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兴趣,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来讲,要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兴趣,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认真组织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通过全面系统的体育教学,使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具备参与和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促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和兴趣。体育兴趣是认识和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育(或某一个项目)产生了兴趣,表现出了一种求知欲望,对体育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应使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在体育课上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并且还要激发学生对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运动会的兴趣,培养他们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和不畏艰难的道德品质。
二、激发体育需要,唤醒学生的兴趣
学习兴趣最重要,但与授课的类型无关。笔者认为体育兴趣的产生首先来源于需要,包括直接和间接需要。所谓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而产生学习或参与体育活动过程的需要。一旦学生产生了这种需要,就会对某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使学生对学习体育的效果产生需要。这种间接需要并不完全是在说服教育下产生的,它的产生离不开学生平时的努力,它同样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兴趣。如中长跑练习又单调又辛苦,大多数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可是中长跑是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效手段,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甘愿克服困难,进行中长跑锻炼,这种体育需要就是一种间接需要。
其次,体育兴趣的产生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教师必须带着爱心去上课,并把这种感情体现在行动上,处处关心和爱护学生。如天气较热时,教师就要减少学生的活动量;天气较冷时,教师就应考虑到学生衣服的厚薄,出汗后是否会感冒;遇到学生头疼脑热时,教师应让学生多休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果教师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有一次,上课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学生们都捂着眼睛,笔者马上命令学生向后转,背对着风站,自己却走到学生前面为他们挡风。这虽然是件小事,可是学生却从笔者的行动上体会到笔者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尊师之情和学习兴趣。
三、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
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围绕终身体育这一目标进行,脱离了这一目标的改革,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体育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是一个体能和技能的发展过程,对体育教育多方面的认识,有益于指导体育课的改革。
在学习终身体育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把这一终身目标按照各个教学时期的特点划分为一个有序的、递进的目标体系,在制订各个时期的工作目标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等相关因素,在不断增进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着重加强体育文化教育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的时候,教师应宽容、冷静,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如在练习双手传接篮球时,有位女生边练习边吃零食。笔者瞪了她一眼,她毫无反应,笔者就走过去,接过球同她一起练习。看着她那漫不经心的样子,笔者一用力,球打在了她身上,她大发脾气。笔者当时真想训她一顿,可稍一沉思,觉得不妥,就让其他学生继续练习,然后把她叫到一边,告诉她刚才她没有接住球的原因,接着又和她一起练习。下课后,那位女生诚恳地说:“我错了,熊老师,您别生气,今后我一定好好练。”笔者也反思了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师生感情更加融洽了,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兴趣自然更高了。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
一、认真组织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通过全面系统的体育教学,使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具备参与和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促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和兴趣。体育兴趣是认识和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育(或某一个项目)产生了兴趣,表现出了一种求知欲望,对体育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应使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在体育课上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并且还要激发学生对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运动会的兴趣,培养他们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和不畏艰难的道德品质。
二、激发体育需要,唤醒学生的兴趣
学习兴趣最重要,但与授课的类型无关。笔者认为体育兴趣的产生首先来源于需要,包括直接和间接需要。所谓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而产生学习或参与体育活动过程的需要。一旦学生产生了这种需要,就会对某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使学生对学习体育的效果产生需要。这种间接需要并不完全是在说服教育下产生的,它的产生离不开学生平时的努力,它同样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兴趣。如中长跑练习又单调又辛苦,大多数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可是中长跑是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效手段,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甘愿克服困难,进行中长跑锻炼,这种体育需要就是一种间接需要。
其次,体育兴趣的产生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教师必须带着爱心去上课,并把这种感情体现在行动上,处处关心和爱护学生。如天气较热时,教师就要减少学生的活动量;天气较冷时,教师就应考虑到学生衣服的厚薄,出汗后是否会感冒;遇到学生头疼脑热时,教师应让学生多休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果教师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有一次,上课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学生们都捂着眼睛,笔者马上命令学生向后转,背对着风站,自己却走到学生前面为他们挡风。这虽然是件小事,可是学生却从笔者的行动上体会到笔者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尊师之情和学习兴趣。
三、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
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围绕终身体育这一目标进行,脱离了这一目标的改革,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体育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是一个体能和技能的发展过程,对体育教育多方面的认识,有益于指导体育课的改革。
在学习终身体育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把这一终身目标按照各个教学时期的特点划分为一个有序的、递进的目标体系,在制订各个时期的工作目标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等相关因素,在不断增进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着重加强体育文化教育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的时候,教师应宽容、冷静,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如在练习双手传接篮球时,有位女生边练习边吃零食。笔者瞪了她一眼,她毫无反应,笔者就走过去,接过球同她一起练习。看着她那漫不经心的样子,笔者一用力,球打在了她身上,她大发脾气。笔者当时真想训她一顿,可稍一沉思,觉得不妥,就让其他学生继续练习,然后把她叫到一边,告诉她刚才她没有接住球的原因,接着又和她一起练习。下课后,那位女生诚恳地说:“我错了,熊老师,您别生气,今后我一定好好练。”笔者也反思了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师生感情更加融洽了,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兴趣自然更高了。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