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如何恰当地、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课题的空白处进行讨论;在关键的字、词、句处进行讨论;在重点段落处进行讨论;抓住精彩的修辞讨论;抓住标点符号引导讨论和抓住单元训练重点内容讨论等多方面进行了详尽地探讨。
【关键词】课堂讨论 讨论机制 主动参与
课堂讨论交流是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情感的桥梁。在语文“自能学习”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其实是一个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和解决的过程,因此讨论交流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自能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恰当地、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课题的空白处进行讨论
一些文章的题目常常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的悬念。如《“你们想错了”》,学生就有这样的疑问:1.题目为什么要加上引号?2.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3.“你们”想什么?怎么想?为什么会这样想?4.为什么说“你们想错了”?教师可以抓住这些问题,课题展开讨论,从而达到学生能自主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二、在关键的字、词、句处进行讨论
关键字、词在课文中起着点题或过渡等提纲挈领的作用,理解和把它们的含义有助于帮助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这些关键处充分讨论,自由发表意见,从而达到领会课文意思的目标。如教学《穷人》一文第二自然段中“填”字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就“填”是什么意思?文中指什么?为什么用“填”不用“吃”?从“填”这个字中你体会到什么等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穷人》中主人公的生活窘迫之境;再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中的“神机妙算”,也可让学生就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词句最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什么?等这样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以更完整、全面地记住、理解这些关键词,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再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的“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是全文的中心句。因此,我们引导学生从这句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1.课文是怎样写周总理的劳苦和简朴的呢?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字、关键词、中心句都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对牵一发动全身的字、词、句的质疑讨论,就能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蕴。
三、在重点段落处进行讨论
重点段落指的是能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揭示文章是中心的段落。如《画鸡蛋》一文中达·芬奇的老师说的那段话:“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使你看得准确,画得熟练。”对这一段的内容就要引导学生针对:1.“眼力”“技巧”分别指的是什么?2.“这就错了”指的是什么?3.为什么说画鸡蛋不是件容易的事?4.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从哪里看出达?芬奇觉得画鸡蛋很不容易?5.达·芬奇明白了老师说的话的意思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紧紧地抓住这五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那么学生就能在讨论之中全面理解和把握了课文的精神实质。
四、抓住精彩的修辞讨论
课文中许多修辞是画龙点睛之作,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如《长城》一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是这样叙述:“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如果引导学生这样讨论:这句话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像不像?为什么要把长城比作长龙?通过讨论学生就能由表及里理解和体会到作者对长城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五、抓住标点符号引导讨论
标点符号在表达课文意思的方式上也是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中如果捉住这些标点符号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也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意思。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描述了指导员与“我”取到教科书的返回路上指导员被敌机炸倒,临牺牲前断断续续地说的这么一句话:“书……书……”“你们要好好地学习,将来……”这几个省略号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如果引导学生对这些省略号展开讨论,那么指导员临牺牲前还关心教科书的安危和还没有忘记鼓励“我们”好好学习的精神就自然而然地注入学生的心田,学生也能更清楚地体会到这些教科书的“珍贵”之处。
六、抓住单元训练重点内容讨论
单元训练点内容中的读写知识,往往都渗透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样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刻,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围绕本单元“外表和内心”这个训练项目,可以这样质疑:1.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外表?2.联系上下文你体会到邱少云的哪些内心活动?3.从中明白了什么?弄清这三个问题,既能较好地完成本单元的训练又能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语文的阅读教学特别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如果能抓住讨论契机,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那么将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永春县南石学校)
【关键词】课堂讨论 讨论机制 主动参与
课堂讨论交流是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情感的桥梁。在语文“自能学习”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其实是一个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和解决的过程,因此讨论交流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自能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恰当地、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课题的空白处进行讨论
一些文章的题目常常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的悬念。如《“你们想错了”》,学生就有这样的疑问:1.题目为什么要加上引号?2.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3.“你们”想什么?怎么想?为什么会这样想?4.为什么说“你们想错了”?教师可以抓住这些问题,课题展开讨论,从而达到学生能自主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二、在关键的字、词、句处进行讨论
关键字、词在课文中起着点题或过渡等提纲挈领的作用,理解和把它们的含义有助于帮助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这些关键处充分讨论,自由发表意见,从而达到领会课文意思的目标。如教学《穷人》一文第二自然段中“填”字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就“填”是什么意思?文中指什么?为什么用“填”不用“吃”?从“填”这个字中你体会到什么等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穷人》中主人公的生活窘迫之境;再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中的“神机妙算”,也可让学生就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词句最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什么?等这样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以更完整、全面地记住、理解这些关键词,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再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的“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是全文的中心句。因此,我们引导学生从这句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1.课文是怎样写周总理的劳苦和简朴的呢?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字、关键词、中心句都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对牵一发动全身的字、词、句的质疑讨论,就能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蕴。
三、在重点段落处进行讨论
重点段落指的是能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揭示文章是中心的段落。如《画鸡蛋》一文中达·芬奇的老师说的那段话:“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使你看得准确,画得熟练。”对这一段的内容就要引导学生针对:1.“眼力”“技巧”分别指的是什么?2.“这就错了”指的是什么?3.为什么说画鸡蛋不是件容易的事?4.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从哪里看出达?芬奇觉得画鸡蛋很不容易?5.达·芬奇明白了老师说的话的意思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紧紧地抓住这五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那么学生就能在讨论之中全面理解和把握了课文的精神实质。
四、抓住精彩的修辞讨论
课文中许多修辞是画龙点睛之作,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如《长城》一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是这样叙述:“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如果引导学生这样讨论:这句话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像不像?为什么要把长城比作长龙?通过讨论学生就能由表及里理解和体会到作者对长城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五、抓住标点符号引导讨论
标点符号在表达课文意思的方式上也是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中如果捉住这些标点符号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也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意思。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描述了指导员与“我”取到教科书的返回路上指导员被敌机炸倒,临牺牲前断断续续地说的这么一句话:“书……书……”“你们要好好地学习,将来……”这几个省略号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如果引导学生对这些省略号展开讨论,那么指导员临牺牲前还关心教科书的安危和还没有忘记鼓励“我们”好好学习的精神就自然而然地注入学生的心田,学生也能更清楚地体会到这些教科书的“珍贵”之处。
六、抓住单元训练重点内容讨论
单元训练点内容中的读写知识,往往都渗透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样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刻,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围绕本单元“外表和内心”这个训练项目,可以这样质疑:1.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外表?2.联系上下文你体会到邱少云的哪些内心活动?3.从中明白了什么?弄清这三个问题,既能较好地完成本单元的训练又能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语文的阅读教学特别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如果能抓住讨论契机,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那么将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永春县南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