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问题式教学法”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方法,“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高中化学课的“问题式教学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情境 问题设计 合作学习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經济时代。需要大批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接受和抽象思维的培养,结果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降低。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高中化学新课程进行了改变,所以改变教学方式也势在必行。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问题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
1.问题式教学法的涵义
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质疑、学会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习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过程,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问题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能主动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2.问题教学法实施的一般程序及原则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经过不断探索,我们认为“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实现从重教转向重学,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从重知识掌握转向重三维目标协调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践行新课程的良好载体。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小结升华,巩固提高。即学生根据老师预设的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然后由一个学生向全班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学生再进行纠错、补充。老师在这个环节中起管理及引导作用。最后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反思,达到巩固和提高。
3.问题教学法的设问策略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问题”。因此,教师要研究教材,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问题。
3.1角度要新颖,难度要适当。
教师要从学生兴趣所在处切入问题,在有广泛联系的地方设置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的现实,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思有所得。对浅显的问题设问时,可浅中求新,以激发学生的问答热情。将难题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小问题,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坡度,一步步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3.2层次要清楚,并具有针对性。
在课堂上不能把问题一下子全部展现给学生,要按照教学程序和问题层次逐渐推进。另外设置问题还要兼顾学生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问题的解决中有所思,有所获。更重要的是设计问题要针对教材,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如原电池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出示各种电池,并提出问题:这些电池为什么能提供电能?为什么有些电池使用一次而有些电池可以反复充电使用?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化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4.1从化学教材中创设问题。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和载体,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挖掘问题。例如:在做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演示实验时,为什么两根玻璃棒只能靠近,而不能接触?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那么镁条能在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气体中燃烧吗?在铜和浓硝酸的演示实验中,生成的溶液为什么不显蓝色,而显绿色?
4.2从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创设问题。
学习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学以致用,用中求新”。在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无处不在,我们必须细心观察,留意分析,由现象探求本质,从而提炼出有关问题。例如:在讲盐类水解时提出纯碱为什么可以洗掉油污?为什么用热水易洗干净?
5.利用问题的辐射,让知识达到迁移、延伸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而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利用问题的辐射,能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达到知识的迁移、延伸和拓展。例如:分析教材中一道习题时,在硝酸银和硝酸铜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滤液中滴入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问有何种金属析出?学生思考后答:加盐酸后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滤液中有过剩的硝酸银,那析出的金属只能是Ag。这时将问题进一步延伸,设想:①如在滤液中滴入盐酸无沉淀产生,析出的金属肯定是什么?可能还有什么?②如在滤渣中滴入盐酸,如有气泡产生,则溶液中有哪些金属离子?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散,加盐酸如没有沉淀说明滤液中无硝酸银,Ag肯定被析出,而Cu的析出又无法证明,不能肯定,但也无法排除不被析出。若在滤渣中加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Fe粉过量,则析出的金属肯定有Ag和Cu。像这样的例子在化学中屡见不鲜。教师如能适当发掘和延伸,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思维不断发展、发散和延伸,则对学生学习上的提高大有裨益。
通过“问题教学法”的尝试,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新的学习习惯,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
课题批准号:【2012】GSZ73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情境 问题设计 合作学习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經济时代。需要大批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接受和抽象思维的培养,结果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降低。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高中化学新课程进行了改变,所以改变教学方式也势在必行。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问题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
1.问题式教学法的涵义
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质疑、学会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习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过程,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问题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能主动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2.问题教学法实施的一般程序及原则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经过不断探索,我们认为“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实现从重教转向重学,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从重知识掌握转向重三维目标协调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践行新课程的良好载体。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小结升华,巩固提高。即学生根据老师预设的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然后由一个学生向全班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学生再进行纠错、补充。老师在这个环节中起管理及引导作用。最后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反思,达到巩固和提高。
3.问题教学法的设问策略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问题”。因此,教师要研究教材,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问题。
3.1角度要新颖,难度要适当。
教师要从学生兴趣所在处切入问题,在有广泛联系的地方设置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的现实,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思有所得。对浅显的问题设问时,可浅中求新,以激发学生的问答热情。将难题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小问题,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坡度,一步步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3.2层次要清楚,并具有针对性。
在课堂上不能把问题一下子全部展现给学生,要按照教学程序和问题层次逐渐推进。另外设置问题还要兼顾学生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问题的解决中有所思,有所获。更重要的是设计问题要针对教材,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如原电池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出示各种电池,并提出问题:这些电池为什么能提供电能?为什么有些电池使用一次而有些电池可以反复充电使用?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化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4.1从化学教材中创设问题。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和载体,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挖掘问题。例如:在做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演示实验时,为什么两根玻璃棒只能靠近,而不能接触?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那么镁条能在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气体中燃烧吗?在铜和浓硝酸的演示实验中,生成的溶液为什么不显蓝色,而显绿色?
4.2从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创设问题。
学习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学以致用,用中求新”。在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无处不在,我们必须细心观察,留意分析,由现象探求本质,从而提炼出有关问题。例如:在讲盐类水解时提出纯碱为什么可以洗掉油污?为什么用热水易洗干净?
5.利用问题的辐射,让知识达到迁移、延伸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而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利用问题的辐射,能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达到知识的迁移、延伸和拓展。例如:分析教材中一道习题时,在硝酸银和硝酸铜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滤液中滴入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问有何种金属析出?学生思考后答:加盐酸后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滤液中有过剩的硝酸银,那析出的金属只能是Ag。这时将问题进一步延伸,设想:①如在滤液中滴入盐酸无沉淀产生,析出的金属肯定是什么?可能还有什么?②如在滤渣中滴入盐酸,如有气泡产生,则溶液中有哪些金属离子?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散,加盐酸如没有沉淀说明滤液中无硝酸银,Ag肯定被析出,而Cu的析出又无法证明,不能肯定,但也无法排除不被析出。若在滤渣中加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Fe粉过量,则析出的金属肯定有Ag和Cu。像这样的例子在化学中屡见不鲜。教师如能适当发掘和延伸,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思维不断发展、发散和延伸,则对学生学习上的提高大有裨益。
通过“问题教学法”的尝试,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新的学习习惯,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
课题批准号:【2012】GSZ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