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涯教育应该是贯穿于学生所有学习历程的重要教育工作。从国外经验看,从幼儿阶段就开始的生涯教育在不同的学段有着不同的目标、任务、内容和形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生涯发展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本期专栏所刊用的两篇文章均来自一线的生涯教育经验与思考,希望能给教师带来启发。
【关键词】生涯教育;探究型课程;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4-0049-03
【作者简介】1.周晔,上海市文来中学(初中部)(上海,201101)课程信息部主任,高级教师;2.黄莉莉,上海市文来中学(初中部)(上海,201101)心理健康教师,高级教师。
一、“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的实施方式
探究型课程,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學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探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1]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自我及外部社会有极大的好奇与研究热情,“生涯探索”课程研究的课题是每一个独特而丰富的个体自身,以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轴为线索,融合问题情境下的自我探索和分享交流,以体验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推进研究。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展开教学活动。
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环境、氛围或背景。问题情境是学习者觉察到的一种有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的心理困境。[2]“生涯探索”的问题情境以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为主,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景,激发其内在驱动力,自觉进行探索。如“心中的桃花源”“鬼屋游园会”等情境,供学生分析“实践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型”这六大职业倾向的具体特点,对照心理测试结果,学生能更客观地分析自身的职业倾向性。
示例:“心中的桃花源”设置的情境是“假如你现在有一年以上的空档,正计划着前往一处新开发的岛屿群生活。那里有六个各具特色、风情不同的岛屿,而你的时间充裕,可以安排前往其中三个岛屿停留一阵子。现在请仔细浏览这六个岛屿的特色,想象一下,你期待未来在哪一个岛屿上生活,哪一个岛屿是你心中的桃花源。”
2.开展以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活动。
探究型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探究,表现为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寻找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得出结论与发现,本质上是一种归纳式的思维方式。而在“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中,注重从时空等多种维度收集有关“我”的信息,从而完成对自己的探索,形成对自己过去及现在的整合并预想未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如“特质苹果树”活动,主要是通过形象化比喻让学生打开记忆及感受的阀门,用心体会“我是怎样的人”;整合自己和小组成员或其他重要他人的意见形成对自己当下特质的判断,配合“约哈利窗”“四个我”的概念,进行分类、自我分析、挖掘四个我的关联等等。
示例:“特质苹果树”的活动要求是“在特质苹果树圈出自己的三个特质并注明理由;请四位朋友分别写出自己的三个特质(朋友的范围越广越好)。结合“约哈利窗”梳理四个我:公开的我、盲目的我、私密的我、潜在的我。
3.构建学生生涯探索手册。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探究型课程学习包应运而生,它能够反映学生探究课学习的全过程,呈现其合作学习的历程。以此为思路,“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形成了学生人手一份的生涯探索手册,更注重个性化,也呈现整个体验式、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这本手册涵盖了各类生涯探索学习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具体状态,为学生进一步反思构建生涯意识并发展生涯规划能力提供参照,也为班主任了解学生、家长咨询孩子情况提供依据。
二、“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的设计框架
根据金斯伯格(Ginzberg,E)的生涯发展理论,青年期生涯发展有三个阶段:空想期、兴趣期、能力期。因此“生涯探索”课程设计以自我探索、发展兴趣为重心,并适度结合过往的空想期和未来的能力期。这个时期生涯教育的重点与要素是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具体包括:第一,对个人特质的澄清与了解。一方面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理想的我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另一方面,思考过去是如何造就如今的性格,自己又将如何塑造性格去主动开拓未来生涯。第二,对个人喜好的了解与澄清。我有哪些兴趣?我最感兴趣且愿积极从事的工作有哪些?我如何培养或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第三,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在满足不同人生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任务与挑战。自己初步预设在什么时期做好一些什么准备,扮演好什么样的角色,可能既反映了自己看重的东西,也提醒自己该有的能力准备。第四,对个人价值观的了解与澄清。青少年的价值观发展还是处于初步萌芽阶段,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梳理,辅助未来的职业选择。
以此为逻辑线索,八年级“生涯探索”课程的初步设计框架为八个主题的活动,旨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特质,领会生命各阶段的影响、相应角色意义及背后所需的准备,澄清价值观,了解自身兴趣与职业的关联,初步认识职业世界等,详见表1。
表1 “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的设计框架
同时,在课堂中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学习体验活动只是众多方法中的几种,未来还有很大变化和无限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智慧,人生会各有精彩。
三、“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的实践反思
1.发展客观化的自我认识能力。
在完成“特质苹果树”等活动中,学生既能发现自身正向的特质,并思考这些特质对自己和同伴带来的积极影响,如积极、乐观、乐于助人、幽默等,能通过负向的特质反思可能的不足,如害羞。可见,“生涯探索”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我。
2.把握“优缺点”以增强认同感。
在学生分析自我特质等各类信息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放下包袱、就事论事,去除贴标签陋习。一方面,学生会意识到觉察自己的意义,发掘自身的闪光点;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接纳自身的缺点,以认同自我的态度去发展自身的社会适应性。
【关键词】生涯教育;探究型课程;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4-0049-03
【作者简介】1.周晔,上海市文来中学(初中部)(上海,201101)课程信息部主任,高级教师;2.黄莉莉,上海市文来中学(初中部)(上海,201101)心理健康教师,高级教师。
一、“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的实施方式
探究型课程,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學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探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1]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自我及外部社会有极大的好奇与研究热情,“生涯探索”课程研究的课题是每一个独特而丰富的个体自身,以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轴为线索,融合问题情境下的自我探索和分享交流,以体验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推进研究。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展开教学活动。
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环境、氛围或背景。问题情境是学习者觉察到的一种有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的心理困境。[2]“生涯探索”的问题情境以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为主,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景,激发其内在驱动力,自觉进行探索。如“心中的桃花源”“鬼屋游园会”等情境,供学生分析“实践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型”这六大职业倾向的具体特点,对照心理测试结果,学生能更客观地分析自身的职业倾向性。
示例:“心中的桃花源”设置的情境是“假如你现在有一年以上的空档,正计划着前往一处新开发的岛屿群生活。那里有六个各具特色、风情不同的岛屿,而你的时间充裕,可以安排前往其中三个岛屿停留一阵子。现在请仔细浏览这六个岛屿的特色,想象一下,你期待未来在哪一个岛屿上生活,哪一个岛屿是你心中的桃花源。”
2.开展以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活动。
探究型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探究,表现为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寻找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得出结论与发现,本质上是一种归纳式的思维方式。而在“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中,注重从时空等多种维度收集有关“我”的信息,从而完成对自己的探索,形成对自己过去及现在的整合并预想未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如“特质苹果树”活动,主要是通过形象化比喻让学生打开记忆及感受的阀门,用心体会“我是怎样的人”;整合自己和小组成员或其他重要他人的意见形成对自己当下特质的判断,配合“约哈利窗”“四个我”的概念,进行分类、自我分析、挖掘四个我的关联等等。
示例:“特质苹果树”的活动要求是“在特质苹果树圈出自己的三个特质并注明理由;请四位朋友分别写出自己的三个特质(朋友的范围越广越好)。结合“约哈利窗”梳理四个我:公开的我、盲目的我、私密的我、潜在的我。
3.构建学生生涯探索手册。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探究型课程学习包应运而生,它能够反映学生探究课学习的全过程,呈现其合作学习的历程。以此为思路,“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形成了学生人手一份的生涯探索手册,更注重个性化,也呈现整个体验式、探究式学习的过程。这本手册涵盖了各类生涯探索学习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具体状态,为学生进一步反思构建生涯意识并发展生涯规划能力提供参照,也为班主任了解学生、家长咨询孩子情况提供依据。
二、“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的设计框架
根据金斯伯格(Ginzberg,E)的生涯发展理论,青年期生涯发展有三个阶段:空想期、兴趣期、能力期。因此“生涯探索”课程设计以自我探索、发展兴趣为重心,并适度结合过往的空想期和未来的能力期。这个时期生涯教育的重点与要素是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具体包括:第一,对个人特质的澄清与了解。一方面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理想的我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另一方面,思考过去是如何造就如今的性格,自己又将如何塑造性格去主动开拓未来生涯。第二,对个人喜好的了解与澄清。我有哪些兴趣?我最感兴趣且愿积极从事的工作有哪些?我如何培养或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第三,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在满足不同人生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任务与挑战。自己初步预设在什么时期做好一些什么准备,扮演好什么样的角色,可能既反映了自己看重的东西,也提醒自己该有的能力准备。第四,对个人价值观的了解与澄清。青少年的价值观发展还是处于初步萌芽阶段,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梳理,辅助未来的职业选择。
以此为逻辑线索,八年级“生涯探索”课程的初步设计框架为八个主题的活动,旨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特质,领会生命各阶段的影响、相应角色意义及背后所需的准备,澄清价值观,了解自身兴趣与职业的关联,初步认识职业世界等,详见表1。
表1 “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的设计框架
同时,在课堂中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学习体验活动只是众多方法中的几种,未来还有很大变化和无限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智慧,人生会各有精彩。
三、“生涯探索”探究型课程的实践反思
1.发展客观化的自我认识能力。
在完成“特质苹果树”等活动中,学生既能发现自身正向的特质,并思考这些特质对自己和同伴带来的积极影响,如积极、乐观、乐于助人、幽默等,能通过负向的特质反思可能的不足,如害羞。可见,“生涯探索”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我。
2.把握“优缺点”以增强认同感。
在学生分析自我特质等各类信息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放下包袱、就事论事,去除贴标签陋习。一方面,学生会意识到觉察自己的意义,发掘自身的闪光点;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接纳自身的缺点,以认同自我的态度去发展自身的社会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