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风骨”内涵新论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_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刘勰“风骨”内涵由于其重要意义引起学界热烈的讨论。本文在评说十种不同解说的基础上,力图从原文中还原《风骨》篇原有的逻辑思路,以接近刘勰的原旨。认为刘勰“风骨”是指文章作品在文意、文辞方面的要求,文意要充实饱满,文辞要精炼准确,表现出阳刚清壮的力量美,表现为文章作品完整精神风貌美的规范。“风骨”与风格、气并不完全相同,指的是清刚一类化在作品中的体现,同时对于刘勰批判当时骈文流行、文风淫滥的文学现状思想有更深刻的体会。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文意;文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027-02
  “风骨”理论是《文心雕龙》研究主要议题之一,后世的学者对“风骨”内涵众说纷纭,据张少康先生《六朝文学的发展和风骨论的文化意蕴》统计,解说超过七十多种。风骨问题言人人殊,“风骨”本身是比喻性的词汇,是由“风”和“骨”两个不同概念范畴组合起来的,“风骨”合论增加了它内涵的多义性,引起了专家们浓厚的研究兴趣。本文试着在前人对“风骨”理解基础上来分析一下“风”“骨”以及“风骨”在《文心雕龙》原文中的内涵。
  一、“风骨”十种内涵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有许多不同的解说,但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十种:
  第一种,“风骨即气”说。认为“风骨”和“气”基本相同。此说最早见于明代曹雪佺“风骨一篇,归之为气”。清代提出这种观点影响较大的就是黄叔琳和纪昀。近人徐复观同意并发挥二人的观点,认为风骨,依然是指作者生理的生命力“气”。但是对于“气”这一解释历来学者也有不同的解释。
  第二种,“风格”说。认为“风骨”就是“风格”。明代杨慎在《文心雕龙》批注“左氏论女色曰美而艳。美犹骨也,艳犹风也”,指文章从内到外所体现一种美学风格。最早用风骨解释“风格”的,是南京大学的罗根泽,持“风格”说的还有吴调公、詹锳。
  第三种,“风意骨辞”说。认为“风”是指文意的特点,“骨”是指文辞的特点 。如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风骨二者皆假于物以为喻。文之有意,所以宣达思理,纲维全篇,譬之于物,则犹风也。文之有辞,所以摅写中怀,显明条贯,譬之于物,则犹骨也。”他的学生范文澜先生也发展了此观点,这是比较有权威的说法。此说的拥护者甚多,如郭绍虞、周振甫等。
  第四种,“情志事义”说。认为“风”是情志,“骨”是事义,风是作家发自深心的、集中充沛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在文章中的表现。“骨”指“事义”,“就是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一切材料观点逻辑的内容”,这种说法源于较早的武汉大学刘永济先生的《文心雕龙校释》一书。
  第五种,“情感思想”说。认为“风”是情的因素,“骨”是理的因素,“风骨”是情感思想的表现。提出此说的是宗白华教授,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既重视思想,现為“骨”,又重视情感,表现为“风”。
  第六种,“精神风貌美”说。张少康认为,把风骨理解为文学作品中的精神风貌美,“风”侧重指作家主观的感情、气质特征在作品中的体现;“骨”侧重指作品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同时随着作家本人的思想而有所差别。
  第七种,“艺术想象”说。认为“风”是文艺创作中的联想作用,“风骨”是指的是艺术的想象与创作。主要是由傅庚生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通论》中提出来的。
  第八种,“理想现实”说。认为“风”是文艺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骨”是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这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大讨论的特定的历史背景提出,之后很少有人提出。
  第九种,“内容形式”说。认为“风” 是内容,“骨”是形式。这是由西方引进的。
  第十种,不可理解说。这一观点特别容易被人忽视。认为“风骨”的含义没有办法理解,因为作者刘勰,对风骨这一问题,本来就写得模糊不清,他随时转换概念,就不免让人们对风骨这一问题摸不着头脑。这个观点是张国光先生提出来的,曾经有一篇文章《〈文心雕龙〉能代表我国古代文论的最高成就吗?》开列了《文心雕龙》的十大罪状,认为《文心雕龙》根本没有写清楚。
  学术界关于风骨的解释分歧如此之大,一是,“风骨”是一个审美范畴比喻,“风”和“骨”是两个不相干的喻体,“风骨”它的内涵相当模糊,本身就带着感受性与体验性。二是,“风骨”这个词不是刘勰创造的,而是在几百年前的魏晋六朝时期,有人用它来品评书法、绘画,只是到了刘勰才在总结前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赋予它特定的含义,用来品评文学作品。“风骨”这个词,它的内涵在不同的时期,作家赋予它的内涵不一致,刘勰《文心雕龙》很多篇章都用到了“风”,也用到了“骨”,在《风骨》篇里单独、集中地提到了“风骨”这个内涵,因此无论是“风”“骨”,还是“风骨”,它的内涵是比较明确、统一的。探讨刘勰“风骨”的理论,需要具体解剖文章,不应过多地旁征博引《风骨》篇以外的众多材料,把问题泛化。
  二、“风骨”在《文心雕龙》中的内涵
  (一)“风”“骨”“风骨”含义
  全文都是紧扣“风骨”这个中心,一层一层论述开来,文章起笔就对什么是“风”,什么是“骨”,什么是“风骨”这个理论的阐发与界定。在文章第一段分论“风骨”的内涵。第一层: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第二层: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这是讲作家写作的时候,心理有了情感、智趣,一开始注意“风”的问题,也要关注“骨”的问题。同时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文辞必须要有骨力,就像人的身体,需要有坚实的骨骼一样,内容必须含“风”,就像人的身体一定要包含气一样。第三层: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写文章,文辞写得挺拔、言直、准确,就会有“骨”,情意要清新、健康,意气风发,就有了“风”。第四层: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有“骨”的文章,言辞必然会写得精炼,作品如果有“风”的话,情智一定会充沛、明朗。第五层: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反过来说,作品、文章如果没有“骨,文辞就必然繁杂混乱,不能成为一篇好文章,甚至成不了一篇完整的文章,作品如果没有“风”,感情、志向表达不出来,作品就会写得没有生气,无精打采。   从以上五层可以看出,刘勰的“风”指的是作品内容方面,包含作家的情致、心灵,“骨”就文辞方面来说的。对于黄侃老先生“风即文意, 骨即文辞”的观点,基本上把握住刘勰《风骨》篇的内涵,但是“风”和“文意”“骨”和“文辞”并不能简单画等号。确切地说,刘勰的“风”“骨”是对文章作品的文意、文辞方面提出的审美规范。要求文意要充实、要饱满、要明朗、甚至要痛快,不能干瘪、含糊,這样作品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要求作品在文辞方面要准确、精炼、挺拔有力,不啰唆、繁杂、冗长,这样的文辞才有说服力,也就是文章的骨架。
  在《文心雕龙》里“风骨”合论主要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刘勰把“风骨”合起来使用,也是对文章的内容、文辞两方面综合的要求。内容充实,文辞精确,这样的作品才会有一种力量美,表现为文章作品完整精神风貌美的规范,一种理想美:阳刚、清壮、健朗、壮阔的美。
  (二)风骨和风格、气的关系
  “风骨”不是一般的风格,用风格来解释风骨有些宽泛、欠准确。但是刘勰的“风骨”和风格又不是毫无关系的两个范畴,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是对文章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相统一,综合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美。但是相区别的是,风格是从广义来说,风骨是从狭义来说。风格的迥异,不存在高低、好坏的判断。一般来说,成熟的作品都有一种风格,一种精神风貌的美。而“风骨”是风格既定一种特质,特指文章作品的一类风格,它们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这里的“风骨”指的是风格中“两分法”中的阳刚美。
  “风骨”也不等于“气”。“风骨”和“气”也密切关联,“气”一般地说,是作家的气质、个性,表现在作品里就行成了文章的主要风格,也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风格就是人。”气有清浊、刚柔之分,“风骨”应该指“气”中的清刚一类化在作品中的体现。也就是文章中“鹰隼”的“骨劲而气猛也”,不是指婉约一类舒缓的气。
  三、“风骨”论意义
  “风骨”内涵的明确,对于文学理论、文学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刘勰“风骨”论,反对文章“繁杂失统”,要求文章“意新而不乱”,对当时骈文流行、文风淫滥起到一定的批判纠正作用。同时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当时的学者清除“习华随侈,流遁忘反”不良习气,另一方面是为了矫正南朝时期的颓靡、艳丽的创作风气,扭转当时愈演愈烈玩弄文字的不良创作倾向。虽然他的努力在当时收效甚微,但是他“风清骨俊”“刚建既实”的文学作品要求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555-559.
  [2]金庆国.《文心雕龙·风骨》篇义析论[J].北京大学学报,1996:99-101.
  [3]范晔.《文心雕龙》“风骨篇”群说辨析[J].长沙职业技术学院,2016.
  [4]周才庶.《文心雕龙·风骨》新释和延伸[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5,(2):88-91.
  [5]童庆炳.《文心雕龙》“风清骨峻”说[J].北京师范大学,2013:31-44.
  作者简介:
  段彩艳,女,汉族,山西黎城人,硕士,山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黄帝文化则是黄河文化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游交汇处,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出生于郑州新郑。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郑州提出打造国家黄
期刊
【摘要】《湘行散记》和《湘西》荟萃了湘西的一切神秘、浪漫和平凡,也荡出了沈从文回归桑梓之地所感到的“忧郁”,而这“忧郁”来自作者归旅故乡期间看到的乡土湘西的“常”(不变)与“变”,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对历史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乡土湘西;人事;“常”;“变”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004-03  作为京派代
期刊
【摘要】长诗《出埃及记》以“英雄史诗”的方式重述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和穿越红海的故事。它是古英语中最密集、最隐晦、最复杂的诗歌之一,也是许多批评家争论的焦点。本文旨在尝试为该诗的结构,即在尤尼乌斯手稿中存留至今的顺序辩护,以表明该诗是一篇依据史诗情节、聚焦核心主题认真连贯推进,并且以道德为导向进行叙述的史诗。本文进一步的论点是,虽然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首诗缺少了一些诗节,但其文本的主要部分已经按照作
期刊
【摘要】从美学角度上对王勃所作《滕王阁序》分析,它是艺术家依据自己的艺术直觉通过艺术语言所进行表达的一篇骈文,其中凝结了艺术家个人的美学特性及艺术理念,实现了主题情感与客观意象的意境统一。  【关键词】《滕王阁序》;美学;艺术的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021-02  骈文自汉朝末年兴起,兴盛于南北朝时期
期刊
【摘要】《团圆之后》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陈仁鉴创作的一部戏剧。此剧一反传统的大团圆结局,而是以大悲剧作结,发人深思。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欣赏此剧,剧中叶婉娘和柳懿儿两个女子正是在男权社会下,被迫成为的“他者”,体现着女性话语的缺失和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但同时也透露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时代的局限性,从而引发对现代女性的思考。  【关键词】《团圆之后》;悲剧;“他者”;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神与物游”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从其中“游”字入手,对关于“游”这一问题的各种研究思路做简单的梳理,主要包括“‘游’的定义及之与‘神’和‘物’的关系”“刘勰之‘游’与庄子之‘游’的关系”“‘游’的审美境界与审美体验”“‘游’与心理距离”“对‘游’的其他理解”五个部分。  【关键词】文心雕龙;神思;神与物游;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出高校读书会活动在文化育人功能上的突出作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广大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藝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建立“书海拾贝”读书会,通过开展读书分享等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读书会;思想政治;文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252
期刊
【摘要】钱钟书的作品《围城》是一本优秀的讽刺小说,发人深省,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在作品中可充分感知讽刺艺术与人文关怀。本文从《围城》的文学思想以及人文关怀进行具体的阐释与分析。  【关键词】围城;人文关怀;讽刺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007-02  人文,究其根本就是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展现,也是社会制度、法
期刊
【摘要】“小人物”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传统形象之一,从普希金的《驿站长》开始,到果戈理的《外套》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的发展,19世纪晚期的小人物塑造更加炉火纯青了。通过小人物的生活现象和精神状态,可以准确地了解那一特定时期的历史状况。尤其通过研究19世纪晚期的小人物的精神创伤,更能够看到处于转型期俄国社会的种种矛盾,这对人们现今研究创伤文学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小人物;精神创
期刊
【摘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十七年时期成了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特殊期。有人称它为一个没有女性文学的时代,也有人将其定义为女性忘我的时代。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古以来的社会地位就低于男性,故而女性在“平等权”的争取上是从古至今没有停下来过的。十七年时期,人们又对“平等”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但是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平等”的过度阐释无疑导致了社会对于女性的整体评价的大方向走向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