿势正确的学生,不但在课上受到表扬,而且在课后还能得到一朵红花奖励。姿势正确,字又写得好的学生,作业可得优加五角星;姿势不正确的,字写得再好也只能得优。这样一来,学生的观念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对书写姿势的正确与否也越来越重视了。
经常给坐姿和握笔姿势非常正确的同学拍照,展示给大家看。可让家长把正确姿势的拍照放大,贴在孩子书桌前,时时提醒。也可抓拍姿势不正确的,以直观的照片醒目地提醒,使其知耻而后勇。
4.家校合力,共担责任
正确书写姿势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家校配合的结果。教师要向家长讲明写字姿势正确的重要性,要求家长根据家庭情况,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并随时纠正不正确的书写姿势,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二)笔画规范习惯的养成
如果把一个字看成是一部组合巧妙的“机器”,那么,八个基本笔画则是组成“机器”的“零件”。“零件”是否精确,直接关系到“机器”是否能正常运转。为此,对规范、漂亮的基本笔画、笔画的变化及汉字部首进行教学是重中之重。在课堂上,我把八种基本笔画、部首写法结合范字教给学生,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笔笔到位,各个像样。学生有了这样的基础,就能学以致用,逐步写成规范的正楷字。
(三)笔顺规范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写字笔顺极不规范,画倒笔已成了一种常见的通病。
汉字的笔顺是有一定规则的,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决不能随心所欲。掌握了汉字的笔顺,不仅可以提高写字的效率,还容易把字写清楚,写整齐,写美观。所以,当学生一开始描写生字时,教师就必须同步进行笔顺规则的指导。 (四)运笔规范习惯的养成
指导写字不能忽视运笔的训练。要强调一笔一画地写。每一笔的运笔过程,教师要在讲清要领的基础上多做示范。让学生亲眼看到怎样起笔、怎样行笔、怎样收笔;如何提、按、顿、挫;什么叫逆锋,什么叫回锋;轻、重、缓、疾如何把握等。所以教师要少讲解,多示范。对于低段学生,教师尤其要注重手把手挨个儿反复、直接地加以辅导,使学生对如何正确运笔有了具体、规范的体验。
(五)间架结构规范习惯的养成
间架结构如同建房,讲究结构合理、稳固,又要追求造型美观、大方。所以学会间架结构是写好字的根本。汉字的形体特点为方块形,独体字较少,如左右结构的字数量最多,写这类字要求学生做到左、右两部分基本等高,例如“棋”;学生对这部分字掌握好了,也就掌握了汉字的大部分。
(六)写字过程规范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一看二记三写四品五改”的五步写字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一“看”
在学生提笔前,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位置,起笔和收笔的方圆,藏露,笔画的长短、精细、俯仰、斜正、曲直等。让学生养成“整体把握,细致观察”的读帖习惯。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打比方、编顺口溜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记住字的特点。如在“太”字的书写指导中,我故意把“太”字写得很大,把一撇、一捺写得很开,使它们超出田字格,然后问学生:“老师的‘太’字写得好吗?”在学生的回答中,我及时进行总结:“对呀,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其实汉字的每一笔,每一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都是规定好了的,老师的‘太’字写得出了格,多像不守纪律的同学,坐没坐相,站没站样。”通过生动的、富有生活气息和情趣的讲解分析可以使枯燥的写字教学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2.二“记”
当学生记清字形后,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哪些笔画长,哪些笔画短;还要看清字的布局、间架结构。在仔细观察了范字后,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并在范字上用手指描写。
还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结体的一般规律。例如:水、木、米、来……这类字中撇捺的收笔位置总是比竖的收笔位置高,就像伞骨与伞柄的关系——伞柄总比伞骨长……像这类规律是很多的,教师要敏于发现,举一反三,学生才能触类旁通。
3.三“写”
在学生完成前两个环节之后,即可引导学生仿写,写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看准田字格,不随便下笔。一旦下笔,力争一次就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整洁。在学生仿写时,教师要注意随时矫正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方法、运笔情况,字的结构搭配等。对于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评价时要集体矫正;而个别问题应个别辅导,不能轻易放过。
4.四“品”
品字是整个写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自品、互品、师品,建立多维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点评往往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点评要恰当准确,要多用“放大镜”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写得不足的地方,可以委婉地指出,帮助其改进。
5.五“改”
写字教学最后一点应归结到改上去,而且应是及时地让学生在品字之后,一个字一个字,一笔一画地再发现、再改进。改的过程是再完善、再提高的过程。
四、促成习惯
在教学中,除注重以上习惯的养成外,还应进行多形式的激励强化,多方式地辅助来促进习惯的养成。比如在班级开辟专栏,把全班好的写字作品展示出来,营造一种写字的良好氛围;定期在班里进行隆重、规范的班内书法比赛,对优秀者进行奖励,评出“小小书法家”、“写字小能手”,让人人都参与到其中来,在全班掀起写字的热潮。
作为教师,也要改进评估方法,并加大评估范围及力度,把写字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之中,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体现在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之中,并加大相对分值,做到及时总结成效与问题。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洛克在《教育漫谈》中也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提高写字教学质量,应从源头工程抓起,从习惯养成抓起。
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懂得“先入为主”的影响,在教学中注重“效果”,加强“指导”,做到“坚持”,不断“养成”,共同来抓好这提高写字质量的源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