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读厚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足迹、雨痕、波痕”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 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一读对话,初识“书”的外形
  
  1 回顾生活中的书,引出文中最大的“书”。
  师:我们知道平常读的书,有字、有画、有着丰富的知识,读好书,将来能更好地建设祖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读读书,一起来读懂这本《最大的“书”》。(齐读课题)
  2 师生分角色读1~4自然段的对话,认识岩石“书”。
  师:谁愿意和我合作,一起来读读1~4自然段?其他孩子边听边思考:你明白了什么。(学生交流,知道了这本最大的“书”就是岩石)。
  课件出示层岩图片,并指导朗读:“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二、二读时话,感知“书”的内容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5~10自然段,研读“书”的内容。
  1 书上有字——认识雨痕、波痕、矿物。
  师: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雨痕、波痕是怎样的?(学生畅谈想象中的雨痕、波痕)
  课件出示雨痕、波痕、矿物图让学生辨认。
  出示句子并介绍:
  
  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
  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
  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
  (选择其中一种介绍——连起来介绍——扮演叔叔的角色介绍)
  2 书上有画——解读“化石”。
  课件出示: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图。
  学生交流:跟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孩子们,这里的树叶、小鱼、贝壳,本来也是鲜活的,可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它们被包了起来,死后没有腐烂,埋在地底下,经过漫长的岁月,就变成这个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了,知道叫什么?(化石)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拓展延伸:出示恐龙、虾、恐龙蛋、龟等化石图片及句式:
  你看,这儿有______,有________,那儿还有_________哩!
  (自由准备——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师生对话表演介绍化石)
  3 书中有内容——探究“地壳运动”。
  师:这些神奇的字、画,又能说明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在脑子里想象画面。(教师配乐朗读第十自然段)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
  师: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中的第十自然段,想想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地壳运动的漫长。(结合相关词语,指导朗读)
  课件演示地壳运动的情景。
  师:这段地壳运动的动画很有意思,遗憾的是没有声音,谁愿意为它配音呢?(自由练习——指名配音——师生合作)
  
  三、三读对话,了解“书”的作用
  
  1 同伴合作分角色读11~13自然段,交流:读懂了这本“书”有什么作用。
  2 指导朗读,并理解“刨根问底”。
  
  四、四读对话,拓宽“书”的
  内涵
  
  1 师生合作朗读全文,读好人物对话。
  2 总结延伸。(结合课件:由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解读“人”这本无字天书)
  总评
  本设计有以下特点:
  首先,体现语文的本位。我充分抓住文本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掌握课文的语言和内容。
  其次是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其三,巧用多媒体技术。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最后,准确把握“书”的内涵一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准确把握三个维度的“书”,即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我以平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宽泛的“书”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直至解读“人”这本无字天书。这样,学生的视野就不再被禁锢在教室里,语文教学就不再局限于课堂中,新课程倡导的大语文学习观也就得以充分体现。
其他文献
《我喜欢》这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像一首散文诗,语言简洁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学时不应作过多分析,主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欣赏作者独特的审美品位,体会这篇散文语言的细腻精美。    一、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教学课文第一部分,首先让学生闭眼听配乐朗读,接着让学生模仿朗读,边读边想边找:你从
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进修学校工作重心由学历补偿教育向继续教育转变的新形势下,教师进修学校应怎样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新的需要?笔者认为,关键是搞好两个转变,建好两支队伍。  首先,转变师资培训观念。要充分认识到由学历补偿教育到继续教育、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新课程培训,培训目标变了——变培养中师学员到培训合格的小学教师和教育干部;教学任务变了——变进修中师教材为继续教育、校
近年来,经常听到家长们这么说:“某某学生的学习太棒了!不知道他(她)有什么灵丹妙药?”“我的孩子智力不比别人差,为什么学业成绩不如他(她)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困惑,我经常深入学生中,走进他们的世界里,探索成功学生的良方,研究失利学生的原因,并得到了粗浅的结论:一是观念不同。优秀学生总是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和运用知识,并逐步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失利的学生眼里只有学法。走唯方法论的极端,造成
“丁零零……”下课铃声一响,新来的同事六(6)班班主任小张老师急急忙忙地跑到我跟前,焦急万分地说道:“成老师,有点情况,请指点迷津……”  原来他班刘东同学刚从外校转来不久,但老师早有耳闻,据说该同学素有“东方不败”之称,在五年级遭老师批评时就曾多次掀桌怒吼,不可一世,全班同学避之不及,谈“刘”色变,而张老师自打接手刘东以来,一直小心翼翼,心怀戒备,处处提防,稳保距离。可还是好景不长,这不,刚才上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面对语言积累还不丰富的低年级学生,该如何扎扎实实地进行词语、句子的教学,以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比较是有规范的    1.置换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生动。教学这类词语,我们可引导学生运用置换的方法,意会词义,在换词
作文应当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作文,让心灵与作文之间亲密无间。为此教师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激励学生主动地发现、想象、探索,在开放中生成,领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绚丽风光。    一、开放作文命题,凸显个性    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教师在命题时,要
艺术素养是人的一种资质和禀赋,是超越技艺、技能层面的。艺术教育只有深入到艺术的文化层面(而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艺术素养。艺术是一种文化,艺术究竟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使其变得更有力量和精神涵养呢?汉字学习可以使人在获得言语训练的同时,寻得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艺术学习,又将对于一个人的生命和精神成长给予怎样的影响和润泽?借此,我以一种更加审慎、审美的姿态,构筑我的文化课堂。下面
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景。可以这么说,适当的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机条件。    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不少学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听讲,使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关研究表明:儿童在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下进行学习,其理解力、接受力提高20%—40%,记忆力提高1.5—2倍。因此,作为课堂教学主导的老师,应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得到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去思考这样一个话题:难道在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甚至期末考试中都能够得到高分,但“开不了口说英语”的学生真的就是尖子生吗?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应对考试还是掌握一门语言工具呢?为此,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定期开展一些口语测试。  案例:  四年级的课堂上,这一课时学习shopping及其主要句型:Howmuch…?老师与学生正在“水果店”里津津有味地对话着:  (教师挑了一位英语成绩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