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中考探究题 体验创新与实践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ke11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中考复习功效,有经验的老师通常要认真研究前一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从新题中选取典型的,尤其是科学探究题,充实例题或训练题中,使之更具时代性、针对性。然而实际操作中发现,有些题目可能命题人受到种种因素的束缚,存在着在一些知识点上挖掘的深广度不够,甚至有些题不够严谨而酿成失误的情况。笔者以为,在精选题目时,要认真钻研并加以改编,形成体现学情、教情的题目加以利用,真正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本文以几道经过改编后的2010年中考题为例并加以剖析。供同仁教学中借鉴。
  例1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明选择了如图1的装置,把小卡片两端细线绕过滑轮,并挂上钩码。
  (1)实验中选择小卡片的目的是_____小卡片的重力;
  (2)探究两个力大小关系时,应改变细线两端_____,观察小卡片是否平意。
  (3)为了探究两个平衡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进行如下操作:_____,松手后观察小卡片是否平衡。
  (4)小卡片在二力作用下平衡时,小明用剪刀从卡片中央剪断,观察一分为二的卡片是否平衡,这是为了研究_____。
  (5)小明通过上述探究,得出了二力平衡的条件,你认为科学吗?_____;请简要说明:_____(画波浪线的为改编所添加的内容(下同))
  说明 本道题选自“宿迁”题改编,笔者以为原题命题人是通过考查实验细节,引导教学走上“真实验,真探究”的正确道路。由于受到整份试卷知识覆盖面要求的限制,只能考查部分细节。为弥补这一不足,笔者原题的(1)、(2)问放开了原束缚学生表述的限制;增加了(3)、(4)问,让学生从实验操作、研究目标变换角度回答相关问题;(5)问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使实验探究显得更加完美无缺。
  分析与解 (1)问小卡片是为了忽略(或不计)小卡片的重力,保证在二力作用下进行。(2)问改变细线两端所挂钩码的个数,观察得到小卡片平衡时的两力大小条件。(3)问为探究二力平衡是否在一线上,操作方法是将小卡片转过一定角度,使两个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松手后观察小卡片是否平衡。(4)问用剪刀将卡片从中剪断,观察运动情况,这是为了研究两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5)问是当学生认真审视前面所做的各项探究,对位出:等值、共线、同体时,发现缺少“反相”的探究后,因而得到不够科学的结论,阐明还需探究“反向”,即将两等大的作用力改为同向,观察是否平衡。
  需赘述的是原题中(2)问的选择提示,“翻转”或“旋转”极易误导学生失误(两力在一线上平衡时,若绕该线转动为“旋转”,就应选“翻转”)。
  例2 在观察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实验探究活动中,小明是将大小不等的纸锥由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如图a)。
  1.(1)小祥由图a的位置,就能比较出纸锥运动的快慢,他的比较方法是
  ;
  (2)小莉是观察大小纸锥着地的先后来判定的,她的比较方法是_____:
  (3)小翠观察的更为细致,她能说出大小纸锥在图a的瞬间位置时两纸锥的速度大小。你能说出她是通过观察到_____现象得出的结果。
  (4)你认为让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来比较整个下落过程的运动快慢,上述最科学的方法是_____,其中的理由是_____。
  2。小芳在做上述实验时,用闪光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如图b)
  (1)由图b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D 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_m/s。
  (2)由图b猜想,下落过程中纸锥所受阻力的变化情况是_____;阻力与纸锥下落过程中的速度关系是_____。
  (3)小组问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_____,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你选其中一个因素,并写出做法是_____。
  说明
  本道题选自“南通”题改编,原题命题人是以苏科版教科书上“活动5.5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为背景材料,在观察闪光照片的基础上,运用速度的定义,确认纸锥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并对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进行了探究。改编后的题目,1.(1)问考查了课本上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研究方法,尤其是(3)问中相对运动知识的具体运用;(4)问中的实验评价所蕴含着对平均速度的正确理解;2.(2)问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运用物理思想,研究方法,将二力平衡运动与力的关系有机的加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含金量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较大的益处。
  分析与解 1.(1)问,由图a位置,比较出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相同时间比路程。(2)问依据落地的先后比较方法是相同路程比时间。(3)问则是观察大小纸锥距离瞬间的变化情况。若变小,小纸锥此刻运动快,反之则大纸锥运动快。(4)问是从同一高度下落,比较全程运动的平均快慢,显然选方法(2)最科学,理由是方法(2)是反映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
  2.(1)问中纸锥的下落速度是先变大后不变;A、B间匀速,由下落距离及对应时间,求得最大速度为16 cm/s。(2)问,因纸锥只受二力,即纸锥重G与所受空气阻力,先加速说明合力向下,后匀速说明合力为O,故纸锥所受阻力是先变大后不变;阻力与纸锥下落速度的关系是阻力随纸锥下落速度的增大而变大。(3)问中的第①小问,影响下落的最大速度通常有纸锥重G、纸锥外形的大小两因素;第②小问的实验设计参见“南通”卷参考答案即可。
  例3 如图3所示是有关浮力的小实验:
  (1)在薄塑料袋中装满水并扎紧。用弹簧测力计将它提起后静止。由图3(a)可知水袋所受重力的大小_____N;将水袋慢慢浸入水的过程中(不碰容器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渐渐变_____,说明水袋受的浮力渐渐变_____;当水袋全部浸没水中时(不碰容器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N,此时水袋所受浮力的大小为_____N。
  (2)结合实验进行推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写出两条):①_____;②_____。
  (3)该实验能否得出F=pgV的结论?为什么?
  说明 本题选自“泰州”卷改编,原题中的(2)问是:结合实验进行推理,说明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笔者以为单凭上述实验现象推理得出结论是欠科学的;原题中的(3)问是:该实验能否全面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为什么?这一问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是:不能。因为阿基米德原理对气体也适用,而此实验不足以说明“浸在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等于它排开气体的重力”。笔者认为,学生单凭对“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中”的记忆就能回答出该结论,这不是失去考查学生能力的功能了吗?为此笔者紧扣实验过程,让学生分析实验 现象,总结、评价得出结论。体现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科学素质。
  分析与解 (1)4.6;小;大;0;4.6。(2)①定性得到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或排开水的重力)越大,所受浮力越大;②物体浸没时,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开水的重力大小,即F浮=pgV。(3)不能。理由有两个①单由浸没在水中时的特殊个案只能得出:物体浸没在水中时,F=pgV(即便是特例,在其它液体中,也没有实验支撑)。②物体部分浸入水中,只有定性关系,未能定量证实。
  例4 【探完名称】探究水对磁的影响
  【提出问题】声波可以穿过空气,也可以穿过水,并且声波在水中要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那么磁呢?水对磁强弱有影响吗?
  【进行猜想】宪宪认为水对磁没有影响。
  【设计并进行实验】宪宪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实验:
  (1)在烧杯底放一枚小铁钉,放松绳子把绑着的磁铁缓慢下放,让磁铁逐渐靠近小铁钉,在小铁钉刚能被吸起的瞬间停止下放,且在绳子末端所对应的支架处用小胶带做好标记(图中A点)。
  (2)拉动绳子提起磁铁,把小铁钉从磁铁上取下,准确地放回杯底原位置。
  (3)往杯内倒入适量水后,缓慢下放磁铁浸入水中,当_____时停止下放,记下绳子末端所到达的位置。
  (4)如果这两次绳子末端所到达的位置不变,探究结论是_____,理由是_____。
  (5)本次探究活动中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其中控制不变的因素主要有:______.
  说明
  本道题选自“江西”题,笔者以为原中考题构思精巧,独具匠心,尤其是(4)问中,将两次绳子末端位置恰好设计成同一位置,其用意就是为了干扰(5)问的选取,体现了能力的考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4)问所提供的答案是,磁铁浸入水中,设想出当刚好能吸起铁钉时,绳子末端所到达位置不变,说明水对磁的强弱没有影响,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分析与解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阶段探究物理问题的最常用方法,本题着重是考查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参考答案是:(3)问当磁铁刚能吸起铁钉时停止下放。(4)问若依据题设条件,结论是水会减弱磁铁磁性的强度,理由是:放入水后,铁钉因受到水的浮力,因而得到磁铁的吸引力变小了。(5)问中控制不变量的因素有①同一磁铁;②同一小铁钉;③小铁钉的初始位置。
  上述四例,乃笔者一隅之识,然而“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故不惴方家之讥,谨陈以为引玉之砖。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加聪明。”物理教学不仅仅传递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科学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讲,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学生在初中阶段刚接触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非常必要。  科学思维内容很丰富,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等效思维谈一些尝试性体会。  “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