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构建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英语课;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同样的内容,我反复讲了,学生仍然听不懂记不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辛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由此可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为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作为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添学生兴趣,使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授课内容,乐于接受和掌握课堂内容,变“苦学”为“乐学”,“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为主,争取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后进生,教师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轻易放弃他们。对于他们,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于他们的作业,尽量采用面批的方式,及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对他们做对的部分和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使他们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会从老师的表扬中看出自己的被关注和重视。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因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下会比较配合老师的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从而创建出有效的学习氛围。
三、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新课程倡导“面对学生全体,全面进行教学”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班上学生较多,大部分学生无法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英语课是语言课、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组织课堂小组活动,合理分配活动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要考虑活动的注意事项,活动前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强训练密度和广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快速反应的方式通过“pair by pair”的形式,有节奏地让学生练。这样无论学生成绩好、差,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时都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将大大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教师为中心的課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让他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四、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有效的能力发展
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常常花很多时间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以教学全过程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遗憾的是,现在的教学缺乏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观点,教与学始终处于平面,定格的关系,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支配、控制学甚至代替学,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生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常看到这样的怪现象:年级和学段越高的课堂,教师教得越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实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发展,提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教师要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此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英语课;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同样的内容,我反复讲了,学生仍然听不懂记不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辛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由此可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为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作为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添学生兴趣,使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授课内容,乐于接受和掌握课堂内容,变“苦学”为“乐学”,“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为主,争取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后进生,教师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轻易放弃他们。对于他们,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于他们的作业,尽量采用面批的方式,及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对他们做对的部分和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使他们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会从老师的表扬中看出自己的被关注和重视。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因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下会比较配合老师的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从而创建出有效的学习氛围。
三、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新课程倡导“面对学生全体,全面进行教学”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班上学生较多,大部分学生无法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英语课是语言课、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组织课堂小组活动,合理分配活动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要考虑活动的注意事项,活动前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强训练密度和广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快速反应的方式通过“pair by pair”的形式,有节奏地让学生练。这样无论学生成绩好、差,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时都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将大大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教师为中心的課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让他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四、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有效的能力发展
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常常花很多时间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以教学全过程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遗憾的是,现在的教学缺乏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观点,教与学始终处于平面,定格的关系,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支配、控制学甚至代替学,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生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常看到这样的怪现象:年级和学段越高的课堂,教师教得越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实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发展,提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教师要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此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