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学情为基本 以合作学习为中心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zhufeng5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黄山奇石》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文章,讲述的是在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石,它们在作者的笔下“名字有趣、样子有趣、想象有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有二: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二是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本课在落实这两大单元学习重点时,以“欣赏有趣的奇石”为教学情境,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石盘”,借助生活经验理解“陡峭的山峰”;在学生具体品读奇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上了“好像”和一系列的动词,把那些有趣的想象描绘得活灵活现,并以此为延伸,组织学生开展仿说练习,从而实现对课文语言表达方式的学习和积累。同时,基于二年级年段学习目标,本课的识字教学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并在生字习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课后习题中的部分补充词语。在写字教学环节,立足学生已有的书写基础,引导学生从结构上整体把握汉字,培养学生汉字整体观察和书写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闻、名”等12个生字,会写“南、部、些”3个字,会写“南部”这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黄山奇石的有趣。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尤其、石盘、陡峭”等词语的意思。
  4.仿照课文的句子,用“好像”说说图片中的石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通读全文
  1.教师板书课题。了解“奇”的意思。
  (1)启发思考:课题中的“奇”是指什么?
  (2)指导读题:带着对“奇”的理解,齐读课题。
  2.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初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教师相机提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里藏着9个要学习的生字,可以多读读认认。)
  二、整体感知,初识奇石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正确第一个句子,了解黄山风景区的位置,学习生字词。
  ◆指名学生读句子,想想:黄山风景区在哪儿?
  ◆小老师带读生字:部、区、省、景、名。
  生字正音:“省、景”要读准后鼻音。
  ◆重点学习生字“名”。
  生字正音:“名”也要读准后鼻音。
  积累词语“名字”: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
  积累词语“著名”:如果名气特别大的,就叫作——(著名)
  积累词语“闻名”:如果名气大得还被人知道了,就叫作——(闻名)
  ◆重点学习词语“中外闻名”。
  生字正音:“闻”要读准前鼻音。
  观察字形:仔细观察,“闻”字里藏着一个耳朵,猜猜最初的意思是指什么。
  积累词语“新闻”:新听到的消息,可以叫作——(新闻)
  积累词语“百闻不如一见”:听说了很多遍,不如亲眼去黄山看看,就可以说是——(百闻不如一见)
  积累词语“中外闻名”:黄山风景区不仅我们中国人听说过,就连外国人也听说过,这就叫作——(中外闻名)
  ◆学生齐读第一句。
  (2)读正确第二个句子,理解“尤其”。
  师生接读第二句,想一想:你能给“尤其”换个词吗?
  2.再读课文,初识奇石。
  (1)整体感知:课文写了哪些有趣的奇石呢?读课文,把它们的名字圈出来。
  (2)小组交流:看看都找对、找全了没有,漏了的补上,错了的改一改。
  (3)小组汇报,教师随机正音:仙、都。
  (4)学生齐读奇石名,感受名字之有趣。
  启发思考:读了这些名字,你觉得怎么样?
  感知补充:其实在黄山还有很多这样有趣的石头呢!(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
  三、聚焦奇石,感受其趣
  1.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仙桃石”之有趣。
  (1)指名读,想一想:“仙桃石”有趣在哪里?(板书:“仙桃石”)
  (2)根据学生发言,点拨体会“仙桃石”的有趣。
  样子有趣:一个大桃子。
  想象有趣: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相机板书:飞、落)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石盘”:课文中的“石盘”是指什么?
  (4)欣赏“仙桃石”图片,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5)教师小结:“仙桃石”名字有趣、样子有趣、想象有趣,课文用了一个“好像”把它们全连起来了。(板书:好像)
  2.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猴子观海”之趣。
  (1)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发现“猴子观海”的位置:这块奇石在哪里?
  (2)重点学习词语“陡峭”。
  启发思考:你见过陡峭的山峰吗?是什么样的?
  学习小结:联系生活,我们就能猜出“陡峭”的意思。齐读短语“陡峭的山峰”。
  (3)学生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猴子观海”有趣在哪里?
  交流反馈,指名读。
  读句圈画:明明是块石头,却说它有胳膊有腿,还会“抱”,多有趣呀!圈一圈,看看还有哪些有趣的动作。(相机板书:抱、蹲、望)
  配乐学演:我们一起来做做这只有趣的小猴子吧。随机采访:小猴子望到了什么?云海是什么样的?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翻滚的云海”。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5)教师小结:“猴子观海”的名字有趣、样子有趣、想象也有趣。
  3.背诵积累第二、三自然段。
  (1)學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自然段练习背诵。   (2)小组互背,全班展示。
  四、仿照例句,想象说话
  1.梳理文本语言,小结表达特点。
  虽然“仙桃石、猴子观海”只是两块普通的石头,可作者一动脑筋(“好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就把它们变活了,多么有趣呀!
  2.出示课后练习第2题,学生仿照例句自主练习说话。
  3.小组内交流。
  4.全班展示。
  五、复习巩固,书写生字
  1.运用《语文作业本》第2题,小组互助,复习生字词。
  2.学生学习书写:南、部、些。
  (1)学习书写:南、部。
  ◆学生观察字形,交流书写注意点。
  “南”:重点指导“上小下大”的结构,第二笔“竖”左斜;教师范写;学生书写及展示评价。
  “部”:勾连第一单元“书写提示”(有的字左边窄,右边宽;有的字左边宽,右边窄),重点指导“左宽右窄”的结构;学生练写及小组互评。
  ◆学生书写词语“南部”,小组内欣赏。
  (2)学习书写:些。
  ◆学生观察字形,交流书写注意点。
  “些”:重点指导“上部宽、大,下部窄、扁”的结构及书写笔顺;教师范写;学生书写;小组互评并推荐展示。
  【课后作业】
  1. 复习生字:闻、名、景、区、省、部、秀、尤、其、仙、都、著。
  2. 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课例点评】
  《黄山奇石》既承载了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是重点”的学习任务,又蕴含了本单元两大学习重点。朱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充分地解读了教材,关注了编者的意图,科学地设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中,合理地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入学习的过程中。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从学生的生活学情和语文学情出发,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有效的提升。
  一、关注编者意图,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黄山奇石》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但它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所承载的教学目标是不尽相同的。朱老师在教学时,紧扣单元学习重点,从“借助方法了解词句”和“学习语言表达”两个方面确定课时目标,并将两者的习得渗透在整个教学的环节中。尤其是对本课“语言表达”的学习和积累,朱老师借助文本和课后习题,带领学生在课文中巧妙地走了一个来回:从文本内容的体悟出发,感受想象的有趣。再通过抓“好像”和动词背背记记,加深表达巧妙的感受。最后借助课后习题进行仿说练习,使“语言表达学习”指向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这样一个由“文本学习”到“课后练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既充分合理地运用了教材,又将学习的目标落实到位,可谓有章有法、有理有据。
  二、关注学教方式,有效落实学习任务
  基于“生本学习”的理念,朱老师在整堂课的推进过程中,至少安排了四次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地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当“学中有歧”时,朱老师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漏了的补上,错了的改一改”, 既给了一部分学生获得成就感的体验,又给予了另一部分学生分享成长的机会。当“学中有难”时,朱老师启发学生可以借助群体的力量,共同“选择一块石头,学着用课文中的表达说说”,保证在具有高阶思维挑战的“仿说练习”中,人人都能有所思、有所得。当“学需共勉”时,朱老师安排了充分的互动时间,让学生在“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中正音,在“小组评议欣赏”中把汉字写正确、写端正。这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阶段的学生通过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欣赏,共同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关注学情基础,促进学力螺旋上升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从来都不是零基础的。朱老师在教学组织中,充分地考虑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基础和生活成长基础。在教学疑难词“陡峭”时,朱老师借助情境,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见过的陡峭的山峰是什么样的。这样贴近学情的思考,既解决了学生理解上的困惑,又渗透了了解词句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同样,在“写字”环节,朱老师并未一味地讲解书写要领,而是启发学生回忆“还记得第一单元的书写小提示吗”,帮助学生勾连已有的书写能力。这样由“告诉我”转变为“我知道”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更为有效。只有“读”对了学生,课堂才能变得顺畅,变得精彩。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以儿童为线索推荐了四本书——《神笔马良》《七色花》《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愿望的实现》,旨在从学生熟悉的视角切入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其中《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关于大头儿子的一系列短小故事的合集,贴近儿童生活,有趣温馨。大头儿子活泼可爱的形象尤其为学生喜欢。《神笔马良》《七色花》《愿望的实现》里的儿童或善良懂事,或顽皮可爱,却都
【摘 要】古典文学名著是学生语文学习与阅读积累的重要素材,众多戏曲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经典。将“戏”与“文”相融合,通过教师的导引与推动,从对比荐读到全面深读,能有效实现从“一篇”到“一本”,为学生打开名著共读的新窗口。  【关键词】戏曲;古典名著阅读;整本书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施行,丰富而优质的阅读必将作为学生语文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代表的古典文学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摘 要】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适切,往往直接影响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基于阅读目标制订的现状,从“把握起点,设计目标”“有的放矢,凸显要素”“收集反馈,调整目标”三个方面进行核心目标的建构、实施与优化调整,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促进学科素养落地,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要素;阅读核心目标;目标建构;目标实施  阅读教学能否充分发挥每篇课文应有的教学价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
浙江省教研厅教研室在2009年出台了《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30条》,其中的第六条指出:“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合理安排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体验作业……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8分钟。”  于是乎,为了达到这8分钟的作业时间,大量机械的、重复的、无效的练习被搬进了课堂,课堂俨然变成了“练习”的战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教师对于这条建议的理解仍停留在数量层面,而忽视了建议中提出的
【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交流美食(3分钟)  (生进教室,师播放世界各地的美食短片)  师:大家好!同学们辛苦啦,先来个课间餐吧。  (生开心地看视频,指出自己喜欢的美食)  师:嗨,这名同学从头到尾都在欢呼,眼睛都发光啦!  师:这份见面礼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特别诱人。  (交流课前问卷,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师:虽然我们才刚刚见面,但通过课前小小的问卷,我对大家已经有了一丁点的认识
【摘 要】游记类散文的教学应围绕文本体裁展开。教学时应该将文本当作范本,引领学生探析游记类散文的特点及语言表达的秘妙所在:既要明晰文章的结构,厘清叙述的线索,又要把握游记的特点,强化语言运用,以此发展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体特征;语言运用;阅读能力;语文素养  《记金华的双龙洞》(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是叶圣陶先生的经典之作。作为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文章语言简洁而凝练,脉络层
人们常说“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读书,以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课的教学,笔者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一、一篇课文也能折射出语文的价值  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
我让5个孩子试读《羽毛男孩》,并且提醒他们要坚持把这本小说读完。  强调“坚持”,是因为我感觉在完全“自由”的情况下,有的孩子会中途放弃。读《羽毛男孩》为什么会让我有这样的担忧呢?  1.故事的开头真的有点啰唆,“忽左忽右,就像一个普通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十二岁男孩子在给你讲一个故事”。故事到了11页左右,才渐入佳境。  2.很多时候,小说靠人物的对话推动情节,而对话的跳跃性又很强。如果你不专注,
【设计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讲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启发,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以生物为师,进行发明创造。根据文本的特点,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体会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准确性;二是了解构段的特点: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
就儿童阅读的诸多要素来说,文本大于一切,这已经越来越成为业界的共识。但究竟怎么样的文本才是适合儿童阅读的好文本,似乎还是莫衷一是。  2014年12月4日,在浙江教学月刊社和浙江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创会、江浙沪儿童文学教育联盟学校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儿童文学教育研习”活动上,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做的《那些让我欢笑、落泪、沉思的故事——<最佳儿童文学读本>的选评与思考》的讲座,为我们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