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启发式教学中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使学生乐学,启发式教学要激起学生思维,应具有趣味性。比如:我们听了镇级的公开课例“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们讨论认为,导入新课可采用启发式引趣,先给学生讲一个关于《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要翻过一座高山,走得又饥又饿,休息时,唐僧叫孙悟空采摘野果,一会儿,悟空摘来了桃子。猪八戒一见口水直流。孙悟空说:“八戒,要想吃桃子,必须答对两道题。”猪八戒眼望着桃子连忙点头说:“行、行,师兄快出题。”孙悟空说:“有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二人,每人得几个?”猪八戒一听哈哈大笑说:“这太容易了,师兄快出第二题”。顺手用耙柄在地上写了个“1”字。孙悟空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二人,每人得几个?”猪八戒想了想说:“每人半个。”就想抓桃子来吃,孙悟空接着说:“答对了,用数字写出来。”猪八戒看着悟空,又望着桃子急得直挠肚皮、抓耳朵,不知如何来写。讲到这里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谁能帮助猪八戒吃上桃子呢?谁会用数字表示半个?”这一问可把学生难住了,带着好奇的眼光,难道老师有法子吗?目光不约而同投到老师的身上,老师把学生聚集在一起,抓住这有利的时机说:“老师有一个最清楚、最准确的表示方法: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半个,也就是这个桃子的二分之一。可以这样表示:板书,其中“—”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2”表示2份,横线上面“1”表示每人分得1份,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读作“二分之一”。这样一个趣味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浓郁的兴趣, 这个分数也在学生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学习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启发式教学中的衔接性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紧密、衔接性强。在教学中,根据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通过启发式教学,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启发中应注意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使新课不新,难点不难。
比如:在讲“比的基本性质”,根据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利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为衔接点迁移。布设如下启发过程:
1.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 3 :4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
3. 在下面分数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34=6()=()2,根据是什么?
4. 如果改写成3 :4的形式,上面的式子怎样写?(3 :4=6 :8=1.5 :2)
5. 怎样说明三个“比”相等呢?[3 :4=(3×2) :(4×2)=(3÷2) :(4÷2)]
通过启发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了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理解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轻松获取了新知识。
三、启发式教学中的灵活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充分说明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如:教学“角的认识”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形,剪掉四个角,还剩几个角?这一题有多个答案。因为,剪掉角是一个开放性条件,即方法不限,所以导致结果的多样性。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剪角,从好玩、好奇、好动到开动脑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如:教学“比的意义”中,“比的后项不能为零”,老师讲新课过程中有意识埋伏。不向学生讲清楚而是在练习中出现,根据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判断、说理。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思,又印象深刻,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四、启发式教学中的适度性
教师启发必须依据受教育对象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由具体到抽象,由低层向高层发展的过程,低层面的活动成为高层面的分析和研究对象,只有到高层面学习时,学生才会明白低层面活动的意义,产生新知识,形成能力。教师的启发,必须沿着由具体到抽象,由肤浅到深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与探索,形成清晰而合理的思路,从中掌握学习方法。以“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学顺序应该是:首先复习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特别当加法个数较多时,学生会自感麻烦;其次用事实例子来引出新的算法,变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最后归纳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的知识提升。
教师启发要有梯度,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上面故事中从平均分得1个,过渡向半个,而导出分数,然后转向动手操作,分实物、折纸、分线段等,认识“12”。再让学生举例,扩展到整体“1”,层层推进。这样有梯度启发,能拓展学生思路,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 潘孟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使学生乐学,启发式教学要激起学生思维,应具有趣味性。比如:我们听了镇级的公开课例“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们讨论认为,导入新课可采用启发式引趣,先给学生讲一个关于《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要翻过一座高山,走得又饥又饿,休息时,唐僧叫孙悟空采摘野果,一会儿,悟空摘来了桃子。猪八戒一见口水直流。孙悟空说:“八戒,要想吃桃子,必须答对两道题。”猪八戒眼望着桃子连忙点头说:“行、行,师兄快出题。”孙悟空说:“有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二人,每人得几个?”猪八戒一听哈哈大笑说:“这太容易了,师兄快出第二题”。顺手用耙柄在地上写了个“1”字。孙悟空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二人,每人得几个?”猪八戒想了想说:“每人半个。”就想抓桃子来吃,孙悟空接着说:“答对了,用数字写出来。”猪八戒看着悟空,又望着桃子急得直挠肚皮、抓耳朵,不知如何来写。讲到这里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谁能帮助猪八戒吃上桃子呢?谁会用数字表示半个?”这一问可把学生难住了,带着好奇的眼光,难道老师有法子吗?目光不约而同投到老师的身上,老师把学生聚集在一起,抓住这有利的时机说:“老师有一个最清楚、最准确的表示方法: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半个,也就是这个桃子的二分之一。可以这样表示:板书,其中“—”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2”表示2份,横线上面“1”表示每人分得1份,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读作“二分之一”。这样一个趣味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浓郁的兴趣, 这个分数也在学生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学习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启发式教学中的衔接性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紧密、衔接性强。在教学中,根据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通过启发式教学,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启发中应注意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使新课不新,难点不难。
比如:在讲“比的基本性质”,根据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利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为衔接点迁移。布设如下启发过程:
1.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 3 :4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
3. 在下面分数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34=6()=()2,根据是什么?
4. 如果改写成3 :4的形式,上面的式子怎样写?(3 :4=6 :8=1.5 :2)
5. 怎样说明三个“比”相等呢?[3 :4=(3×2) :(4×2)=(3÷2) :(4÷2)]
通过启发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了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理解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轻松获取了新知识。
三、启发式教学中的灵活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充分说明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如:教学“角的认识”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形,剪掉四个角,还剩几个角?这一题有多个答案。因为,剪掉角是一个开放性条件,即方法不限,所以导致结果的多样性。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剪角,从好玩、好奇、好动到开动脑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如:教学“比的意义”中,“比的后项不能为零”,老师讲新课过程中有意识埋伏。不向学生讲清楚而是在练习中出现,根据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判断、说理。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思,又印象深刻,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四、启发式教学中的适度性
教师启发必须依据受教育对象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由具体到抽象,由低层向高层发展的过程,低层面的活动成为高层面的分析和研究对象,只有到高层面学习时,学生才会明白低层面活动的意义,产生新知识,形成能力。教师的启发,必须沿着由具体到抽象,由肤浅到深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与探索,形成清晰而合理的思路,从中掌握学习方法。以“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学顺序应该是:首先复习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特别当加法个数较多时,学生会自感麻烦;其次用事实例子来引出新的算法,变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最后归纳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的知识提升。
教师启发要有梯度,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上面故事中从平均分得1个,过渡向半个,而导出分数,然后转向动手操作,分实物、折纸、分线段等,认识“12”。再让学生举例,扩展到整体“1”,层层推进。这样有梯度启发,能拓展学生思路,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