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畸人”形象之思想意蕴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NetS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庄子》一书中塑造了一系列“德有所全而形有所忘”的畸形人形象,他们外表虽丑陋,内在却充实有光辉,“畸于人而侔于天”。庄子欣赏自然的生命状态,反对人为的扭曲,他从“道”的层面取消世俗所谓的美丑差别,以达到“万物与我为一”之境界。
  关键词:庄子;畸形人;思想意蕴
  庄子一书塑造了一系列形残德全的畸形人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这些畸人虽然外表丑陋残缺,但是内在充实有光辉,具有完美的品格和极高的精神境界。相比身体健全的人的“诚忘”,庄子塑造的这些畸形人反而在精神上超越常人。相貌丑到极点,品德美到极点,这样的反差形成一种极大的张力,来深刻的表现庄子的思想。
  传统儒家的美学观要求“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而庄子更加强调“真”,《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这种“法天贵真”的美学观点表现为任其自然,不为外物所拘执,因此,他不要求善与美的统一,更加强调真与美的统一。庄子认为在丑的外形中完全可以蕴含极美的东西,这样辩证的美学观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也是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有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1]257“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完全排斥丑怪之美的。”[1]258
  庄子思想体系中的齐物观和无为自然观使得“畸人”成为庄子笔下一种理想的人物形象。《齐物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庄子取消事物的彼此差别,得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结论。在庄子看来,以人的感性和理性所能感知、推测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与相对性,生死、贵贱、大小、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得失等,都是人们心中的成见,若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也是彼,彼也是此,没有确定的界限。因此所谓的美丑也是不存在的。此外,庄子提倡无为朴素的观念。《至乐篇》:“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宇宙天地,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根本,并且自然万物各有其性,自然地存在和发展着,因此不要人为地扭曲,要循天之道,顺物之性,庄子欣赏这种自然的生命状态。
  陈鼓应:“庄子在自己所创作的寓言中,塑造了许多残者的形象,来打破以貌取人的鄙见……表达他的“游于形骸之内”的主张,而否弃“索人于形骸之外的偏见。” [2]418庄子共塑造了11个形残德全的畸形人形象,仅《德充符》就集中了6个。郭象:“德充于内,物应于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3]103德充符的“德”应与儒家一般的伦理意义上的“德”相区分,是和道家的“道”相对应的“德”。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即名曰道”、“各物个体所以生之原理即名曰德”、“道者物之所共由,德者物之所自得而。”[4]279-282因此,这种“德”乃是任其自得,去伪趋真,纯朴自然的本性。
  《德充符》中的王骀,形虽残兀,而心实虚忘,混同万物,冥一死生,以死生为寤寐,以形骸为逆旅,因此断足之于他来说就像“遗土”;郑国的申徒嘉虽外形丑陋,但与子贡的对比说明他早已达到忘形的境界;鲁国的叔山无趾虽惨遭刖足,犹有学心,反而认为孔子鄙陋不舍形残,无善救之心;卫国丑人哀骀它,乃“才全而德不形者”,“其内德充足,和光同尘,因此那些丈夫、妇人、国君自来亲附;闉跂支离无脤和瓮?大瘿分别得到卫灵公和齐桓公的喜爱,使得国君反以常人之貌为丑。庄子提出“德有所全而形有所忘”,即完全忘记形体等外在因素,追求内在生命的充实和圆满,这样才能体悟到天地的大美,才能真正使“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六个“畸人”虽然相貌丑陋,但都内德充足,都是美的化身,因为他们领悟了最高的“道”,因循着天地万物的变化,“无功”、“无名”、“无己”。
  此外,《人间世》中的支离疏令人印象深刻。“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这样的描写恐怕只有庄子能想象出来,让人震惊这样的人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这样的极怪极丑,反而使其坐受赈济,安享天年。“支离”隐含形体不全的意思,“疏”隐含泯灭其智的意思。庄子旨在说明无用之为大用,“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也蕴含一种解脱形体,超脱物外的思想。
  战国中期混乱的社会环境,个人贫困的生活使庄子成为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庄子的理想人格,一方面集中于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神人、真人、至人,另一方面又集中于下层的普通人物,如庖丁,支离疏等,这些“畸人”无欲无求,精神上高度自由,他们被庄子推上了形而上的崇高地位。庄子能体会下层民众的悲苦,他有一颗悲悯心。胡文英《庄子独见》:“庄子眼极冷,心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热,故感慨万端……庄子最是深情。人皆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怨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5]36最深的绝望、最深的批判,只是因为最深的热爱。动荡不安的社会里残疾人所受的苦难和歧视更是甚于常人,庄子关心他们的际遇,以此为原型塑造了一系列外表怪异内在完美的“畸人”形象,流露出一定人道主义关怀精神,也鲜明的表现出“道”超越形体局限的至高无限性。
  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些“畸人”坦然接受自己的存在,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身体残疾却心境澄明,不以外表的美丑来残害自己的身体,而是充实圆满自己的内在。这样健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现今社会仍有启示。
  “畸人”之美,让我们看到庄子对传统价值体系和审美观的质疑和颠覆。他从“道”的层面认识美丑问题,打破了中国文化中美丑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提出评判美丑的新标准。他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世俗的“大美”。其次,他颠覆了世俗中的实用功利主义观念,提出“无用之用”这一概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天地万物的包容胸怀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庄子美学史开阔的、包容的。《天下》篇:“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这种形而上的价值观,与庄子的包容性思维是一致的。庄子尊重万事万物的差异性,将“丑”看成顺其自然的东西,甚至将它视为“天地之大美”,以“道”来取消美丑之差异,以达到“万物与我为一”之境界。
  当然,庄子绝不是为了丑而丑,而是以“丑”作为表达自己深刻思想的手段,其既能容丑,亦能爱美,二者辩证统一。李泽厚、刘纲纪在《中国美学史》:“庄子及其后学一再指出,美具有无限性,最高的美是囊括整个宇宙,无比广大的。对无限之美的追求,是庄子美学的又一重要特色。”[1]252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胡道静.十家论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胡文英.庄子独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亚利(1992–),女,河南洛阳人,广西大学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汉魏晋方向。
其他文献
回眸历史,一切文明总是从平原和水边开始生长.由于横断山的阻隔,形成了云南封闭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也因此而形成了人文环境中的意识横断,超稳态的文化结构,多民族杂居带来的文
摘 要:本文以对中西方传统灯具的形制考证作为基础,证实了带流的灯具为西方文化特色,之后详细梳理了该类带流灯具传入中国的时间、路径,并举长沙窑、邛崃窑这两个主要窑口为例说明其在中国的发展变化情况,指出“省油灯”亦是受其影响的产物。另外,本文还对该类带流灯具的兴衰原因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流;灯具;文化交流;长沙窑;邛崃窑  一、研究背景  灯具作为一种照明用具,在中国古代的器物中占有一定地位。近年
在输血前去除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可以有效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减少输血相关病毒感染、免疫抑制等输血反应.目前多采取以下2种方法:一种是
摘要:英语传统教学方法与模式是相对落后的,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低下,因此,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与时俱进,就必须改变英语语篇教学模式。a  关键词:高校外语;语篇教学模式;策略  长期以来,英语教师始终没能摆脱以升学为目地的教学方式,并热衷于“教师在台上宣讲,学生在底下埋头笔记”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只注重字、词、句的分析和语法讲解;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偏低,使用英语的能力差。许多学生只粗
隐没了的行当rn在我的家乡松嫩平原,乡村里一些行当,转眼间,如同谢了幕的演员,人们一闭眼,那形象那音容笑貌,还在眼前晃动,可是一睁眼,舞台上,却见不到他们了.rn
摘 要:南宋遗民诗人生于宋室衰微之际,历宋末巨变后而入元。这些遗民诗人同时经历了文化极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的赵宋之世和儒学式微、颠覆了封建王朝“文治”传统的蒙元政权,同时,在自身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蒙元严苛的民族政策的双重作用之下,这些遗民诗人突破了传统士人的思维模式,在士人的自觉意识中加入了新的元素。本文试图通过将这一时期独特的社会背景和遗民作品的内容相联系,从而探讨宋元之际遗民诗人独特的创作心态。
摘 要:美国华裔文学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身份话语和跨界视角中对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具有鲜明的优势和传播力。美国华裔文学中有部分作品都与湖南文化特别是较具民族特色的湖南非物质文化有着各种渊源。湖南文化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和突显,以湖南非物质文化为切入点,整体把握湖南文化在华裔文学中的发展脉络与走向,对湖南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在异质文化交流和沟通中的作用进行系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使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国正处在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时期。在新的形势下,要真正把握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更好地实现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结合。下面讨论一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  一、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坚持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