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足迹、雨痕、波痕”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 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一读对话,初识“书”的外形
1 回顾生活中的书,引出文中最大的“书”。
师:我们知道平常读的书,有字、有画、有着丰富的知识,读好书,将来能更好地建设祖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读读书,一起来读懂这本《最大的“书”》。(齐读课题)
2 师生分角色读1~4自然段的对话,认识岩石“书”。
师:谁愿意和我合作,一起来读读1~4自然段?其他孩子边听边思考:你明白了什么。(学生交流,知道了这本最大的“书”就是岩石)。
课件出示层岩图片,并指导朗读:“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二、二读时话,感知“书”的内容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5~10自然段,研读“书”的内容。
1 书上有字——认识雨痕、波痕、矿物。
师: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雨痕、波痕是怎样的?(学生畅谈想象中的雨痕、波痕)
课件出示雨痕、波痕、矿物图让学生辨认。
出示句子并介绍:
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
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
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
(选择其中一种介绍——连起来介绍——扮演叔叔的角色介绍)
2 书上有画——解读“化石”。
课件出示: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图。
学生交流:跟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孩子们,这里的树叶、小鱼、贝壳,本来也是鲜活的,可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它们被包了起来,死后没有腐烂,埋在地底下,经过漫长的岁月,就变成这个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了,知道叫什么?(化石)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拓展延伸:出示恐龙、虾、恐龙蛋、龟等化石图片及句式:
你看,这儿有______,有________,那儿还有_________哩!
(自由准备——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师生对话表演介绍化石)
3 书中有内容——探究“地壳运动”。
师:这些神奇的字、画,又能说明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在脑子里想象画面。(教师配乐朗读第十自然段)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
师: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中的第十自然段,想想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地壳运动的漫长。(结合相关词语,指导朗读)
课件演示地壳运动的情景。
师:这段地壳运动的动画很有意思,遗憾的是没有声音,谁愿意为它配音呢?(自由练习——指名配音——师生合作)
三、三读对话,了解“书”的作用
1 同伴合作分角色读11~13自然段,交流:读懂了这本“书”有什么作用。
2 指导朗读,并理解“刨根问底”。
四、四读对话,拓宽“书”的
内涵
1 师生合作朗读全文,读好人物对话。
2 总结延伸。(结合课件:由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解读“人”这本无字天书)
总评
本设计有以下特点:
首先,体现语文的本位。我充分抓住文本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掌握课文的语言和内容。
其次是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其三,巧用多媒体技术。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最后,准确把握“书”的内涵一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准确把握三个维度的“书”,即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我以平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宽泛的“书”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直至解读“人”这本无字天书。这样,学生的视野就不再被禁锢在教室里,语文教学就不再局限于课堂中,新课程倡导的大语文学习观也就得以充分体现。
1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足迹、雨痕、波痕”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 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一读对话,初识“书”的外形
1 回顾生活中的书,引出文中最大的“书”。
师:我们知道平常读的书,有字、有画、有着丰富的知识,读好书,将来能更好地建设祖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读读书,一起来读懂这本《最大的“书”》。(齐读课题)
2 师生分角色读1~4自然段的对话,认识岩石“书”。
师:谁愿意和我合作,一起来读读1~4自然段?其他孩子边听边思考:你明白了什么。(学生交流,知道了这本最大的“书”就是岩石)。
课件出示层岩图片,并指导朗读:“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二、二读时话,感知“书”的内容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5~10自然段,研读“书”的内容。
1 书上有字——认识雨痕、波痕、矿物。
师: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雨痕、波痕是怎样的?(学生畅谈想象中的雨痕、波痕)
课件出示雨痕、波痕、矿物图让学生辨认。
出示句子并介绍:
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
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
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
(选择其中一种介绍——连起来介绍——扮演叔叔的角色介绍)
2 书上有画——解读“化石”。
课件出示: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图。
学生交流:跟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孩子们,这里的树叶、小鱼、贝壳,本来也是鲜活的,可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它们被包了起来,死后没有腐烂,埋在地底下,经过漫长的岁月,就变成这个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了,知道叫什么?(化石)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拓展延伸:出示恐龙、虾、恐龙蛋、龟等化石图片及句式:
你看,这儿有______,有________,那儿还有_________哩!
(自由准备——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师生对话表演介绍化石)
3 书中有内容——探究“地壳运动”。
师:这些神奇的字、画,又能说明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在脑子里想象画面。(教师配乐朗读第十自然段)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
师: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中的第十自然段,想想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地壳运动的漫长。(结合相关词语,指导朗读)
课件演示地壳运动的情景。
师:这段地壳运动的动画很有意思,遗憾的是没有声音,谁愿意为它配音呢?(自由练习——指名配音——师生合作)
三、三读对话,了解“书”的作用
1 同伴合作分角色读11~13自然段,交流:读懂了这本“书”有什么作用。
2 指导朗读,并理解“刨根问底”。
四、四读对话,拓宽“书”的
内涵
1 师生合作朗读全文,读好人物对话。
2 总结延伸。(结合课件:由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解读“人”这本无字天书)
总评
本设计有以下特点:
首先,体现语文的本位。我充分抓住文本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掌握课文的语言和内容。
其次是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其三,巧用多媒体技术。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最后,准确把握“书”的内涵一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准确把握三个维度的“书”,即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我以平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宽泛的“书”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直至解读“人”这本无字天书。这样,学生的视野就不再被禁锢在教室里,语文教学就不再局限于课堂中,新课程倡导的大语文学习观也就得以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