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藏传佛教中敬师与学业的关系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135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通俗的流畅地语句,叙述了藏传佛教中敬师的存在及其存在的浅显道理,由此断定,藏传佛教中确有敬师之说;不仅如此,而且由于敬师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关键词:藏传佛教 敬师 学业
  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却不知敬师与自身学业有着一定的内在联。从常理上讲,敬师,有以下几种含义和作用:
  1,对师长的敬重;
  2,表示自己的敬意;
  3,表示对师恩的谢意。
  就敬重的目的和种类而言,敬重师德、师修、师授;而敬意的目的,专指受学者对师所授学业、学理的回敬与谢意。对师恩的谢意,也是基于师授学业而言的。由此看,没有师授,就不必敬师。或许出于这种原因,很多非学子都不敬重老师,更可悲的是:很多学子在学校学习时敬重自己的授课老师,一旦结课、毕业就将老师逐渐忘记,甚至在授课、学习时也只在口头上说一声“老师好!”觉得这样就是敬师,这样就足够了,对老师的品德、学问造诣、理论观点不肖一顾。可能有些人认为,老师由国家和社会来养活,讲授知识、学问是老师的职业。所以他是为了自己的职业而讲授。再加上近几年来,政策允许学校收取学费;因而更有人觉得“我就是花钱买你的讲授”不必过分的敬重,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敬佩、或敬仰之处。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很多人觉得,敬师与自己的学业无关,或无直接关系。由此就有前面之说。事实是否如此,我们从佛学角度,或传统的宗教学角度加以论证。
  在佛学上,所谓的“师”,必须是建立了师徒关系,并得到双方的认可,才能说是有一个完整的师徒关系,有了这个完整的师徒关系,学法弟子称自己的老师为“师”、或“经师”、或“上师”;而师对受法、学法弟子,称之为“弟子”,简称“子”(一般指称嫡传弟子,为“子”、或“心子”;至少在藏语里是这样的)。若是没有这种双方认可的师徒关系,就不能相互称为师或徒了。
  如前所述,之所以徒弟、或学子与师建立师徒关系,是因为徒弟、或学子不仅有求法、求学的动机,而且有实际行动,如访师、拜师。就是用诚心来恭敬所拜“师”之一切,包括师德、师学、师理、师言、师行等,并且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否则敬师、拜师等一切活动会变成非真实的,虚假的行为,虚假的行动。因此,真诚是恭敬的核心,是敬重的基础和前提。若是脱离了真诚心,则一切变成虚妄不实。如果从因果原理上说,虚妄不实的动因必将造成,并得到虚妄不实的结果。同样,用真诚心来敬师求法、求学,必会得到真实不虚的善果。因而说,敬师是求法、求学的前提,而真诚恭敬是求师、拜师的前因,实际行动是实现真诚恭敬的具体表现。如果在实际行动中无法做到真诚恭敬,那么就无法表露真诚恭敬之心。只有有了真诚恭敬之心、有了实际行动,真敬必将产生真敬之果,其果必将产生师喜。有了师喜,就有传法的动因,有了这种动因,就会产生传法的动机。也就是说,有了传法的兴趣。接着,只要具备传法、授法、或讲法机会,就进行传法、讲法、授法活动。
  佛家特别注重传承。不仅内道如此,外道也不例外。就内道佛家经典而论,根据深浅、直说与否,分显宗和密宗。不论显宗,还是密宗,都讲究传承。认为没有传承、或不注重传承属外道之说、外道之见。就传承之源和传承内容来看,有师传和经传之说。经传,主要从在于经论、经典的传讲之中。然而就在经传中也不能直接“从经得传”,特别是经传秘义和不了义部分,更需要经师的讲解、独论;否则只凭经解、经学是无法避免错谬的。因为经传各门、各派有自己独一的定义、释义,与其它门派在概念上虽有很大一致性、相似性,也就是有一定的共性;但更有很大的差异性。若是按照共性释义、定义,或从字面含义去理解,就会误入歧途。因此,很多前学者一致认为:“从经不得经传”的说法,是有深远意义的!
  经传,只有从师讲、师释、师论中得到。也就是说,经传只有从经师的讲说中得到;这样得到的经传,才是活的经传,而不是经书中死的经传。由此说明,敬师的重要性。从佛法上讲,师可分为显宗经师和密宗上师之分。从密法上讲,上师之所以称之为“上”,是因为:
  1,密法法义殊胜于显法;
  2,密法求取更难于显法;
  3,密法更加注重师传。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密法直说万法本意,而显法却是巧说万法法理及法义。就是显法经传也不能直接从经典而得,何况密法!因此,密法传承、修证经验更无法从密法经典中得到。因而密法比显法更注重师承、师授、师导(师父的指导)。如果说,在外道和内道显法中有“师恩大于父母之恩”,那么在密法中有“师恩大于佛恩”(2)之说,是完全正确而不可否认的事实。这句话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求法从师而求,求佛也从师而求”的深刻道理。
  众所周知,密法有不同于显法的学法、修法之处,比如入法必需先要拜师,拜师后授法前必需进行皈依师、本尊、三宝及修密戒律的守持,灌顶、显见本尊坛城等在显法中是没有的、或进行了很大的简化、或省去。而在密法中不但不能简化、省去,还要必须进行真实的立誓、授受戒律、灌顶之后,学法者才能得到学密法的资格,才能有资格翻阅密法经典、书籍,其上师也基于此才给于传法,由此得到密法。在密法修持中的诵咒、观想本尊以及师、本尊的加持都是在学显法、修显法中无法找到的。尤其是诵持密咒的限数、用咒方法及修证验相在秘法书籍中都无法完整地找到,更不用说显法经典了。
  有人将秘法中的法脉、或法的传承比喻成有传导性的导管,密法好比导管,传导物(如热流、电流)好比是法承,传导源好比是上师传法,而接受传导物者、或受导者,就是学法弟子、或学子。由此看出密法、上师、学法弟子、传法灌顶缺一不可。显然,这里的传法灌顶与加持,就是从导管的源头传导传导物给导管另一头的受法弟子。传导物,就是法流,是活的法流、热的法流、有加持的法流。只有这样的法流传到手法、学法、修法弟子身上,才能使弟子有法可受、有法可解、有法可修、有法可證;而修证过程中必须不间断地得到上师的加持,深层次的解说,并以上师自己的修证作为参照物,纠正弟子的修法偏差,才能确保弟子在修法道路上不走偏,并且最大限度的缩短修法时间,使弟子修法极易成就,由此能继续指导弟子合理、合法的实用成就来促进修正的完备。因此,修密者说,自己的“修证成就来自自己的上师”;甚至说,“修证成就都是上师给的”。因而修密者在修法时,有“上师与佛无二”的观想,有了这样的观想,就有这样的加持,有了这样的加持,就有这样的加持成就。所以说,“上师是法之源,加持是成就之源”一点不假。
  综上所述,敬师才能学得法,学得法才能修法,修法才能成业。由此说明,敬师与学业确实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个联系促成了敬师与学业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敬师不是单纯的礼俗,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更不是形式上的虚作;而是求学、作学的前提和基础,不论内道,还是外道休学共性上来说,求学、作学者都有必要敬师,而且是从内心真诚地去敬重、或尊重自己的老师、或传法之师、授灌之上师。
  参考文献: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多识·洛桑图丹琼排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9月第1版;280页。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标准”提出:“語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本文就开发综合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依托文本,补充综合性学习内容。  一般来说,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要求增学辅读课文。教完语文课本的每单元后,可根据需要,补教有关的辅读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一、走教科研之路  教育科研是幼儿园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建設一个优秀的名园必不可少条件,是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培养高素质教师的捷径。一个好的幼儿园,唯有全体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有所提升。因此,从1999年以来,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没有科研工作的幼儿园,是不完善的幼儿园,没有科研能力的老师是不称职的老师。我们先后参加了《创新教育研究》、《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创新教育》等,特别是最近几年来,
期刊
迎着冬日的习习海风,2012年山东省青年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十次年会在美丽的岛城如期举行。一天半的观课、学习,只感觉自己如沐春风,一树百获。小语会上,山东省语文教研员李家栋老师从新《课程标准》的习作要求谈起,强调小学生习作一定要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让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感到习作是有用的,习作是生活的需要。  的确,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写什么”不能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  一
期刊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就会发挥创造性,就能做出成绩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活动,促进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