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对广大生物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生物教师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尤其是我校这种情况,学生综合素质排名已经是全县1200名开外,其文化课成绩可想而知,如果再不进行课改,教学成绩就不可能取得质的飞跃。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我对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念
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
在中学生物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
二、合理处理教材
通常教材在编定后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但科学技术和当今社会正在迅猛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中必然有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作适当变动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增减、调整、重组或重新选定。例如,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技前沿动态的新知识,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可以增加人与生物圈关系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与生物周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可以增加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
三、更新教学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备受教师青睐的传统“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广大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此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广泛采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部分内容也可采用。其过程是:提出课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评价。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索(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重在发现,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例如,“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的条件,如水、空气、温度等,接着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此外,还可采用“发展问题教学法”和“多角度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极为重要。所谓“发展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后,要求学生对所解出的问题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并编出创新题,师生共同解答。例如学生解答有丝分裂问题后,可变化为减数分裂题,解答减数分裂问题后,再变化为遗传规律题。所谓“多角度教学法”是指教師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启发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例如,针对“如何使农作物增产”这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矿质营养、遗传及生态角度分析解答。
四、更新教育手段
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例如:我经常把一些抽象的生物知识用视频的形式展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对于一些不能够让学生做的实验,我也从网上下载或购买相关的实验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过程。
五、转变评价观念
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向“素质鉴定”观转变。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评价范围上,应从片面的仅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评价。例如,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等。
六、扩充知识信息
面对创新教育,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知识、信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标志。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教育科学如今也在教改中迅速前进,生物教师只有不断地扩充知识信息,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必然妨碍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而新知识、新信息的出现不仅给人们以新的创造基础,而且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引起新的联想,大大加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新的教改形势下,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学会学习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素质。
一、转变教育观念
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
在中学生物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
二、合理处理教材
通常教材在编定后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但科学技术和当今社会正在迅猛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中必然有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作适当变动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增减、调整、重组或重新选定。例如,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技前沿动态的新知识,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可以增加人与生物圈关系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与生物周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可以增加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
三、更新教学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备受教师青睐的传统“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广大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此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广泛采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部分内容也可采用。其过程是:提出课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评价。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索(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重在发现,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例如,“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的条件,如水、空气、温度等,接着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此外,还可采用“发展问题教学法”和“多角度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极为重要。所谓“发展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后,要求学生对所解出的问题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并编出创新题,师生共同解答。例如学生解答有丝分裂问题后,可变化为减数分裂题,解答减数分裂问题后,再变化为遗传规律题。所谓“多角度教学法”是指教師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启发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例如,针对“如何使农作物增产”这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矿质营养、遗传及生态角度分析解答。
四、更新教育手段
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例如:我经常把一些抽象的生物知识用视频的形式展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对于一些不能够让学生做的实验,我也从网上下载或购买相关的实验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验过程。
五、转变评价观念
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向“素质鉴定”观转变。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评价范围上,应从片面的仅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评价。例如,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等。
六、扩充知识信息
面对创新教育,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知识、信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标志。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教育科学如今也在教改中迅速前进,生物教师只有不断地扩充知识信息,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必然妨碍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而新知识、新信息的出现不仅给人们以新的创造基础,而且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引起新的联想,大大加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新的教改形势下,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学会学习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