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转换突破电学难点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电学练习中,有时所要求的物理量难以直接利用欧姆定律直接计算出来,也难以看出某一物理量的变化会导致什么结果.如果我们能够将物理量进行转换计算,或将物理问题进行转换处理,往往可以峰回路转,突破电学难点.下面通过实例,谈谈如何巧妙转换,突破电学难点问题.
  1 将某一电阻两端电压计算转换为另外两个电阻两端电压之差来计算
  例1 如图1所示,已知R1=3 kΩ,R2=2 kΩ,R3=1 kΩ,I=10 mA,I1=6 mA,则a、b两点电势高低和通过R2中的电流正确的是
  A.a比b高,7 mA
  B.a比b高,2 mA
  C.a比b低,7 mA D.a比b低,2 mA
  分析与解 图1中的电阻R2与其余两个电阻既不是串联,也不是并联,R2两端电压是不明显的,我们可以考虑转换为其它电阻两端电压来计算.设电阻R1和R3左边结点为c点,则
  2 将某点电势计算转换为该点与零电势点间电势差,再转换为电阻两端电压来计算
  例2 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电路中O点接地.当滑动变阻器R2滑片向右滑动时,M、N两点的电势变化情况是
  A.都升高 B.都降低
  C.φM升高,φN降低
  D.φM降低,φN升高
  分析与解 图2中φ0=0,电流流向是从M到O再到N,φM>φO>φN.故φM=φM-φ0=UMO=UR1>0,而φN=φN-φ0=-UON=-UR3<0.因而UR1越大(小),则φM越大(小);UR3越大(小),则φN越小(大).滑动变阻器R2滑片向右时,R2变小,根据“串反并同”规律可知UR1变小而UR3变大,故φM、φN均变小,选项B正确.
  3 将既不是串联也不是并联关系的电压计算转换为电流关系来计算
  例3 如图3所示,电源电动势E=5 V,内电阻不计,V1、V2、V3三电压表内阻相同,其中V1、V3电压表的读数分别为3 V和2 V,则V3电压表的读数应为多少?
  分析与解 图3中的三架电压表的连接关系是不明显的,无法直接确定它们之间电压关系.但如果我们将其转换成内阻为 RV的电流表来看待,则情形立即发生显著转变.设流过V3电压表的电流方向从右向左,根据电流流向和流入结点电流总量等于流出结点电流总量特征,从图4可以看出,流过三架电压表的电流存在着I1=I2 I3关系,因而
  4 将动态变化量计算转换为图象斜率计算问题
  例4 图5所示的电路,闭合电键S,使滑片P上滑,在此过程中,四个理想电表的示数都发生了变化.图6中的a、b、c三条线分别表示了三个电压表的示数随电流表示数变化的情况.设V1、V2、V3、A表的读数分别是U1、U2、U3、I,四个电表的示数变化分别为ΔU1、ΔU2、ΔU3、ΔI.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其他文献
1问题的提出原题(2014年新课程卷Ⅱ)如图1,一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分别为n1、n2.原线圈通过一理想电流表A接正弦交流电源,一个二极管和阻值为R的负载电阻串联后接到副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教学则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根据中学生的好奇心强、认知能力有限的特点,积极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终生学习和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对实验的不断探究、改进和实践,力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的第二节“透
【案例介绍】  在“第五届江苏省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中,本课荣获初中组一等奖.教学中笔者尝试以生活现象为基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取得不错的效果.尽管授课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尽管时间过去一年多,但灵动的课堂一直令人难以忘怀.  【案例描述】  片段一引入新课  师:(手拿千纸鹤)老师带来了一只千纸鹤,这可是一只非常神奇的千纸鹤.请注意观察.  演示实验:将涂有酚酞试液的千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更是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培养探究能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科学方法的作用不容小觑.合理地运用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走出暂时的困境,一步步接近事实,也有助于他们不断完善如何探究的方法体系.唯有当学生真正掌握了科学方法时,才有可能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科学方法成为学生思考问题时的习惯手段,成为一种浸透身心的原理,是每
由于产生原理不同,电磁感应问题中涉及到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两种计算.所谓动生电动势是指磁场不随时间变化,导体局部或者整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其中的自由电荷受洛伦磁力而
在学习和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知识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道题: 如图1所示,在半径R=20 cm,质量M=168 kg的均匀铜球中,挖出一球形空穴,空穴的半径为R/2,并且跟铜球相切,在铜球外有一质量为m=1 kg,体积可忽略不计的小球,[TP11GW124.TIF,Y#]这个小球位于连接铜球球心跟空穴中心的直线上,并且在空穴的一边,两球心间距d=2 m.试求它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解法1 割补法  本
“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是一个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所说:“在以往1500多年里,人类心智所面对和克服的所有智力困难中,我觉得最令人惊奇、影响范围最大的就是运动和力的问题”.笔者做过一些测试,请8位文科教师就“运动和力的关系”发表看法,他们几乎都用生活中的经验支持“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这个观点.笔者的学生,那些后来学习文科的学生大部分也是支持这
我从事多年中职英语教学,发现很多中职学生对倍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表示方法弄不清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只有教师在教学当中,抓住其本质,一切与之有关的问题便会迎刃而
平抛运动是一种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根据这两种分运动形式,我们一般可以解决常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能抓住平抛运动的特点,巧画辅助线进行研究,往往可以快速直观解决那些看似比较难的平抛运动问题.  下面试举几例,谈谈如何把握平抛运动特点,巧画辅助线解决平抛运动问题.  1 巧画辅助线构建长度与角度联系,直观确定角度间关系  例1 如图1所示,一物体自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第三节《大气压强》“想想做做”,要求利用吸盘粗略测量大气压强,实验原理:p=F/S.教材中的实验设计与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差距,本实验所用器材和实验操作并不复杂.课本中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按照教材设计进行实验后,发现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完成,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笔者对本实验尝试着做了一些方案上的改进.  1教材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  实验过程中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