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三国学者谈“中共学”和国家治理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el_z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高兴看到海外中共学日益成为一门时代显学”“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就很难了解中国”“西方对中国的治理还有着根深蒂固的傲慢”“中国共产党海外形象塑造就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去年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国际中国共产党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学术会议上,数十位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总结中共国际形象塑造的相关经验。国际学界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中心教授罗德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会议期间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就海外研究中共情况、“中国式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等问题深入地谈了各自的看法。
  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中国式全球化”独树一帜
  环球时报:您做了《应对挑战: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展示独树一帜的治理形式》的报告,详细阐释了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各种认识。您认为,国际中共学正在兴起吗?
  马丁·雅克:国际中共学研究正在兴起。中国崛起和中共在中国治理中的中心地位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它与西方任何形式的治理方式都截然不同,所以人们有很多认知上的缺失。因此,我认为对中共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它可能有两个方面:一种可能是充满好奇的,另一种可能是消极的。充满好奇是因为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的崛起,了解它为何如此成功,以及中共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中美关系的恶化,外界对中共也会产生对抗的态度。
  环球时报:为什么欧美一些国家对全球化产生悲观情绪?
  马丁·雅克:在过去几年,全球化在美国和整个欧洲都失去支持,要在短期内恢复是非常困难的。由于所谓的“华盛顿共识”(这样的政治经济理念),西方的全球化首先失去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帮助发展中国家。
  毫无疑问,全球化仍是长期趋势,但会上升也会下降,会出现兴盛也会出现衰落。我认为,现在西方式的全球化又一次开始衰落,并且这种衰落将是相当长期的。现代西方式全球化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美国强烈支持全球化,因为它被视为符合美国国家利益,是促进美国在世界各地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一种方式。转折点是10年前的西方金融危机。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对全球化的态度出现很大转变,开始把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意识、全球合作的理念重新赋权于国家层面。
  环球时报:您最近提出“中国式全球化”的概念。能否进一步阐述?在国际上同时出现逆全球化、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的背景下,“中国式全球化”对世界发展最大贡献是什么?
  马丁·雅克:很明显,“中国式全球化”独树一帜。中国赞同和承认全球化,也是西方全球化框架下的一大受益者,但中国的做法截然不同,更具包容性。中国对包容性的重要性有所理解,我认为有些西方国家没有。美国等国在追求超级全球化的过程中,忽视了许多公民的利益,对日益恶化的环境视而不见,忽视了不平等的迅速增加。而中国因为社会规模的巨大,更有复杂性,一直受到不稳定因素及潜在的分裂危险困扰,所以相比西方国家,对包容性的重要性有不同的理解。
  另一个区别是,中国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西方没有。正因如此,只有中国才能认识并提出“一带一路”这样必要的倡议。它想要解决的是自1945年以来的全球核心问题——占世界人口85%的“发展中世界”的转型,这正是中国式全球化的核心。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中心教授罗德明:中国发展道路比欧美更成功
  环球时报:逐渐扩大开放的中国,有人视之为机遇,也有人视之为威胁,还有人几度预测其崩溃。您怎样看这些复杂的声音?
  罗德明:外界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对外开放很关注,因为中国实际上非常精明地处理了对外开放问题。中国是一个能控制开放节奏,让对外开放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这也是为什么就美中关系而言,美国政界自2010年以来意识到贸易关系中的条款使中国的收益超过美国,并反对中国。
  环球时报: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西方一些国家的政要对中国发展之路和政治制度的看法好像仍在原点?
  罗德明:我认为,这是因为西方国家有一种倾向,希望中国变得“更像我们”“像美国人”。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使它们对美国更加开放。西方从这些国家的历史中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希望,这影响到西方对中国对外开放的看法。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条不同的道路,在某些方面比英、法、德、美以前的道路更成功,发展更快,涉及更多人口。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在很多方面都令人钦佩。我认为这必须引起关注,因为中国非常重要,非常强大。我们必须理解中国,因为它在世界政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将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是什么在推动中国的前进。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為人们有向前进步和推进现代化的强烈愿望。而改革开放成功,有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政党制度为这个非常大的国家提供了某种团结和方向。如果在不同的地区有许多不同的党派,(推行改革)将会是很困难的。中国政党制度更有效率,但要避免犯错误。
  环球时报:您认为,中国这些年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否有明显的提高?
  罗德明:绝对有明显的提高,这点毫无疑问。
  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俄要学习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环球时报:您这次在题为《中国改革40年的社会——经济成果:中共形象提升的重要因素》报告中说,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和印度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不多,但现在中国GDP是印度的5倍。25年前,俄经济规模比中国大,而现在俄GDP只有中国的1/8,中国GDP超越俄罗斯的时间是1995年。为什么您经常拿中俄做对比?
  奥斯特洛夫斯基:中俄两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很大区别。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末时,戈尔巴乔夫常说“我们要进行改革”,但实际上只是空谈。所以我说,我们要看中国的改革,那里有各种各样最重要的改革方向。和中国一样,俄罗斯在发展道路上也有过社会主义基础,有过计划经济。现在中国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俄罗斯拒绝了社会主义,直接进入了资本主义。我认为,俄应向中国学习如何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中国是一步一步慢慢过渡,最终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而俄在20世纪90年代初下定决心要一下子过渡到市场经济,结果失败了,不仅导致苏联解体而且在经济方面也没有取得什么成就。现在大多数俄罗斯百姓的生活水平下降了,只有10%的人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环球时报: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都给予大力支持。您能从中俄合作的角度,谈谈过去40年,苏联/俄罗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吗?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给俄罗斯带来哪些有利因素?
  奥斯特洛夫斯基:20世纪80年代,当时很多苏联的学者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相信,认为中国不会在2000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因为在80年代看这好像是一个梦。但中国提前5年就完成这个目标。为什么苏联当时没采用中国经济体制的模式?最重要的原因是苏共中央领导干部认为,“中国政府走得太快了”。等1991年苏联解体后,当时的领导人也不认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又认为“中国走得太慢了”。所以,俄罗斯选的新模式是实行价格自由化和私有化,结果就是现在俄罗斯经济赶不上中国。中国研究俄罗斯的经验教训,不重走俄罗斯的道路,特别是不犯俄罗斯的错误,我想这就是俄罗斯对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贡献。以前是中国向苏联学习,现在我们要向中国学习,学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过于依赖石油和天然气,我认为俄罗斯要发展机械工业、科学、教育、卫生,要向中国学习如何建立高新技术园区,专门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具体领域。
  (摘自《环球时报》)
其他文献
日前,某副厅长被判十年,引出了一点不大不小的波澜——该副厅长受贿600万元,其中绝大部分是老板们在她的生日和节假日进贡的。在那个区的“业内”,该副厅长的生日为众“企业家”所熟记,而每逢春节、中秋,老总们总要捧着成捆现钱上门去“拜节”。  生日往往成为贪吏们借以敛财的好由头。前些年报道过一个县级市市长一年要过四个生日的奇闻——他要“庆生”,既要过阴历生日,又要庆阳历生日,既要做虚岁,又要贺实足年龄。
1926年北伐之前,随着自身地位的不断提高,蒋介石踌躇满志,为了早日完成自己的“宏图伟业”,他开始大力网罗天下名士。因赏识陈布雷的胆识和才气,加之又是浙江同乡,蒋介石不仅着意延揽,还委托他人转赠亲笔签名照片,以示青睐。蒋介石摸透了这些旧式文人的脾胃:他们位不求高,禄不求厚,唯独对“恩主”的“知遇”始终念念不忘,继而“士为知己者死”。蒋介石果然不乏“知人之明”,当陈布雷收到转来的照片时,便很快会晤这
日本有一家化妆品网络企业,全公司仅43人,却创造了75亿日元的业绩。秘诀何在?答案是:“非核心业务外包。”  公司规定的工时是早上8点到下午5点半,但是5点左右,很多人都走光了,因为公司规定,“事情做完了,5点就可以下班。”就连总经理岩崎也常常5点就不见人影。  要让员工准时下班,前提是在上班时间内做完所有工作。为了做到这点,岩崎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包括商品的拣货、包装、配送,就连财务和接订单也
巴菲特是这个时代大家公认的最会投资的人,很多人都总结过他的投资模式。一是他不会冒险进入不了解的领域,二是他更喜欢长期持有。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曾说过,巴菲特像一个学习机嚣,每天如饥似渴地阅读和学习,时间久了就会了解很多行业,而他所做的投资,也往往因为长期持有而利润翻番。可见,时间是巴菲特的重要武器,它是可以改变一件事的性质的。  我们都知道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我们认为李白和杜甫是不分高下的,但
唐朝建中四年(783)十月,唐德宗削平叛乱藩镇的战争,正是白热化的阶段。5000受命增援的泾原路士兵正抵达长安。这支多年在西线血战吐蕃的虎师,此时却已在冬日严寒里,历经多日冒雨急行军。偏偏负责犒劳部队的京兆尹王翃极度刻薄,只给他们送来一堆粗茶淡饭。这群本想勇赴国难的士兵悲愤怒吼:“吾辈将死于敌,而食且不饱,安能以微命拒白刃耶!”  待到惊慌不已的唐德宗赶快派人送来两车美食绢帛时,这群寒透心的士兵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4月出版  本書是《解放日报》特聘首席记者、高级编辑高渊的人物特写选集。在本选集中,作者对那些在中国当代发展模式上贡献过力量的重要人物,那些改革的探路者,进行了细致地刻画。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与波澜壮阔的国家命运休戚相关;他们在新中国70年摸着石头过河的建设进程中,贡献过智识和一生的生命;他们身上有一种当下鲜有的赤诚之心——家国天下、全力以赴,更有那“虽九死其犹未悔”
1960年、1961年英国保守派的重要人物蒙哥马利先后两次访华,恰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政策开始了一次重要的调整。  蒙哥马利提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三原则  蒙哥马利,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指挥阿拉曼战役等重大战役并取得胜利;1958年,蒙哥马利卸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队副司令。退休后的他对美国的东西方政策予以了尖锐的抨击,并认为“从长远来看,世界和平的关键很可能在于中国”。正是基于这种认
美国衰弱的真正原因:结构性趋势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整个世界都震惊了。很多美国人感觉迷惘,简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从那时起,美国开始认真考虑:也许不能再假定我们永远是世界霸主了。  其实,美国的衰弱不是简单的哪个党派的责任,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从高盛的数据来看,美国低估了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势头。在2050年前景预测当中,印度是第三,巴西第四,还有墨西哥、俄罗斯、印尼等,只有两个欧洲经
在做《魔比斯环》的时候我始终有一个很强的信念,那就是我在做一个很伟大的事业    作为《魔比斯环》的艺术导演、环球数码媒体科技研究(深圳)有限公司的艺术总监,陈明并没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坐在偌大的集体工作间里,身体微胖的他上身前倾,谈笑间眉飞色舞,丝毫没有长时间苦战的疲劳和倦怠。  投资1.3亿元,耗时5年,第一部全部使用CG(Computer Graphics,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
富强速亡的隋朝  中国历史上,强大而速亡的朝代有两个,秦朝和隋朝。  研究历代王朝的兴亡历史,一般地说,凡是即将灭亡的朝代,一定经过了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其一,腐败加剧,政府的社会建设职能基本丧失,从中央到地方,欺上瞒下成为官场主流风气,守法者犯法,社会掠夺代替社会管理。其二,统治阶级内部,利益集团纷至沓来,他们置整体的共同利益于不顾,疯狂追求小集团利益,于是国库空虚,国力耗尽。其三,对内掠夺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