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教育的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mur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特别是能在生产实践中解决技术问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加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创新教育使个体在掌握具体的职业资格的过程中,获得能从容应对变化了的职业情境并能重新获取新的职业资格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条件,就是创新能力。由此,促进形成个体的创新能力,正是的高职教育根本目标和哲学导航。教师不单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可以在自己的思维实践中学到教师没有讲授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新技术,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样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姜大源指出,中国的职业教育现在有三个“世界第一”:一是发展速度是世界第一,二是发展规模是世界第一,三是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即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回顾我国高职发展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80年代初我国开始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大学。
  2.1996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提出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3.1999年初,国家决定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并在15个省市举办“双新”高职(新的管理模式,新的运行机制)试验。
  自此高等职业教育正式被列入国家教育制度之中[1]。到2008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有1000多所,占全国高校的68%,高职在校生将近8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俗称“半壁江山”。到目前高职院校队伍不断壮大、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率不断提高。企业和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越来越高。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有适应性强、针对性强、扎根一线等优势,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进程,我国高职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高职学院的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育目标的设立、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及教学手段上,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应有的地位。这种状况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在高职教育领域倡导创新教育.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即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目的的要求。但高职教育由于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在许多方面存在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迫切要求改革现行教育,开展体现时代精神.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奏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措施
  1.创设情境,改进教学方法
  情境的创设,总的来说可分为智力情境和非智力情境两大类。智力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利用认知发展的同化与顺应机制激活思维,作用于思维的流畅性、广深性、发散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搜索性和调控性,比如情境、变式情境,问题解决的发现探究式情境等。非智力因素是指作用于学生的心向情境、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合作交往的过程的反馈调控等手段,营造生动直观、情趣共济的学习情景,充满激情、活泼热烈的交往场境,情真意切、陶冶心灵的艺术氛围,相互悦纳、宽松和谐的心理沟通。
  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教师应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开阔的思维,鉴于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基本素质较低,他们的思维通常是比较有局限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做到自身的思维开阔,并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能顺应的发散,对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锻炼其自主思维能力。在教学方式上,要把过去以“授业”为主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其思维活跃、敏捷,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不能把学生看作消极的被管理对象,也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
  2.改进专业和课程设置,突出职业特征
  专业设置是创新教育的灵魂。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者岗位群的首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加强对社会和行业背景的分析,根据社会或行业需要,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使专业的特色更为鲜明,更加贴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4]。还要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及时开发新的专业,敏锐地捕捉职业种类和内涵的变化趋势.适度超前地开发新专业。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重新编写适合高职特色的专业教材。
  课程结构设计合理,课程体系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并适当突出技能培训及实践环节,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规律和目标。教学体系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并以此调整教学计划中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比例。课程设置要加强技术操作课程的开设,减少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教学。要根据人才培养行业和岗位的要求拓宽专业口径,并与社会先进现代知识充分接轨,增强专业知识的互通。针对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
  3.实行“双证制制度,加强综合素质提高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获得从事某个职业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成为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后既可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又可提高就业的适应性高职院校要实行真正意义的双证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必须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有机地衔接在一起,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设计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把握专业的核心技能,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2)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资格认证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仿真式的实践教学氛围.使之既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考核的通过率.又能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3)鼓励学生获得证书的多种类多层次。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职业和工种,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单一的职业技能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生在获得与本专业衔接的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的基础上.还应鼓励学生获得“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等通用证书和其他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使学生能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就业。
  
  参考文献
  [1]仵自连.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状况与我院发展[OL].平顶学院新闻网,2007,11.
  [2]马云桂.试探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若干途经[J].职业教育,2008,2.
  
  作者简介:刘波(1973—),男,湖北公安人,研究生,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税经济。
其他文献
在华俄侨文献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50年代初居住在中国的俄罗斯侨民出版的文献,该文献是特定历史时代的文化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本文介绍了国家
2015年9月17至18日,故宫博物院在北京天伦王朝酒店举办了“2015年《石渠宝笈》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与“石渠宝笈特展”(含典藏篇、编纂篇)均是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院
天地有大美,大美在北京。  2008年8月8日,举世瞩目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在北京“鸟巢”召开。那一刻,美妙的演出随着撼人心魄的乐声和梦幻般烟火的点缀,整个“鸟巢”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电视直播以及同步转播,给全世界40亿观众奉上了一桌精美的视觉盛宴。  1908年5月23日,在伦敦奥运会召开前夕,当时的《天津青年报》曾经刊文说:“尽管中国没有出现在伦敦奥运会的赛场上,中国到底要等多久才能产生一位真正
本研究旨在探讨循环滤泡辅助性T细胞(cTfh)及T辅助细胞9(Th9)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可能的免疫学发病机制。选取25例急性发作期、20例缓解期哮喘患者及20例性别和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