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惧在心口难开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j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选择性缄默;系统脱敏;初中生
  一、背景资料
  求助者:小静(化名),女,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成绩中等,身体健康,无明显躯体症状。在班主任的陪同下前来求助。
  (一)班主任陈述
  小静小学的时候在学校就不和任何人说话,只和父母有言语沟通。父母曾带其去杭州某医院就诊,诊断为选择性缄默症,即患儿在某些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如学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环境等)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场合言语正常的临床综合征。小静曾服用一段时间的药物,但是没有效果。
  小静学习努力,成绩中等,在班上有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通常用纸笔与之进行交流。老师上课让她回答问题时,小静常沉默以对。久而久之,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小静难以理解,在常人看来,轻而易举的说话在小静这里却难于上青天。
  (二)咨询师观察
  小静走进咨询室的时候,衣着整齐,面部没有明显的表情,双唇紧闭,双手不知如何摆放,能看出她内心惶恐不安。与她打招呼时,她点点头,双唇却更加紧闭,低头沉默不语,双手揉搓衣角。
  二、初步诊断与方案制定
  (一)初步诊断
  据DSM-IV诊断标准: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中需要说话的时候不说话,但在其他场合却能说话;已成为儿童学习和社会交往的严重障碍;此种症状至少持续1个月。确定小静为选择性缄默症。
  小静并不是拒绝说话,而是因为担心与人沟通有困难,产生了无力感,且有痛苦不堪的感觉。在学校或其他的社会情境中又必须以言语沟通,在这种压力、焦虑与畏惧交杂的情境下,小静用不说话、神情漠然、眼神闪躲以及不反应等作为其沟通的方式。教师和同学对小静的误解又强化了她焦虑的感受和逃避沟通的行为。
  (二)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经过与小静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如下:调整认知方式,转变观念,缓解焦虑情绪,逐步能够在不同情境中与他人进行言语交流。
  (三)咨询方案
  咨询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咨询关系的建立和诊断评估阶段、咨询干预阶段、巩固与评估结束阶段。第一阶段,了解小静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形成过程,与小静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第二阶段,根据上一阶段的辅导结果,使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技术进行辅导;第三阶段,进一步巩固咨询效果,总结整个咨询过程,评估咨询效果,引导其将咨询中学会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结束咨询。
  三、咨询过程
  (一)第一阶段
  1.目标
  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运用真诚、同理心、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技术,营造良好的咨询氛围,取得小静的信任。
  2.咨询概述
  一开始的咨询过程中,我只能问一些能够让小静用点头和摇头来回答的问题。我问她想不想和他人进行交流,用手指的数量来表示,“10”代表非常想,“0”代表一点也不想。她伸出双手,表示非常想和他人进行交流。在问及对自己想和他人交流却不能说出话来有多苦恼时,仍旧让她用手指的数量表示,“10”代表非常苦恼,“0”代表一点也不苦恼。她再次伸出双手,表示她非常苦恼。
  我尝试着鼓励她开口说话,哪怕发出一点点声音,可是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我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取得小静的信任,越是希望她说话,越会激起她内心的紧张与不安。于是我让她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纸上,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交流。
  她在纸上写得最多的是她在学校感受到的压力和遇到的烦恼,通过每次的倾听和共情,我逐渐与她建立起信任、安全的关系。直到有一次,她突然在纸上告诉我,她准备下次来的时候和我说话。
  3.分析
  在本阶段,咨询师采用倾听、具体化和同理心等咨询技术,让小静自由地倾诉在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最终走进了小静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她的接纳和信任,为下一阶段的心理干预打下了基础。
  (二)第二阶段
  1.目标
  找出小静缄默的原因,通过辅导,小静能够在咨询室中与咨询师进行无障碍言语沟通。
  2.咨询概述
  在和小静的交流中,咨询师发现:当需要和他人交流时,小静通常都会感到焦虑和紧张,感觉要说的话卡在喉咙里,非常难受,而别人的不理解又给她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对外界的评价和反馈非常敏感,曾偶然听到同学说她的声音不好听,使得小静更加不愿意说话。
  根据小静的情况,我首先采取了系统脱敏技术,基本步骤为:学会肌肉放松—构建焦虑等级—实施脱敏,具体过程如下。
  (1)学习肌肉放松
  我先教会小静肌肉放松的程序,并要求她回去后每天练习,直到能自如地放松自己的身心状态。
  (2)构建焦虑等级
  与小静一起讨论各种让她焦虑的情景,并根据焦虑程度的高低抽取若干情境作为焦虑事件,将它们排成一个层级。
  焦虑事件层级
  编号 焦虑程度(SUD) 事件
  1 5 独自朗读课文
  2 10 和父母聊天
  3 20 和好朋友单独在一起聊天
  4 30 能够回答陌生人的提问
  5 40 通过qq语音与咨询师交流
  6 50 与咨询师在咨询室当面交流
  7 60 在学校遇到熟识的同学能够打招呼
  8 70 在学校遇到自己的老师能够打招呼
  9 80 课间休息时能够与旁边同学闲谈
  10 90 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回答老师提问
  11 100 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并有目光接触
  (3)实施脱敏
  脱敏常用方式有两种:想象脱敏和现实脱敏。由于条件限制,对小静主要进行想象脱敏。
  首先让小静进行肌肉放松,同时想象一个让其能够放松的情境。在小静身心完全进入放松状态后,我念出第一个焦虑事件(SUD为20以上的事件),要求小静尽可能真实地想象自己置身于那一情境之中,在头脑里保持这一清晰的意象,直到开始感到焦虑紧张。与小静约定好感到紧张后就竖起食指示意咨询师。我发现后,就会让小静停止想象,并报告刚才体验到的焦虑程度值。   对于小静是否完成了脱敏的判断指标有两个:一个是小静保持想象的时间,如果超过30秒而无示意,意味着她不太紧张,已经完成脱敏;另一个指标是报告焦虑值,连续2~3次,焦虑值下降到20以下,则认为脱敏完成。
  每次脱敏治疗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在确认小静对一个事件已经不再感到紧张后才进行下一个事件的脱敏。
  经过数次的脱敏训练,并鼓励小静在现实情境中运用从想象脱敏学到的反应来应对实际情境,小静能够在咨询室和咨询师比较自如地进行交流,在咨询室之外与同学交流的次数也逐渐增多。
  3.分析
  在本阶段,咨询师主要运用了系统脱敏的技术,帮助小静减轻了在现实交流情境中的焦虑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三)第三阶段
  1.目标
  继续鼓励和强化小静与他人进行言语交流,并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评估咨询效果,做好结束咨询的准备。
  2.咨询概述
  在小静能够与咨询师进行言语交流后,咨询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倾听者,给予小静心理支持。接下来的会面中,小静和我谈班主任对她的误解,谈学习上的压力,谈在学校中遇到的不开心的事情,谈她某一天和某个陌生人说话。如果感觉到小静没有强烈的说话动机和需要,我也不会向她施加压力,而是耐心等待,甚至允许她重新用纸笔和我交流。
  有一次她在QQ上对我说:“我今天在那个伟大而又神圣的阅览室里跟人说话了,我说了!真的!说了的!我算了一下,一共说了12个字,哈哈,我够天才吧?进步很快吧?”
  就是这样的点滴进步,让她对自己逐渐积累了信心。每次我都会表达我的喜悦和对她的肯定,强化她与别人交流的意愿。
  直到有一天在网上与她进行会谈时,我惊喜地发现,改变已经从量变到了质变。
  我:现在说话还觉得困难吗?
  小静:不觉得啊。
  我:真开心!
  小静:补习班老师说我在这里算话多的。有一段时间的确话很多,现在还稍微控制一下了。
  我:那如果你到了高中,还会和其他人说话吗?
  小静:肯定说啊。
  我:不再怕班里有你认识的同学了吗?
  小静:我们班有4个人听到过我的声音了呢!
  我:你上了高中以后,哪天回来跟我说你在高中很正常地说话了。
  小静:好,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3.分析
  咨询结果显示,小静的选择性缄默症已得到有效解决,并能将咨询中的收获运用到现实的人际环境中。
  四、咨询效果评估
  咨询师评估:经过这几次的观察和比较,以及后续的回访,发现咨询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明确感觉小静能比较自如地和他人交流,也表达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与他人说话的意愿。
  自我评估:现在感觉和别人说话没那么难了,也不会那么紧张了,和很多从未说过话的同学都开始有交流,补习班的老师还批评我话太多。
  他人评估:许多同学反映小静开始和自己说话了,感觉她说话的声音还挺好听的,觉得她说话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复杂的行为障碍,基本上患者听说能力与发音器官并无问题,但面临特定的社会情境或人物时会沉默不语,只要换了他们感觉安全、舒适及可放松的场合时,便又可正常地与人进行沟通。
  在和小静为期一学年之久的会谈过程中,我一直以倾听的姿态、理解的态度为小静创造一个让她能够感觉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不强求小静开口说话,而是运用点头、摇头、手势或纸笔对谈等方式进行沟通,逐渐找到了小静选择性缄默的主要原因——焦虑障碍。只要小静学习生活中出现与他人说话的事件,我就立即给予奖励和强化,以此增强小静说话的意愿。
  回顾这个将近一年之久的案例,我体悟到,辅导选择性缄默症的学生需有耐心,不能强求立竿见影。即使他们仍然沉默不语,但改变也在慢慢地发生。
  有人说教育应该是慢的艺术,心理辅导又何尝不是呢?心理辅导犹如一段旅程,我则是学生旅途上的一位陪伴者,无法直接让她走出眼前的这片荒漠。我有时跟随着她,让她带我去她想去的地方;有时又带领着她,带她走出眼前的迷途;有时和她携手一起,共同面对旅途的风暴和迷雾。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舜水中学,宁波,31540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其他文献
外婆家的门前是一片湖水。这片湖水像是外婆家的一把大锁,要想去外婆家,就得用渡船去打开它。四十多年前,母亲带着我站在湖岸边喊渡的情景,早已成为挂在脑子里不能摘下的一枚发涩的果子。  我依稀记得的第一次喊渡,是坐在母亲的箩筐里。我的家相距外婆家大约十几里地。但当时只有几岁的我是无法走到外婆家的。母亲便找来两只箩筐,一只装着我,一只压上一块大石头。母亲还瞒着父亲,去菜园摘下几根黄瓜和一把豆角,放在石头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要求,进行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目前,我们在重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教学外,还新加了地方课程(即乡土教材)的教育。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灵活教学乡土教材,能扩展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  金华历来是个历史悠久、文人荟萃的地级市,有美丽的山水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风俗等
也许所有英年早逝的天才都免不了被误解的命运。生前他们的杰作已经备受争议,死后更只能任人评说。然而,若一部作品在作者去世后仍不断地激发争论和思考,而不是被盖棺论定、安然进入学术史或思想史,也未尝不是一件令人感到安慰的事:这是对作者短暂生命的补偿,是其不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最好见证。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以下简称《儒教中国》)就是这样一部著作,他在其中所提出的那些重要问题,直到今天仍是任何
一九三五年,冼星海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回到祖国,目睹和感受到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耻辱,百姓苦难的境遇。他刚回到家不久就再次告别老母亲,奔赴前线。在北上抗日的征途上,他给母亲写信:“只有赶走了敌人,才是惟一的出路!为了大我,必须要牺牲小我,才有大我的安定!”他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纵笔谱写抗日歌曲。冼星海“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抗战救亡的歌声”。  据见证了《黄河大合唱》的整个创作过程并担任《
[关键词] 生命教育;小学高段;实践研究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我们把课堂教学的研究主题确定为以下几个:“生命的快乐——人际引导”“生命的呵护——成长与性”“生命的勇气,生命的坚强,生命的价值——认识自我,自信生活”“生命的探索,生命的潜能开发”“生命的感恩,生命的祭奠”“生命的追求——学习情绪心理辅导”,开展教学研究设计。   1.开发生动有趣、意义
关键词:学霸;留守儿童;隐喻故事;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3-0076-03  一、案例概况  考试对于这位学霸A同学来说,真如同儿戏一般,稍微花点时间和精力就能达到他的考试目标,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硕士研究生都是这样。来接受咨询的学生中,有不少人被发现是有巨大潜力未被发现的或者是受伤的天才,可惜他们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被困住了,
大城市房价高、房租贵,很多年轻人只能选择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居住,甚至跨城居住。在工作地和居住地之间往返的“通勤”时间不仅占用了休息时间,还会影响工作和生活,降低幸福感和满意度。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66名在大城市工作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3%的受访大城市青年上班族被通勤不便的问题所困扰,交通拥堵、耗时长和距离远是受访青年面临的三大通勤难题。 93.3%受访青年被通勤
从教育部出台的“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源源不断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就能看得出来,在中国社会,“考”仍是永远的法宝。  招生考试政策能够给中国足球的青少年基数带来提升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从过去孩子们积极参加的奥数就能看出来,只要涉及招生考试,肯定会有一批家长逼着自己的孩子去趋之若鹜地踢足球。  但这就能让中国足球的水平因此而提升吗?恐怕无法给出乐观的答案。因为他们踢足球只是为了挣分
《读书》一九九五年第十期上《政治冷漠是不是坏事?》一文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观点。中国的百姓如都能像文中所说那样,“过自己的生活,为自己而活着”,不去操心政治而政治却很清明,那该多么轻松。然而,中国民众真的趋于政治冷漠化了吗?  政治冷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首先,它既可作为相对于政治参与而言的对立面,同时,它也可包含在政治参与之中,即它也是政治参与的一种——消极参与。人们可以通过政治冷漠如逃避政治义务
学生参与意识是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主人的前提,关系到数学学习的成败。数学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培养创新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认真备课、讲课,更应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一、 实行师生角色置换,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实行师生角色置换,既能使教师站在学生角度去准确教学,又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健康地发展,促进他们能力的增强,学会对教师的尊重。师生角色置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