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我国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占人口绝大部分比重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大学毕业生与下岗职工、新成长的劳动力及农村过剩劳动力组成了庞大的就业大军并展开竞争,形成了大学生就业岗位层次下移、就业流向单一、跨专业就业逐渐突出、低薪就业等特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的变革、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与教育改革。
[关键词]二元经济 大学生就业 特征
[作者简介]林海(1963- ),男,广西玉林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学生工作部部长,副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1-0150-02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成因的研究也是教育部门、勞动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形成了许多的观点和对策。但已有研究多从教育部门和毕业生处找原因,认为高等教育结构、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和毕业生心态与现实需要的不适应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在于大学毕业生总体过剩,大学生作为劳动力供大于求,而其根源在于我国当前的经济二元化结构。如果现代化进程是国民经济由二元向一元转化的过程,那么大学生就业难就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大学生就业也将长期保持中国独有的特征。
一、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国家的现代化实质就是落后经济结构的转换,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是实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我国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换之中。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我国农村人口比重较大,改革开放前占总人口的80%以上。在改革开放中,我国经济实力得到提升,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有较大增长。尽管如此,我国依然是农业人口大国。据国家统计局报告,中国内地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为7.37亿,占56%,城镇人口为5.77亿,占44%。在这样的人口结构下,我国在校大学生中有50%以上来自农村。考大学对他们来说是为了跳出“农门”,脱离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身份,去过一种与父辈完全不同的生活,这种对未来的憧憬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埋下了伏笔。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的流向特征
在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过渡,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构成了人口的基本流向。这是因为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要逐渐减少,大量农村劳动力过剩。按农业部的统计数据,当前我国农村的过剩劳动力为1.5亿,并且每年以6000万的规模增长,2015年将达到2.5亿。按照资源配置的要求,过剩劳动力必然要向城市和非农业部门转移。另一方面,工业和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创立者,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工业部门的工资比维持生存的农业部门的收入高出30%左右,必然会形成城市工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强大拉力。城乡二元结构模型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资本稀缺,劳动力过剩,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取决于维持劳动力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阶段是当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后,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这个模型对剩余劳动力转移支持经济发展的过程做出了解释,也对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工资决定做出了结论。
笔者认为,在我国,劳动力转移从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需要很长的历程,在较长的时期内还将处于第一阶段,其状态就是劳动力无限供给,劳动力过剩。占总量50%以上的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将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回农村不现实,不仅意味着理想的破灭,也是“逆历史潮流”。而在城市谋职又是压力重重,就业竞争激烈。以2004年为例,统计表明需要安排就业的就业人员为1100万人,如果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2004年需要就业的人口达到2000多万。2006年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量的峰值年,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更达到2500多万。而根据我国的人口基数和农业劳动效率提升的趋势,今后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口至少会在3000万人以上。从需求来看,经济发展是就业机会增长的基本动力,一般认为,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创造80万个就业机会。以GDP年增长10%计算,可带来800万个就业机会。加上产业结构调整,如发展第三产业可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量,这样全国一年所能供给的就业岗位最多在1000万个左右。3000万的供给相对于1000万的需求,就业岗位的缺口达到60%以上,2000万需要就业的人口无从安置。通过这些数据,就业形势的严峻不言而喻。
三、二元结构下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分析可见,在劳动力严重过剩,平均三个人争一个饭碗的市场状态下,大学生就业难是必然现象。他们的就业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就业岗位层次下移
各高校有不同的办学特点和优势,使得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异性,但相同学历层次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本科以培养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开发、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为目标,高职高专则致力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若以企业为例,本科毕业生对应的岗位群是企业中层及以上的管理和技术开发岗位,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则以企业的基层管理和技术岗位为起点。但实际上,在就业时,约有5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的现实岗位层次低于预期,即本科生从事高职高专生的岗位,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在中专技校生的岗位上从事一线工人、管理员或服务员的工作,甚至出现了大学毕业生争当搓背工、环卫工、殡仪馆工作人员的情况。实际的就业定位与高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出现了很大的落差。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这是对培养成本的浪费。
有人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层次下移的主要原因应该归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出现较大滑坡,现在本科生的水平只相当于专科生,专科生只相当于中专生和技校生。笔者认为,这种见解是有失偏颇的。现在大学生水平如何?我们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性强的评估体系对他们进行评估。笔者认为,二元结构下,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状况带来的就业竞争炽热化,以及前工业化时期,大量低科技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大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试想,在一个饭碗三个人争夺的情况下,竞争者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先抢到这个饭碗,而不是去考虑是金饭碗、银饭碗还是泥饭碗。因此,大学生挤占中专生、技校生、农民工的岗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现实压迫下的“屈就”。
(二)就业流向单一化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或在城市就业,或坚持在城市寻找岗位,留在城市是他们的选择。这种情形可称之为大学生就业流向的单一性。从理论上讲,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发展,都需要智力支持,都应当有人才的流入。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业企业在参与市场化竞争的过程中也在发展提高。而由于从事品种更新、水果种植、水产品养殖、畜牧业、病虫害防治等的农业实用性技术人才可以为农业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因此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会大量增加。同时农业企业也在竞争过程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改善农业人才就业环境,增加对农业人才的吸引力。这表明,农村在向城市输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所需劳动力的同时,自身也要从城市输入适用的人才,形成劳动力的双向流动。
但事实上,在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中,农业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不到农村就业,非农业专业的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情况更少,表现出农村劳动力纯流出的特征。原因何在?有人认为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问题,有人则认为是农业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滞后于农业技术的发展要求。笔者认为,他们都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而没有看到在二元结构大背景下,农村吸纳人才的机制问题。现代农业的特征是产业化、市场化、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相比之下,除了少量的农业企业外,我国农业基本上还处于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分散经营、规模小、非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程度低的状态。它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与城市相比较更缺乏吸引力。因此,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流转,吸引“大资本”进入农村,组建有规模的现代化农场,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三)跨专业就业逐渐突出
跨专业就业在大学毕业生中一直存在,近年来,这个比例更是逐渐增大。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专业性特别强的岗位外,对专业很少限制,管理类和营销类岗位尤为突出。
大学生跨专业找工作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社会观念越来越开放,不少岗位对于工作人員的要求并不仅限于专业知识,更多要求综合知识过硬的人才,这就促使招聘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目光更广阔,而不局限于一个专业。其次,高校的部分学科设置并没有真正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素质要求,高校不少专业课程侧重于基础专业知识,而不注重培养学生多方位发展,这也使得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很难专业“对口”。最后,高校专业设置和专业招生人数不能与市场需要吻合,也是毕业生跨专业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无法找到对应的专业岗位的情况下,跨专业就成了毕业生的无奈选择。
(四)低薪就业
新入职大学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趋势。来自各地劳动力市场的数据显示我国将进入大学毕业生的“低工资时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与他们的预期有着较大差距。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高校毕业生的薪酬预期是2140元,比实际起薪1500元高出40%。2005年用人单位接受的薪酬主要集中在2000元以下,只有14%左右的学生能签到2000元以上的薪金。2006年近半数(49%)毕业生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2000元工资以上的人数比例有所增加。但在GDP、平均工资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获得较大幅度增长的背景下,相对于教育的高成本而言,这样的工资收入还是过低。
一般认为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有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比例、可供个人消费的消费品数量、就业规模、人口增长以及城乡收入差别等。笔者认为,现实中虽然存在着诸如劳动生产率提高、国家立法对工资水平的干预等因素阻止工资水平下降,但劳动力总体供给的规模和大学毕业生的供大于求对促使大学毕业生工资下降起到了主要作用。从2001~2008年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由115万发展至550万,增长了378%,大大超过同期经济发展拓展出来的就业空间。就业竞争的加剧,失业人口的增加为劳动力价格的日趋下降提供了有力支撑。
立足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可以发现,其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一个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国家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几百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只有经济发展了,产业结构升级了才能提供更多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因此,经济体制的变革(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是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作为教育部门则要改变目前教育体制上的弊病,使之与市场需要相适应。
[参考文献]
刘佳音,车蔷薇,吴晶.大学生就业与薪酬预期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6).
[关键词]二元经济 大学生就业 特征
[作者简介]林海(1963- ),男,广西玉林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学生工作部部长,副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1-0150-02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成因的研究也是教育部门、勞动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形成了许多的观点和对策。但已有研究多从教育部门和毕业生处找原因,认为高等教育结构、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和毕业生心态与现实需要的不适应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在于大学毕业生总体过剩,大学生作为劳动力供大于求,而其根源在于我国当前的经济二元化结构。如果现代化进程是国民经济由二元向一元转化的过程,那么大学生就业难就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大学生就业也将长期保持中国独有的特征。
一、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国家的现代化实质就是落后经济结构的转换,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是实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我国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换之中。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我国农村人口比重较大,改革开放前占总人口的80%以上。在改革开放中,我国经济实力得到提升,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有较大增长。尽管如此,我国依然是农业人口大国。据国家统计局报告,中国内地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为7.37亿,占56%,城镇人口为5.77亿,占44%。在这样的人口结构下,我国在校大学生中有50%以上来自农村。考大学对他们来说是为了跳出“农门”,脱离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身份,去过一种与父辈完全不同的生活,这种对未来的憧憬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埋下了伏笔。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的流向特征
在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过渡,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构成了人口的基本流向。这是因为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要逐渐减少,大量农村劳动力过剩。按农业部的统计数据,当前我国农村的过剩劳动力为1.5亿,并且每年以6000万的规模增长,2015年将达到2.5亿。按照资源配置的要求,过剩劳动力必然要向城市和非农业部门转移。另一方面,工业和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创立者,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工业部门的工资比维持生存的农业部门的收入高出30%左右,必然会形成城市工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强大拉力。城乡二元结构模型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资本稀缺,劳动力过剩,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取决于维持劳动力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阶段是当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后,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这个模型对剩余劳动力转移支持经济发展的过程做出了解释,也对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工资决定做出了结论。
笔者认为,在我国,劳动力转移从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需要很长的历程,在较长的时期内还将处于第一阶段,其状态就是劳动力无限供给,劳动力过剩。占总量50%以上的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将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回农村不现实,不仅意味着理想的破灭,也是“逆历史潮流”。而在城市谋职又是压力重重,就业竞争激烈。以2004年为例,统计表明需要安排就业的就业人员为1100万人,如果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2004年需要就业的人口达到2000多万。2006年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量的峰值年,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更达到2500多万。而根据我国的人口基数和农业劳动效率提升的趋势,今后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口至少会在3000万人以上。从需求来看,经济发展是就业机会增长的基本动力,一般认为,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创造80万个就业机会。以GDP年增长10%计算,可带来800万个就业机会。加上产业结构调整,如发展第三产业可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量,这样全国一年所能供给的就业岗位最多在1000万个左右。3000万的供给相对于1000万的需求,就业岗位的缺口达到60%以上,2000万需要就业的人口无从安置。通过这些数据,就业形势的严峻不言而喻。
三、二元结构下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分析可见,在劳动力严重过剩,平均三个人争一个饭碗的市场状态下,大学生就业难是必然现象。他们的就业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就业岗位层次下移
各高校有不同的办学特点和优势,使得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异性,但相同学历层次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本科以培养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开发、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为目标,高职高专则致力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若以企业为例,本科毕业生对应的岗位群是企业中层及以上的管理和技术开发岗位,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则以企业的基层管理和技术岗位为起点。但实际上,在就业时,约有5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的现实岗位层次低于预期,即本科生从事高职高专生的岗位,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在中专技校生的岗位上从事一线工人、管理员或服务员的工作,甚至出现了大学毕业生争当搓背工、环卫工、殡仪馆工作人员的情况。实际的就业定位与高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出现了很大的落差。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这是对培养成本的浪费。
有人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层次下移的主要原因应该归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出现较大滑坡,现在本科生的水平只相当于专科生,专科生只相当于中专生和技校生。笔者认为,这种见解是有失偏颇的。现在大学生水平如何?我们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性强的评估体系对他们进行评估。笔者认为,二元结构下,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状况带来的就业竞争炽热化,以及前工业化时期,大量低科技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大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试想,在一个饭碗三个人争夺的情况下,竞争者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先抢到这个饭碗,而不是去考虑是金饭碗、银饭碗还是泥饭碗。因此,大学生挤占中专生、技校生、农民工的岗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现实压迫下的“屈就”。
(二)就业流向单一化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或在城市就业,或坚持在城市寻找岗位,留在城市是他们的选择。这种情形可称之为大学生就业流向的单一性。从理论上讲,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发展,都需要智力支持,都应当有人才的流入。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业企业在参与市场化竞争的过程中也在发展提高。而由于从事品种更新、水果种植、水产品养殖、畜牧业、病虫害防治等的农业实用性技术人才可以为农业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因此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会大量增加。同时农业企业也在竞争过程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改善农业人才就业环境,增加对农业人才的吸引力。这表明,农村在向城市输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所需劳动力的同时,自身也要从城市输入适用的人才,形成劳动力的双向流动。
但事实上,在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中,农业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不到农村就业,非农业专业的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情况更少,表现出农村劳动力纯流出的特征。原因何在?有人认为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问题,有人则认为是农业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滞后于农业技术的发展要求。笔者认为,他们都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而没有看到在二元结构大背景下,农村吸纳人才的机制问题。现代农业的特征是产业化、市场化、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相比之下,除了少量的农业企业外,我国农业基本上还处于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分散经营、规模小、非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程度低的状态。它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与城市相比较更缺乏吸引力。因此,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流转,吸引“大资本”进入农村,组建有规模的现代化农场,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三)跨专业就业逐渐突出
跨专业就业在大学毕业生中一直存在,近年来,这个比例更是逐渐增大。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专业性特别强的岗位外,对专业很少限制,管理类和营销类岗位尤为突出。
大学生跨专业找工作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社会观念越来越开放,不少岗位对于工作人員的要求并不仅限于专业知识,更多要求综合知识过硬的人才,这就促使招聘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目光更广阔,而不局限于一个专业。其次,高校的部分学科设置并没有真正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素质要求,高校不少专业课程侧重于基础专业知识,而不注重培养学生多方位发展,这也使得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很难专业“对口”。最后,高校专业设置和专业招生人数不能与市场需要吻合,也是毕业生跨专业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无法找到对应的专业岗位的情况下,跨专业就成了毕业生的无奈选择。
(四)低薪就业
新入职大学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趋势。来自各地劳动力市场的数据显示我国将进入大学毕业生的“低工资时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与他们的预期有着较大差距。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高校毕业生的薪酬预期是2140元,比实际起薪1500元高出40%。2005年用人单位接受的薪酬主要集中在2000元以下,只有14%左右的学生能签到2000元以上的薪金。2006年近半数(49%)毕业生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2000元工资以上的人数比例有所增加。但在GDP、平均工资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获得较大幅度增长的背景下,相对于教育的高成本而言,这样的工资收入还是过低。
一般认为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有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比例、可供个人消费的消费品数量、就业规模、人口增长以及城乡收入差别等。笔者认为,现实中虽然存在着诸如劳动生产率提高、国家立法对工资水平的干预等因素阻止工资水平下降,但劳动力总体供给的规模和大学毕业生的供大于求对促使大学毕业生工资下降起到了主要作用。从2001~2008年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由115万发展至550万,增长了378%,大大超过同期经济发展拓展出来的就业空间。就业竞争的加剧,失业人口的增加为劳动力价格的日趋下降提供了有力支撑。
立足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可以发现,其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一个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国家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几百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只有经济发展了,产业结构升级了才能提供更多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因此,经济体制的变革(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是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作为教育部门则要改变目前教育体制上的弊病,使之与市场需要相适应。
[参考文献]
刘佳音,车蔷薇,吴晶.大学生就业与薪酬预期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